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篇号 234941597</p> <p class="ql-block"> 那年夏天,“文革”已经一年了,还是没有课上,偌大的工人村成了孩子们的天下。各家都是多子女家庭,有的家里兄弟姊妹八九个也不稀奇。工人村里的孩子们哭哭笑笑,打打闹闹是常有的事。大人们说,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什么时候才能开学呢?</p><p class="ql-block"> 说也奇怪,大孩大孩一块玩,小孩小孩一起玩,没人分工,自然组合。我与庆孝,建国、洪恩、同喜正好13岁,又是同班同学,经常拧在一起,有时也有二三个小屁孩跟在后面,撵也撵不走。入夏以后,家长们最怕孩子们下湖洗澡,那里水深危险,立了规矩如发现就狠揍。越说不能去偏去,大人的话如同耳旁风。我们都长大了,有自己的主张,大人们就是多管闲事。大家偷偷地约好,每天下午到矿区西边的芦苇湖里学游泳。芦苇湖是采矿塌陷区,后来形成一大片湖泊,里面长满了芦苇,人们就把她唤作芦苇湖。风和日丽的时候,水面上微波粼粼,不知名的水鸟常光顾这自然和人工合成的湿地,为芦苇湖带来一片生机。当走到芦苇湖边的时候,小伙伴们那种感觉真是太好了。庆孝会水,能像运动员一样,跳出好看的姿势,令我们羡慕不已。有一天下午四五点左右,我们正准备上岸,不好,有几个女孩子过来了,其中还有两个女同学。她们在岸边摆弄着水花,嘻嘻哈哈地打闹着。我们都是光着屁股下水的,大气不敢出,在水里不敢出来。此时天色渐晚,已经听到大人呼唤我们的声音。几个女孩子正玩得开心呢,全无离开的意思。那就在湖里待着吧。你瞅瞅我,我看看你,也不扎猛子了,也不打水仗了,眼神里透出一种羞涩和无奈,那是最尴尬的一件事。终于等到她们走远的身影,我们才狼狈不堪地找到自己的裤头背心,急急忙忙地跑回家。大人们问今天上哪儿去了?又去下湖洗澡去了?没啊,几个同学复习功课了。骗谁呢,大人用手指在身上划出一道白杠杠,那是检查下水最有效的土办法。都挨揍了。挨揍长见识,下次下湖游泳不忙回家,待身上出汗了,大人们就检查不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 没有学上,偷偷地迷上了小说。那时图书馆里有许多好看的书,不明白为什么都封起来了。同学家和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家里都有一两本,在那个年代都是禁书。有的藏起来了,有的烧了,怕惹上麻烦。我就缠着他们,嘴甜些,还拉勾发誓绝不外传,看完就还。你还别说,还真借来了,不过时间限定在两三天。像《红岩》《战斗的青春》《青春之歌》《敌后武工队》《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当乌云密布的时候》《烈火金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牛虻》等小说都是那些年看到的。尽管当时社会内乱,但那也是个崇尚英雄的年代。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和雷锋的事迹在小学课本里都学过。而这些英雄是看小说后才知道的。如江姐、许云峰、刘洪、李正、王小坡、魏强、汪霞、许凤、李铁、史更新、杨子荣、少剑波、保尔·柯察金等众多英雄形象,深深地感动了我,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人生的路标,也逐步形成了朴素的人生观。小邻居梅森比我小两岁,也是书迷。我家有赵树理的《三里湾》,梅森家有周而复所著的《上海的早晨》,我俩不知翻了多少遍,虽搞不懂对私改造和合作化运动,却时常议论小说中的情节和读后感。梅森还说,找不到书看,我以后自己写,今后的名作家不光有周而复,周立波(小说《暴风骤雨》的作者),还会有鄙人周梅森。20多年以后,他梦想成真,成为我国著名的大作家,这是后话了。</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这样晃悠着,也不是法啊,大人们开始偷偷地议论“文革”什么时候结束了。慢慢地熬吧,熬到了复课闹革命,我们也升入初中。奇怪的是,见到原小学同班的女同学不好意思说话了,觉得脸上发烧,特别别扭。女同学也红着脸,躲着我们的眼睛,这种感觉持续了一段时间。不过,我们当时就像个傻瓜似的,啥也不懂,依旧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终于有那么一天,比我们大的哥哥姐姐们(老三届)都上山下乡,到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工人村一下子寂静了许多,我们这一茬成了工人村孩子中的主角。还令家长们惊喜不已的是“老三届”前脚刚走,我们这一届突然检查身体,政治审查,被矿区招收。同学中除了建国参军,庆孝、洪恩、同喜也参加了工作,当上“工人阶级”了。那年我还不满17岁,按现在的说法,属于未成年人。时间之短,身份转换之快,每个家庭的变化之大令人瞠目结舌,没有任何预感和思想准备。小弟曾经回忆那一段说:“最深的印象是你大白天睡觉,母亲让我们轻手轻脚或干脆把我们赶出去,不太明白你夜里干什么。到了夏天太热,母亲有时还给你扇扇子。后来才知道你刚工作时不习惯上夜班,白天又很难入睡啊……”是啊,那时二哥还没有长成大人,便担负起养家的重任了。记得第一次开工资全部交给母亲时,心里一片阳光,感觉自己是男子汉大丈夫了。母亲笑着接了过来,我发现她的眼里含着泪光。她还嘱托我别忘给在甘肃当兵的大哥写封信。</p> <p class="ql-block"> 从13岁到17岁,是我从懵懵懂懂的少年步入青春最难忘的4年。有人说,那是青春萌动期。也有人说,那是初踏青春之门的逆反心理期。我觉得,那是少年在成长中的一种蝶变。就像蝴蝶一样,从蛹中脱壳蜕变成美丽动人的小精灵过程。这种过程有生理上的变化,也有心理上的变化。一开始那种感觉是潜意识的,到后来逐步感觉强烈。觉得自己在变,同伴们也在变,长高了变壮了,浑身充满激情。脑瓜里装满了似懂非懂的东西,多了些思念、牵挂和担当,还有些烦恼。这都是过去没有的。还是隔壁高婶说得好:不要小看这帮孩子,不知不觉中,他们一夜之间长大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