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滇版“大顺通宝”作为明末清初特殊历史时期的货币遗存,承载着张献忠大西政权余部转战云贵的历史记忆,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极具研究价值的品种。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版别特征、铸造工艺、存世情况、市场价值及鉴定方法等多个维度,对滇版大顺通宝进行全面系统的探究,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一兼具历史意义与收藏价值的古钱币品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滇版大顺通宝的历史背景与起源</p><p class="ql-block"> 滇版大顺通宝的诞生与明末清初动荡的历史格局密切相关,其铸造背景深深植根于张献忠大西政权的兴衰历程。</p><p class="ql-block"> 1644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改元"大顺",开始铸造"大顺通宝"钱币,这标志着川版大顺通宝的诞生。然而,大西政权在四川的统治仅维持了短短两年。1646年,张献忠在四川西充凤凰山与清军作战时不幸中箭身亡,年仅40岁。张献忠的突然离世使大西政权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其残余势力在四大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的率领下,被迫撤离四川,向南转移至云贵地区继续抗清斗争。</p><p class="ql-block"> 1647年,大西军余部在孙可望等人的指挥下进入云南,平定当地"沙定洲之乱"后,于同年四月二十四日进驻昆明。这一时期,大西军仍沿用"大顺"年号,并开始在云南地区铸造钱币,这就是滇版大顺通宝的起源。值得注意的是,滇版大顺通宝并非简单延续川版的铸造体系,而是在新的政治环境和资源条件下发展出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货币形态。</p><p class="ql-block">1、 政治军事背景</p><p class="ql-block"> 大西军进入云南后面临复杂的局势。一方面需要巩固在云南的统治,另一方面要继续应对清军和南明势力的双重压力。孙可望作为大西军余部的实际领导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局势,包括继续铸造钱币以维持经济运转。按照当时的惯例,工部铸钱主要用于军需,而户部铸钱则用于民用。滇版大顺通宝均为"背工"版,表明其主要用途是为军队提供饷银,反映了当时云南地区军事斗争激烈的特殊背景。</p><p class="ql-block"> 2、经济资源条件</p><p class="ql-block"> 云南自古就是中国重要的铜矿产区,这为滇版大顺通宝的铸造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保障。与川版相比,滇版大顺通宝普遍更为厚重硕大,直径多在26-28.5毫米左右之间,这很可能与云南铜矿资源丰富直接相关。此外,云南地区自明代以来就有成熟的铸币传统和技术体系,大西军入滇后很可能吸纳了当地的技术力量,使得滇版大顺通宝在工艺上呈现出与川版不同的特点。</p><p class="ql-block">3、政权合法性构建</p><p class="ql-block"> 也是滇版大顺通宝铸造的重要考量。大西军进入云南后,虽然暂时沿用"大顺"年号,但已不再公开使用原有国号,显示出政权性质的微妙变化。1648年,孙可望改政权组织为"兴朝",并开始铸造"兴朝通宝",标志着大西军政权进入新的阶段。滇版大顺通宝作为这一过渡时期的货币产物,既延续了大西政权的货币传统,又为后来的兴朝通宝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值得注意的是,滇版大顺通宝的铸造时间相对短暂。大顺四年(1647年)八月,大西军击败明军杨畏知部后,孙可望与杨畏知达成协议,大西军不再使用“大顺”年号,改为暂用干支纪年,滇版大顺通宝就此停铸。所以,这一历史细节表明,滇版大顺通宝的实际铸造期可能不足一年,这也是其存世量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表1:川版与滇版大顺通宝的历史背景对比</span></p> <p class="ql-block"> 滇版大顺通宝的历史背景反映了明末清初西南地区复杂的政治军事格局,是研究这一时期货币经济与政权变迁的重要实物资料。通过对这些背景因素的深入理解,我们能够更全面地把握滇版大顺通宝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二、版别特征与分类体系</p><p class="ql-block"> 滇版大顺通宝在钱币学上具有鲜明的特征,与川版形成明显区别,其版别体系经过多年研究已逐渐清晰。根据现有实物和研究成果,滇版大顺通宝可按文字风格、铸造工艺等特征进行系统分类,这些分类不仅反映了铸造时期的技术特点,也隐含了可能的铸造地点信息。</p><p class="ql-block"> 1、基本形制特征</p><p class="ql-block"> 滇版大顺通宝均为背“工”版,未见其他背文品种,这与川版存在光背、背工、背户三种类型形成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 从整体形制看,滇版通常比川版更为厚重硕大,直径多在25.2-28.8mm之间(大部分在27.3~28.2mm),重量也普遍较重,这得益于云南丰富的铜矿资源。钱体多呈阔缘大样,轮廓精整,铜质上乘,呈现出较高的铸造质量。铜色方面,滇版大顺通宝继承了川版"肉色光润精致,不类常铜"的特点,呈现出金黄光泽,以至于清代文献记载"至今得者,作妇女簪花,不减赤金"。</p><p class="ql-block"> 2、文字风格是区分滇版与川版的最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 滇版大顺通宝最显著的特征是"通"字的写法与川版截然不同。川版采用"平底通"或"角头通"的写法,而滇版则采用"折底通"或"菱头通"(“甬”头右高翘起)的写法。具体而言,滇版的"通"字走之底呈现明显的直折形态,这一特点沿用了云南明代崇祯钱的风格,与湖广版隶楷双点通崇祯通宝有相似之处。此外,"通宝"二字的搭配比例在滇版中也与川版有所差异,整体显得更加紧凑有力。</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来自互联网“南国风情好”</span></p><p class="ql-block"> 根据"通"字头部的不同形态,泉界一般将滇版大顺通宝分为两大系列: 正常折通和菱头折通。</p><p class="ql-block"> 正常折通系列的通字头部较为平缓,而菱头折通则呈现出明显的菱形特征。有研究者推测,正常折通可能主要在昆明、曲靖地区铸造,而菱头折通则可能产自大理地区,但这种地域划分尚需更多出土证据支持。两大系在"顺"和"通"两字的细节处理上存在明显区别,而且"通宝"二字的长短比例也不尽相同,为版别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p><p class="ql-block"> 正常折通系列的版式变化主要集中在文字笔画和内郭连接方式上。根据实物研究,正常折通至少可分为四种亚型:</p><p class="ql-block"> - 早期型:</p><p class="ql-block"> 直径大多数约27~28mm,厚度1.3mm,部分宽缘大样直径可达1.46mm。通字走之直折明显,整体文字风格较为古朴,可能代表滇版最初的铸造形态。重量多为5.4~5.8克。多为阔缘大样,铜色金黄,钱文楷书工整,背工字清晰,部分带有砂性地张特征。</p><p class="ql-block"> - 工接内郭型:</p><p class="ql-block"> 直径约25.5~27.3mm,厚1.2~1.4mm。部分阔缘大样实物厚度接近1.46毫米。重4.8~5.2克。工字略长,明显连接内郭,显示出工艺上的一定变化。</p><p class="ql-block"> - 正大型:</p><p class="ql-block"> 通头介于菱通之间,直径大多约27~28.8mm,厚度一般为1.2~1.46mm:部分阔缘大样厚度可达1.46mm。文字端正统一,铸造质量较高。重量多在4.7~5.8g之间。</p><p class="ql-block"> - 异书型:</p><p class="ql-block"> 四字变形明显,工字宽大,直径大多约为27~28.0mm,厚度约1.3mm,重量约5.79克。属于较少见的变体版。</p><p class="ql-block"> 这些亚型在文字笔画、内郭连接方式、钱径大小等方面存在微妙差异,反映了不同时期或不同作坊的铸造特点。</p><p class="ql-block">菱头折通系列的版式变化则更为丰富多样,目前已识别出的亚型包括:</p><p class="ql-block"> - 大菱头型:双点离通,是菱头折通中最大的一种,文字风格雄浑有力。</p><p class="ql-block"> - 长川顺型:工部最后一横较长,"顺"</p><p class="ql-block">字的"川"部写法独特。</p><p class="ql-block"> - 双点相近型:通字双点相接近,宝字撇捺有特殊处理。</p><p class="ql-block"> - 菱头折通正字型:文字规整,风格统一,可能是后期定型产品。</p><p class="ql-block"> 这些版式在"顺"字的"川"部的写法、</p><p class="ql-block">"通"字双点的距离、"宝"字的撇捺等细节上各具特色,为研究滇版大顺通宝的铸造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考古发现和收藏研究的深入,滇版大顺通宝的版别分类还在不断细化和完善中。 </p><p class="ql-block"> 表<span style="font-size:15px;">2:滇版大顺通宝主要版别特征对比</span></p> <p class="ql-block"><b> 以上这些关于钱币的直径,厚度和重量的说法仅可作为参考值,并不是绝对的。实际上已发现的滇版“大顺通宝背工”钱的直径可能在2.52到2.88mm之间,厚度也可能根据版本不同,铸造时期不同而有变化,可能在1.2~1.46mm左右,最厚的有1.8mm的。而重量多数约4.8克到5克,最重的甚至达6.9克。 </b></p><p class="ql-block"> 收藏者需要不应仅以钱币的直径,厚度和重量辨别真伪,而需从币文,文字构架,铸材,铸造工艺,包浆,自然磨损等多方面辩证。</p><p class="ql-block"> <b>综合这些信息,滇版背工的尺寸通常在直径25.2到28.8mm之间,厚度约1.2到1.46mm,重量在4.4到5.8克左右,最重的甚至达6.9克。需要注意不同版可能会有的细微差别,比如折通和菱头折通的直径不同。</b></p><p class="ql-block"> 如下面这枚滇版“大顺通宝背工”小平钱,直径25.8mm厚度1.4mm穿口5.2mm重量4.72g。其包浆浓郁,厚实坚挺,与钱币铸体已融合为一体。币文风格与钱谱所表一致,笔画清晰,颇有韵味,</p><p class="ql-block">"顺"字的"川"部的写法、"通"字为双点,具有离开内廓的特色,“通”字“辶”部下上翘直折成角,“甬”部头成菱形。这是上表所载较少见的“菱头折通大菱头版”钱币。但它的直径仅25.8mm。</p> <p class="ql-block"> 2)铸造工艺特征</p><p class="ql-block"> 滇版大顺通宝保留了较为原始的手工锉痕痕迹,这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真品滇版大顺通宝的正反面锉痕多呈竖直状,错落有致,深浅不一,边道则一般采用斜锉,搓痕深浅不一。穿口处理上,未流通的滇版大顺通宝穿口较为干净,很少出现毛茬感,这也是辨别真伪的关键点之一。关于此,还将在下文中祥述。</p><p class="ql-block"> 滇版大顺通宝的版别体系反映了孙可望率大西军入滇后,在货币铸造方面既延续了部分川版传统,又根据当地条件进行了创新调整的历史过程。这些版别变化不仅是钱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为探讨明末清初云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变迁提供了实物证据。随着考古发现和研究的深入,滇版大顺通宝的版别分类还将进一步细化完善。</p><p class="ql-block"><b>三、滇版大顺通宝的铸造工艺与技术特点</b></p><p class="ql-block"> 滇版大顺通宝的铸造工艺体现了明末清初云南地区铸币技术的独特风格,其技术特点既有对传统方法的继承,也有适应战时需求的创新。通过对现存实物的考察和相关历史文献的研究,我5们可以较为清晰地还原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钱币铸造的技术体系。</p><p class="ql-block"> 1、原料来源与铜质特征方面</p><p class="ql-block"> 原料来源与铜质特征构成了滇版大顺通宝材质基础。滇版大顺通宝继承了川版"铜色金黄"的优良品质,清代文献《蜀碧》记载:"贼钱肉色光润精致,不类常铜",这一描述同样适用于滇版大顺通宝。</p><p class="ql-block"> 这种特殊的铜色源于其独特的原料来源。据记载,张献忠在四川时期"取藩府所蓄古鼎、玩器及城内外寺院铜像,熔液为钱"。虽然滇版大顺通宝铸造时大西军已转战云南,但仍可能延续了熔铸寺院铜器的传统。另一方面,云南本身盛产优质铜矿,这也为滇版大顺通宝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与川版相比,滇版大顺通宝普遍更为厚重,直径多在27-28.8毫米之间,这可能与云南铜矿资源丰富直接相关。</p><p class="ql-block"> 2、技术传承与创新</p><p class="ql-block"> 滇版大顺通宝体现了大西军余部在货币铸造上的适应性。从川范与母钱技术是滇版大顺通宝铸造工艺的核心环节。</p><p class="ql-block"> 根据泉界研究,滇版大顺通宝并非简单沿用川版的铸钱技术,而是重新制作了祖钱(母钱)。</p><p class="ql-block"> 这一判断主要基于两点:</p><p class="ql-block"> 一是滇版与川版在文字风格上存在系统性差异,特别是"通"字的写法完全不同;</p><p class="ql-block"> 二是滇版大顺通宝的整体风格更接近云南本地的崇祯钱风格。有研究者认为,孙可望入滇后,可能吸纳了当地明朝铸币局的技术力量,结合大西军的实际需求,开发了新的铸币体系。近些年在收藏市场上偶尔出现的滇版大顺通宝母钱,为研究这一时期的母钱制作技术提供了珍贵实物。</p><p class="ql-block"> 3、文字设计与书法风格</p><p class="ql-block"> 滇版大顺通宝呈现出典型的"滇派风格"。这种风格最显著的特征体现在</p><p class="ql-block">"通"字的写法上——滇版采用"折底通"或"菱头通"的写法,走之底弯折明显,与川版的"平底通"形成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 泉界专家认为,这种"通"字写法沿用了云南明朝铸币的风格,特别是与崇祯通宝云南版的"通"字写法一脉相承。此外,滇版大顺通宝的文字整体较为粗犷有力,笔画厚重,可能与战时条件下追求高效铸币有关。</p><p class="ql-block"> 4、铸造流程与工艺细节</p><p class="ql-block"> 滇版大顺通宝保留了较为原始的手工痕迹,这些痕迹成为今天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从现存实物观察,真品滇版大顺通宝具有以下典型工艺特征:</p><p class="ql-block"> - 正反面锉痕:真币的正反面锉痕都呈竖直状,错落有致,深浅不一,这种锉痕特征可以参考同时期的永历通宝和兴朝通宝。而现代仿品往往采用30度斜锉,缺乏自然错落感,显得非常刻意。</p><p class="ql-block"> - 边道处理:滇版大顺通宝的边道一般采用斜搓工艺,搓痕深浅不一,呈现出自然的手工痕迹。仿品则常用平行于币面的机械拉丝纹,缺乏历史真品的自然感。</p><p class="ql-block"> - 穿口特征:由于滇版大顺通宝多用于军饷,未流通的居多,传世的很少,因此真品穿口一般较为干净,很少出现毛茬感。而部分仿品在穿口处理上不够精细,容易出现毛刺或不规则痕迹。</p><p class="ql-block"> 5、地方特色与军事属性</p><p class="ql-block"> 滇版大顺通宝铸造工艺的显著特点。与川版分背工、背户不同,滇版大顺通宝均为背工版,这反映了其主要用于军事需求。而户部铸钱则用于民用。</p><p class="ql-block"> 滇版大顺通宝清一色为"背工"的设计,表明其主要功能是为军队提供饷银,反映了当时云南地区军事斗争激烈的特殊背景。这种军事属性也影响了其铸造工艺,为了满足大量军饷需求,滇版大顺通宝的铸造可能采取了相对简化的工艺流程,以提升生产效率。</p> <p class="ql-block"><b>四、滇版大顺通宝背工钱的市场价值</b></p><p class="ql-block"> 此钱是孙可望入滇后铸造的特殊版本,其市场价值受版别、品相、存世量等因素影响,综合搜索结果中的信息,具体分析如下:</p><p class="ql-block"> 1. 基础市场价格范围</p><p class="ql-block"> ①普通滇版背工:</p><p class="ql-block"> 市场参考价通常在120-300元之间,品相较好的流通品或未流通品价格更高。</p><p class="ql-block"> 例如:普通滇版背工参考价约120-200元(含磨损);</p><p class="ql-block"> 未流通或传世美品可达200-300元。</p><p class="ql-block"> ②特殊细版(如工接内郭型、菱头折通型、异书版等):</p><p class="ql-block"> 价格显著提升,可达300-1000元甚至更高。例如:</p><p class="ql-block"> ③滇版背工“工接内郭型”拍卖成交价约300元(极美品);</p><p class="ql-block"> ④菱头折通型或异书版因存世稀少,拍卖价可达500-930元(如泉园地拍卖实例)。</p><p class="ql-block"> 2. 影响价值的关键因素</p><p class="ql-block"> ①版别特征:</p><p class="ql-block"> 滇版与川版差异:滇版“通”字底部走之为直折,川版则较缓和,滇版背工更受市场关注。</p><p class="ql-block"> 特殊细版:如工接内郭型、菱头折通型等,因铸造量少且版别特征鲜明,价格高于普通版。</p><p class="ql-block"> ②品相与保存状态:</p><p class="ql-block"> 未流通或传世美品(如极美品85分以上)价格可达普通品的2-3倍;</p><p class="ql-block"> 流通品或有磨损的钱币价格较低,需根据具体磨损程度调整估值。</p><p class="ql-block"> ③存世量与流通背景:</p><p class="ql-block"> 滇版背工虽存世量相对较多,但因清初禁用、熔毁等因素,高品相或稀有细版仍属稀缺,具有升值潜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9日撰稿于成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