知青岁月一一心仪的军挎

朱耀华53558449

<p class="ql-block">  今天在整理衣柜,突然看到了多年不用而始终不弃的军绿色挎包,拿着这个军挎有种久违的感觉,好像见到了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一样倍感亲切,顿时让我的思绪万千回到了五十多前……</p><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正值锦瑟年华青春期,无奈之下打起行装背着这个心仪的军挎来到沙漠深处的小村庄插队落户,平时装点自己的小东西,还装着母亲寄来不多的水果糖,舍不得吃挂在墙上,想家了拿出来看一看吃一块。</p><p class="ql-block"> 最重要的是军挎里装着平时摘抄的手抄本,知青中流行传唱的歌曲,《知青之歌》,前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还有被禁唱的老电影插曲《花儿与少年》,《敖包相会》等等,在地里干活时偷偷地哼着低声唱着,不能公开唱。</p> <p class="ql-block">  因为那些歌曲是写青年男女相恋相爱的爱情故事,在那个年代统统严禁查封,被视为靡靡之音,资产阶级情调的毒草,是封资修的东西,一律不得传唱,如被发现会被批判,被扣上资产阶级思想帽子,所以想唱自己喜欢的歌曲还得压抑着自己的情绪,</p><p class="ql-block"> 有时也耍小聪明说身体不适,向队长请个假不出工,叫上要好的知青同学,背上军挎走到离知青点远点的“独山子”坐在沙地上,低声吟唱着自己喜欢的歌曲,走多远的沙路也不觉得累,总觉得有它的存在我会心中向暖安之若素。</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那个时期几乎所有知青都有一个这样的军挎,只是上面印刷的字体各异但统称之为"军挎",在学校时大家背着这样军挎当书包,只是有种新奇的好感没觉得有什么异样,而插队以后就不一样了,在农村如果碰到一个背军挎的人不问便知是知青。</p> <p class="ql-block">  背着军挎在路边拦截过路的车,在汽车站三五个人在一起挤汽车,每个人肩上都斜背着一个军挎,尤其是在火车站打眼一瞧几乎全是知青,没钱买票,一群群往里挤,到了站台上不了车不管男生女生就互相帮忙翻车窗。</p><p class="ql-block"> 记得一次回家,车门上不去就翻车窗,女生笨拙劣臂力不足爬不上去,有人想办法将两个军挂背带套在一起,上车的男生往上拽,下面的人往上推,女生借力就爬进车厢了,关键时刻这不显眼的军挎很给力。</p><p class="ql-block"> 等列车员查票了就互相掩护东躲西藏,一看这些人斜背着军挎便知是些知青,让人家列车员叫起来挨个训斥,买票没钱,挎包里除了干馒头啥也没有,厚着脸皮也顾不了面子,只要不赶我下车训就训吧!有这个军挎作伴就好。</p> <p class="ql-block">  也曾背着军挎和村里的张地主一起放羊,早上天刚亮就赶着羊群出了村子,一路咩咩一路羊粪,一路尘土一路小跑来到草多茂盛的沙地,羊娃子撒着欢儿地咀嚼大地的恩赐。 </p><p class="ql-block"> 每天背上一壶水,军挎里装上馍头之外就是歌本或手抄本,放羊无聊时看手抄唱唱歌,空旷的沙漠之地毫无拘束感。老羊倌比以前爱说话了,每天都在说着他家的历史,经历过的事情,他还念过书上过学,喜欢唱歌,只是家庭出身不好,放弃收敛了自己的爱好。</p><p class="ql-block"> 老羊馆每天都要给我带吃的,他每天除了抽烟就捻线,和我拉家常打发这枯燥乏味的时间。就这样原来放羊的知青回来了,我十多天放羊的日子结来了。</p><p class="ql-block"> 在最后一天走到村口时我给老人家说“明天我不能再去放羊了,因为我替别人放羊的男生回队上了”。老人家听完我说的话后半响没说话,转身默默把羊赶到圈里去了。</p> <p class="ql-block">  插队第二年十月份,听到本队知青到嘉峪关城楼去玩了,我也心里痒痒的,便约上两人加我三人,背上的军挎里带上几个馒头一个水壶,偷偷从生产队跑出来,在公路边拦截一辆嘉峪关运输公司大卡车,给司机说好话便我们拉上,三人坐在后车槽里,一路颠簸来到嘉峪关。</p><p class="ql-block"> 三人笫一次到嘉峪关,打问清楚后一路欢快的脚步到了嘉峪关城楼下,进门要买门票,一角钱的门票买不起就给守门人说好话溜进去,结伴而去的我们三人上了城楼,眼前的嘉峪关城楼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p><p class="ql-block"> 当时 不懂游览的我根本不知道长城的雄伟壮观之处,边陲锁月之称,只看到的是嘉峪关城楼踊道,在千年风雨雕琢下变的坑坑洼洼,城墙直道砖地裂痕道道,缺损严重成了时光镌刻独特的纹路,默默无闻地诉说着过往争战的沧桑。</p><p class="ql-block"> 仨人兴奋快速奔上城楼,远望祁连山白雪皑皑,目之所及黄沙万里大漠深处天际相连,眼前荒凉寂寥的嘉峪关城楼真是边关塞外的一座孤城。</p> <p class="ql-block">  站在嘉峪关城楼一角,迎着西北风吹的我们深感高处不胜寒,身体瑟瑟发抖,触景生情的我目无一切放声大喊:我要回家!我要回兰州!边喊边将军挎提在手里使劲地甩,结果军挎被甩下了城楼,嘶哑的呼喊声却回荡在古城上空……</p><p class="ql-block"> 从城楼上颠颠跑跑下来,捡回了我不舍的军挎,三人心情低落至极,没有了来时的兴奋,谁也不说话,边走边啃军挎里的干馍头,往回赶路时的我,再也没有心情多看一眼雄伟壮观的嘉峪关城楼。</p><p class="ql-block"> 直到七五年参加工作了我还是背着这个心爱的军挎行走在上班的路上,让它继续发挥它的应有的作用继续和我作伴。每天上班除了带上正常用餐的饭盒之外就是我爱不释手的挎包了。</p> <p class="ql-block">  里面装上我喜欢看的书籍外就是女孩用的小物品,星期天上市里逛街也离不开军绿色的挎包,回家探亲了也背着它走亲访友。随着时间推移和文化生活情趣的改变,我便将它悄然无声地珍藏起来了,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它跟着我上学读书,插队劳动。放过羊群,拉过土方,磨过面粉,修过公路,扒过火车,挖过石头,捡过牛粪,上过城楼,看过露天电影……</p> <p class="ql-block"> 一一写于2025.3.28.一一</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