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吕老师高考<br>15908969100<br>吕老师高考<br>15908969100</h3> <h3><br><br>一个厉害的妈,是孩子人生路上的明灯。<br><br><br>《母亲进化论》中写着这样一句话:<br><br>“一个内心匮乏、没有好好关照自己的母亲,就像一辆油箱已经空了的车子,无论你如何使劲踩油门,都不过是在空转。”<br><br>前些日子和朋友闲聊时,对这句话背后蕴含的道理有了更加具象化的感受。<br><br>朋友的儿子自从上初中后,她为了更好地打理家庭、教育孩子,辞掉了原来的工作,放弃了曾经的爱好,一心全部扑在家人身上。<br><br>从那时起,她几乎所有时间都围着儿子和丈夫转,每天必须精心搭配好饮食的种类,帮家人准备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br><br>在她看来,为了经营好家庭,自己已经付出了全部精力。<br><br>可出乎她意料的是,他们夫妻之间争吵的次数越来越多,儿子也因为承受不了她的过高期望,开始在学习上故意摆烂,甚至一度拒绝和她沟通。<br><br>说到这些,朋友难掩心中的哀怨,她始终无法理解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br><br>近几年,常常会发现一个现象:在一个家庭中,妈妈越是全身心的付出,孩子反而越痛苦,最后成长地越来越平庸。<br><br>而那些懂得爱自己,专注自我提升的妈妈,培养出来的孩子大多都很优秀。<br><br><br><br> 01 <br><br>过度牺牲的妈妈,养不出价值感强的孩子<br><br>曾经看过一个短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br><br>从小到大,林茉莉一直是亲戚朋友眼中成绩优异的优等生,邻居们都十分羡慕能养出这样出色的孩子。<br><br>事实上,茉莉的内心煎熬至极,每天都沉浸在无限的痛苦里,不知如何是好。<br><br>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里,夜幕降临时,茉莉一言不发地走向阳台,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br><br>这一变故,让整个家庭都陷入了阴霾之中,她的母亲始终想不明白,一直那么乖巧的女儿,为何会突然想不开。<br><br>她左思右想,总以为女儿是不是在外面受了委屈,还埋怨心理医生不够尽责,没有及时为茉莉做好疏导。<br><br>时间一天天过去,她心底的谜团也越滚越大,于是她打算通过科技读取茉莉生前的记忆,找到真正的答案。<br><br>当她看到真相的那一刻,才知道女儿一直以来都承受了多大的压力。<br><br>很多年前,为了能时刻关注孩子们的成长变化,做好教育上的投资,茉莉妈妈放下了原来的事业,回归了家庭。<br><br>在她看来,只有孩子书读的好,才算是教育的成功。<br><br>在她眼中,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全家人都应该感激。<br><br>于是她经常紧盯着女儿的成绩,一旦发现孩子成绩有一点退步,就满脸失望,责备不休。<br><br>孩子考到好成绩时,她也不会给予一句夸赞,反而继续打压:“你不要太得意,要不是我盯着,你以为你可以考第一名吗?”<br><br>为了能让两个女儿保持好成绩,她特意请了家教,可一旦发现女儿有抵触的情绪,就会愤怒大喊:<br><br>“我们省吃俭用、辛苦赚钱给你请老师,你还要当废物吗?”<br><br>每当看到两个孩子的表现不够称心如意,她就会声嘶力竭训斥:<br><br>“我好歹也是留美硕士,要不是为了生你,我现在也是一个教授......”<br><br>茉莉离世后,她回望自己为家庭付出的一切,还会对着丈夫抱怨不休:<br><br>“我一直在想,当初是不是选错了,如果我以前去做一个教授,今天是不是都不一样。<br><br><br>本来还想以后靠茉莉,结果你看看,可能是我太疏忽了。”<br><br>可丈夫却反驳道:“我倒是觉得,你注意孩子太多了。”<br><br>一个家庭最可怕的氛围,正是如此。<br><br>母亲觉得自己为家庭牺牲了太多,情绪无法排解,内心积攒了怨气,于是把所有期望值全放在孩子身上,总想从孩子身上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br><br>可是这份怨气、痛苦、不甘,久而久之,都会成为孩子精神世界的重负,迟早会压垮孩子。<br><br>当孩子背负了来自家庭过高的期待时,这份期待就会变成难以承受的压力,最终导致自我价值感的缺失,令其找不到生命存在的意义。<br><br>董宇辉曾在演讲中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br><br>“很多家长把工作辞了,一心一意只陪着孩子,过度在意孩子,孩子疯的特别早。<br><br><br>你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把他攥的太紧了,他干什么你都有具体的建议,建议到孩子觉得无孔不入,压迫感特别重。”<br><br>现实生活中,不少母亲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生活的全部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br><br>长此以往,母亲的关注点会越来越细小,对于教育越来越焦虑,孩子也会感受到无尽的窒息,从而一点点拖垮精神状态。<br><br>一个妈妈的过度牺牲,是由于自身缺乏能量。<br><br>一个无法为自己的能量场提供“营养物质”的妈妈,又怎能给孩子的成长提供真正所需的养分呢?<br><br><br><br> 02 <br><br>焦虑失控的教育,教不出身心健康的孩子<br><br>家庭教育专家昌青提过一个观点:<br><br>“过分的关心孩子,会产生焦虑。<br><br><br>你总觉得他是你亲生的,所以过分关注他,最后也会给自己心里填满焦虑的情绪。”<br><br>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不可控的焦虑,无休止的内耗,终究会在日常相处中影响孩子。<br><br>尤其是在孩子成长路上,母亲的语言、行为,人生观念的传递,生活理念的建立,往往给孩子会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br><br>帆书创始人樊登老师分享过一段亲身经历:<br><br>他有次在机场,看到一位妈妈正在教育女儿。<br><br>这位妈妈让女儿表达自己的诉求,可女儿说完后,妈妈却十分不耐烦:<br><br>“你说话声音这么小,谁能听见。”<br><br>紧接着她就拒绝继续倾听女儿的想法,小姑娘看到妈妈的态度,害怕的低下了头。<br><br>几分钟后,妈妈继续开始斥责女儿:“这么简单的题你才考98分,丢不丢人。”<br><br>随后她又看到女儿佝偻着腰,心生不满,一巴掌拍在女儿身上,口中的话也越来越难听:“你还要不要脸.....”<br><br>在一旁目睹这一切的樊登,实在不忍心再看妈妈这样无端的指责,便走过去说道:<br><br>“98分已经很高了,你很棒!”<br><br>鼓励完孩子后,他又耐心地和这位妈妈建议,希望妈妈别再这样骂孩子了,对孩子会产生不好的影响。<br><br>其实认真观察就会发现,母亲也是担忧孩子的成绩,只是这份焦虑过了限度,就变成了语言上的灾难。<br><br>天下有太多父母,一辈子都在为孩子的未来殚精竭虑,步步筹划。<br><br>但若是焦虑逐渐失控,开始覆盖到整个家庭,迟早会成为教育中毁灭性的打击。<br><br>樊登表示,他所认识的很多非常优秀的孩子,这些孩子共同的特点就是父母都懂得放手。<br><br>“放手”二字,指的不是完全不关注孩子,而是在背后远远地带领孩子成长。<br><br>这些父母自己的生活过得很精彩,孩子们也会在父母的引导下变得很棒。<br><br>也就是说,母亲适当地转移放在孩子身上的注意力,不仅能减轻教育的压力,还能给彼此留有空间,便于孩子更好的成长。<br><br>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过一个“情绪 ABC 理论” :<br><br>其中指出,引起一个人情绪困扰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和看法。<br><br>母亲和孩子的相处亦是如此,很多时候,让亲子关系僵化的不是一件小事引发的矛盾,而是情绪化处理问题导致的负面结果。<br><br>看过一段话说得很有道理:<br><br>“别把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实、快乐,有责任感,有情绪管理能力,孩子会模仿你的。”<br><br>母亲情绪稳定,加以正确引导,孩子自然也会遇事积极处理,学习中保持上进心。<br><br>母亲停止焦虑,学会适当放手,教育的方式一步步放松下来,一切都会走上坡路。<br><br><br><br> 03 <br><br>一个母亲最有远见的投资:<br><br>富养自己,散养儿女,家庭松弛<br><br>青少年教育专家尹建莉说:<br><br>“母爱的第一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br><br><br>若母亲把教育的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br><br>真正觉醒的妈妈,不会再一味地逼迫孩子,更不会把目光和精力全部放在他人身上。<br><br>而是懂得趁早调整好教育的顺序,先学会改变自己,不忘提升自身,成为孩子的榜样,教育路上自会结出硕果累累。<br><br>毕竟,你想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首先要活成同样的自己。<br><br>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那么请先试着去做一个优秀的妈妈。<br><br>孩子前行的道路上,如果能从母亲身上看到榜样的力量,也会收获更多向上攀爬的动力。<br><br>与其买一堆资料书投资教育,不如先投资自己,做更好的引路人。<br><br>与其用过高期望值压垮孩子,不如开始富养自己,经营出一个充满松弛感的家庭。<br><br><br><br>有远见的妈妈,早已在教育的过程中,做好了这三件事:<br><br>(1)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为孩子赋能:<br><br>遇事不指责,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多鼓励孩子,少一点贬低和打压。<br><br>夫妻之间的矛盾,尽量也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避免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br><br>教育过程中不必着急,每朵花都有自己绽放的时间,打理好心情,才能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正能量。<br><br>(2)坚持终身学习,用行动打破焦虑:<br><br>老话说得好: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br><br>孩子的学习提升如此,教育的方式也是如此。<br><br>爱阅读的家庭,才能养出知识储备丰富的孩子;爱读书的孩子,往后的路才能更宽广。<br><br>(3)教会孩子独立,趁早学会放手:<br><br>别再因为害怕孩子受伤,而一味地为其铺路。<br><br>最好的教育,是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br><br>一个厉害的妈,是孩子人生路上的明灯。<br><br>从今往后,负起该负的责任,教子亦教己,以身作则,成为孩子最好的镜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