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胜芳(三)张家大院

博陵_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位于河北胜芳武庙前街的张家大院始建于1830丰(清道光十丰),是旧日胜芳八大家之一的聚兴堂张家。原主人张镒,清代附生,历任山东补用县丞、累保同知、知府、分省补用道,授二品衔。宅院设计为四进院,西侧两院均为清式木构架硬山建筑,东侧两院为欧式建筑,四周为封闭式砖墙,临街有垛口和女儿墙,房顶周边有更道,具有独特的清代民居建筑风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5年到1937年,张家大院曾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某部使用。1945年到1947年,中共胜芳市党政机关在此办公。天津解放前夕,黄克诚、黄敬在这里培训了7400多名准备进津接管的干部。这里也是天津日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天津分社的诞生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游胜芳张家大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武庙前街张家大院所在的胡同。</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的一篇旧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胜芳的张家大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河北霸州的胜芳张家大院,在武庙前街北端路西。青堂瓦舍的四进院落,五十余间房屋。总建筑面积不过一千余平米的大院,与国内那些著名的大院比起来似乎显得狭小了许多。然而,就像每一所大院都有它的故事一样,走过一百九十多个春秋的这里甚至超过了许多只有富足路但缺少激荡史的大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的张家大院,以当年胜芳八大家之一的"聚兴堂"张家而闻名。不过,张家也非大院最早的主人。据说,大院的始建造者为胜芳巨富杨百万。"言说财富无以计,下辈坐吃金门环。"民间所传极言了是败落,大院终转至张家之手。再传至后人张镒,曾戴二品花翎,授从一品封典。后来,张镒直任到京浦铁路财政总管,家产愈丰厚。有报道称:旧时天津水上公园青龙潭西南曾经的"水香洲",就是张镒建的私家园林,与名盛一时的水西庄、遂闲堂等齐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田"字格局的张家大院,西侧两院以中式传统建筑为主,砖雕、彩绘尽显了主人希图吉祥、富贵、寿康的心理。东侧两院吸收了西洋风格,形成中西合璧的效果,体现了当时院主人已具有的开放意识。环绕的回廊,使庭院显得雅致又幽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地处京东南、津西的胜芳,以她深厚的经济、文化背景历来成为把持进退的要地。古镇的代表性民居张家大院,也成为出演历史活剧的舞台。当年,胜芳市政府、冀中军区平津战役期间指挥所、进城接管干部训练班等都曾驻在这里。日夜工作的黄克诚、黄敬、孙毅等都曾在这所大院里留下身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侧后院东厢,是天津日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天津新华广播电台)、新华社天津分社成立旧址。从这里出发的一群年轻人,在天津解放的当天便进入市区接管电台并于当晚开播。两天后,天津日报开始出版发行。胜芳,已融入那个火热年代的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家大院,2008年被确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前,大院就时常被选外景地的影视剧组们理想地相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家大院简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家大院始建于1830年(清道光十年),总占地面积1648平方米,建筑面积1015平方米,共有房屋51间,原房主为胜芳八大家之一的聚兴堂张家,大院主人张镒,清代附生,历任山东补用县丞、累保同知、知府、分省补用道,授二品衔。宅院设计为四进院,西侧两院均为清式木构架硬山建筑,东侧两院为欧式建蝶,四周为封闭式砖墙,临街有垛口和女儿墙,房顶周边有更道,具有独特的清代民居建筑风格。1935年一1937年张家大院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某营部。1945年-1947年为中共胜芳市党政机关办公用地。平津战役期间,孙毅将军在此指挥过战斗。天津解放前夕,黄克诚、黄敬在此培训了7000多名进津接管干部。天津日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天津分社也在此诞生。本院多次被电影电视剧作为古建房屋拍摄景物之用。如电影《小兵张嘎》电视剧《血溅津门》、《燕子李三》和《龙嘴大铜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胜芳历史悠久,三省通衢,风景秀丽。"胜水荷香,万古流芳"之名反映出其北国江南的婉约风貌,"水则帆墙林立,陆则车马喧阅"之景则描述其作为水陆码头的繁荣商贸。曾为冀商翘楚,经商务工传统由来已久,冀中平原最早的金融业、津西最早的邮政业、河北省第一个照相馆等都诞生于胜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家大院是胜芳这座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中一个无可替代的存在。近二百年来,张家大院不仅是家族荣耀的象征,有着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又是胜芳曾经作为京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的重要代表,折射出有着不同地域来源及多样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此汇聚,长久的交往交流交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更为难得的是,张家大院有着许多难以忘却的记忆。孙毅将军曾经在这里指挥过胜芳保卫战,有着光荣的红色印记;平津战役前夕,七千多名接管干部曾在这里集结和整训,为党和国家顺利接管天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我党正式接管大型城市的"红色出发地"。《天津日报》在这里首刊付梓,新华社天津分社、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在这里成立,那时张家大院墨香飘飞,浸润庭院,红色电波,划破长空;经典影视《小兵张嘎》、《燕子李三》曾在这里拍摄取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建筑一旦与历史人物和事件关联,就必然决定它不同凡响。此时此刻,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古色古香的院落,一起去感受它独到的历史韵味与人文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历史悠久 三省通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胜芳地处京津冀三地的交汇处,北依京都、东临津卫,西揽雄安,南望中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胜芳成为了连接华北、东北和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素有"三省通衢"的美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文献记载,胜芳建于春秋末期,始称堤头村,公元前278年燕惠王改"堤头村"为"武平亭"。它历经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迁,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发展。在明清时期,胜芳曾一度达到了其历史发展的顶峰,成为北方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手工业基地以及漕运粮运码头和货物集散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胜水荷香 万古流芳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历史记载东淀曾经包括胜芳淀,堂二淀、信安淀、高桥淀、辛章淀、渔津洼、烤佬淀、小东淀、大港、丁字淀、汪家淀、荷叶淀、赵家淀,还有武清的三角淀,大小共计七十多个洼淀组成。历代留下了"胜水流芳"、"胜水荷芳" 、"胜日寻芳"等众多赞美东淀及胜芳的诗句,康熙版文安县志里将此处"胜水荷香"列为文安八景之一。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途经胜芳驻跸淀祠行宫时,曾御笔亲题"胜水荷香,万世流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胜芳水陆码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清乾隆年间,胜芳河东王家坟处就建成了能停驳六十吨乃至八十吨船只的码头。清末民初,胜芳成为联系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和冀中平原的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其中胜芳至天津的水路运输,是这一流域最为繁忙的物流通道。如今在天津大红桥上游邵家园子,还留有胜芳码头遗址。这里曾是胜芳水路进津下卫的首停船埠,多数货船在此装卸货物,按量定船。所运货物不仅有苇席、皮麻、粮食、五金等,还有面粉、杂货、木材、竹制品、竹篇等多种物资。建国初期,胜芳依旧保持其海河流域重要内陆航运节点地位,码头车水马龙,百舸争流,一派繁荣景象。</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史不绝书的办学传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千载绵延的胜芳教育发展史,不仅承载着当地教育的兴衰荣辱,更是记录了曾经人才培养的兴衰更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胜芳学子努力开拓,不断向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脉绵长 生生不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胜芳教育发展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胜芳民风历来崇文尚德,重视教育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兴教畅学良好传统。胜芳自汉代以来,历代学生均到所在县府学习。县学设学署、教谕、训导,管理馆学与书院。到明清两代,义学和私塾逐渐发展起来,私塾者为私人设馆讲学,许多学生入塾接受启蒙教育。这些形式的教育是科举考试的基础教育。随着社会进步和地方教育的发展,胜芳兴起了办小型学校的风气,由社会贤达人士出资办学,人们称之为"义学"。从民国八年至二十四年,胜芳先后开办张镒主办的万选女子学校以及乙种商业学校、三公会小学、商办学校、杨氏女子师范学校等十余所私立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清乾隆年间,胜芳河东王家坟处就建成了能停驳六十吨乃至八十吨船只的码头。清末民初,胜芳成为联系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和冀中平原的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其中胜芳至天津的水路运输,是这一流域最为繁忙的物流通道。如今在天津大红桥上游邵家园子,还留有胜芳码头遗址。这里曾是胜芳水路进津下卫的首停船埠,多数货船在此装卸货物,按量定船。所运货物不仅有苇席、皮麻、粮食、五金等,还有面粉、杂货、木材、竹制品、竹篇等多种物资。建国初期,胜芳依旧保持其海河流域重要内陆航运节点地位,码头车水马龙,百舸争流,一派繁荣景象。</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胜芳三宗宝:牌坊、戏楼、文昌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胜芳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千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古老的文化生生不息,老照片里藏着最深的乡愁!影像里记录的胜芳,有"水则帆樯林立,陆则车马喧阗"的繁华,有"胜水荷香,万古流芳"的优雅。尽管一张张照片已斑驳泛黄,却将胜芳古镇穿越2500年的历史铭刻在人们的心上。</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胜芳张家大院位于胜芳镇中山街南侧,占地面积1648平方米,建筑面积1015平方米,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原房主为胜芳八大家之一的聚兴堂张家。宅院从设计到施工都是从北京请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分为四个四合院,西侧两院为清式木构架硬山建筑,东侧两院为欧式建筑,中间有穿堂鸳鸯厅,为一厅四室,四个小院均有小门,回廊连通,这所大宅院基本保持原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津解放前夕,在这里开办了接管天津市干部培训班,培训了大批进津接管干部。天津电台也在此院诞生。解放后,张家大院多次被电影、电视剧组作为古建房屋拍摄外景用,如电影《小兵张嘎》、电视剧《血溅津门》、《燕子李三》和《龙嘴大铜壶》等。</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镒与张家大院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镒,字葡之,号仲金,胜芳人,生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逝于民国末年。他是光绪年间秀才,后捐贡军费得山东补用县丞。入仕后,政绩卓异,得督、抚大员累次保荐至同知(府衙副职)、知府、分省补用道员。曾任直隶臬署、藩署特别委派专员、山东巡抚衙门文案、山东商埠局会办、津浦铁路总收支。他一生热爱家乡,为胜芳的教育、民生、救灾等公益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被朝廷奖戴花翎、奖授二品衔,是胜芳八大家中张氏的代表人物。张家大院是胜芳"聚兴堂"张氏家族资产,也是张镒的祖产。</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冀商翘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引以为豪的胜芳之最</span></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商贾文化与新时代潮流相互碰撞,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商业文化。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诉说着繁华的过往,映衬着今日的荣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大宗族八大家</span></p><p class="ql-block">宫庆堂(文称立样号)蔡家</p><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四十年代</p><p class="ql-block">国耕堂王家</p><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六十年代</p><p class="ql-block">承启堂王家</p><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六十年代</p><p class="ql-block">师竹堂王家</p><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七十年代</p><p class="ql-block">笃庆堂杨家</p><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七十年代</p><p class="ql-block">敬胜堂王家</p><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五十年代</p><p class="ql-block">豪兴堂张家</p><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四十年代</p><p class="ql-block">清大堂牛家</p><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六十年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聚兴堂﹣﹣张家大院大事记</span></p><p class="ql-block">1945年至1947年,胜芳市政府机关办公场所。</p><p class="ql-block">1947年4月7日至14日,胜芳保卫战。</p><p class="ql-block">1948年中,支援平津战役支前指挥部。1948年12月中旬,培训进津接管干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天津日报社,新华社天津分社成立。社天津分社成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世纪60年代,作为财贸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作为政府招待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8年10月,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胜芳部分其他富家的介绍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11月29日,平津战役开始,为迎接天津解放和胜利完成接管天津工作,在党中央的部署下,首先组建了天津市的军事接管机构及党政领导机构,中共中央于1948年12月13日任命黄克诚为天津市委书记兼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黄敬为天津市市长。1948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致电华北局同意黄克诚、黄敬、黄火青、许建国、黄松岭、丘全等九位同志为天津市委委员,黄克诚任天津市委书记,黄敬任第一副书记,黄火青任第二副书记,同时任命黄克诚为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黄敬为副主任,根据中央命令,黄克诚、黄敬等同志来胜芳。这些同志来胜芳后就在张家大院办公,积极着手接管天津的准备工作,与此同时,中央及华北局先后抽调7400余名干部,集中胜芳整训学习,张家大院为指挥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9月,解放战争进入到战略决战时期,中共中央华北局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了保卫工作会议,会上明确指出:人民解放战争已处于全国胜利前夜,城市保卫工作需提到更重要的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加快了解放华北的进程。17日,中央军委命令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迅速完成对平(北京)、津(天津)、塘(塘沽)敌人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18日,华北人民政府举行第三次政务会议,明确提出对接管平津的干部要提早抽调并进行短期培训。25日,华北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长许建国主持第五次部务会,专门讨论平津保卫工作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津日报社、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天津分社成立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毛主席先后两次为天津日报题写报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秋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北向南发动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随着战争的胜利,解放天津指日可待。天津解放前夕,党中央组织干部进驻胜芳,筹备天津解放之后的接管事宜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解放军全面接管天津,在这种背景下,出版一份党的机关报已成为宣传我党主张、瓦解蒋家王朝的必要手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前,党中央从华北《人民日报》、《冀中导报》、《新保定日报》、冀热辽《群众日报》抽调一些同志,会同华北局城工部调来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于1948年12月25日集结于胜芳积极筹备《天津日报》的创刊出版工作,由黄松龄、王亢之、朱九思、范瑾、董东、邵红叶、王友唐等同志组成社务委员会,领导报社工作。在天津解放的当天,这支队伍随着接管部队进入天津。1949年1月16日天津解放当天,成立《天津日报》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月17日《天津日报》创刊,毛泽东同志非常关心天津日报的出版,曾两次为天津日报题写报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9年11月新华社天津分社单独成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办台方针</span></p><p class="ql-block">一、发布新闻;</p><p class="ql-block">二、宣传党中央有关城市工作政策:</p><p class="ql-block">三、宣传市委在贯彻中央政策方面的各项政策;</p><p class="ql-block">四、向群众广为宣传我军必胜、蒋军必败的坚定信念,解除群众中的观望和怕变天思想,号召群众积极地参与新中国建设,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稳定金融市场,为取得全国革命胜利而努力:</p><p class="ql-block">五、以工人阶级为主,广泛地向群众开展阶级教育和共产主义教育,举办各种讲座,系统地讲解共产主义运动是推翻三座大山、使全国人民得到解放的唯一出路;</p><p class="ql-block">六、密切联系群众,说群众心里话,办群众心里想的事;</p><p class="ql-block">七、满足群众健康的文化娱乐要求,抵制排除那些宣扬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节目,进行革命的文艺宣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毛泽东在1955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新华社"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的讲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万人集结的接管整训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冬,奉命抽调的7400名接管天津的干部,从四面八方汇聚胜芳。在为期20天的集结整训中,培训干部分期分批在张家大院等处接受了系统全面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工作培训。这次培训为我党接管大型城市提供了宝贵的工作经验,胜芳也因此成为了我党接管大型城市的出发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接管人员工作守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贯彻中国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发布的"约法八章"基础上,规定:"一切入城之党政军民人员,必须坚决实行和宣传党的政策,保护各阶层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得擅入民宅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严禁一切破坏群众利益的行为并贯彻为人民服务之精神。"时任天津市委委员丘金在其撰写的《谈谈入城纪律》中,要求即将入城的党员干部"要自觉遵守纪律,要同一切不纯的思想意识做斗争.…不得摆官架子,装腔作势吓唬人"。为将这些精神及时地传达到全体接管干部,黄克诚、黄敬经常开展宣讲,组织他们认真学习和讨论。12月,黄克诚在向入津高级干部发表讲话时开宗明义地指出:"全体同志进入天津工作,大家应该在思想上统一起来,认清到天津做什么。"在讲话中,他要求每名同志必须遵守4条原则:"言行谨慎,不准乱说乱做";"艰苦朴素,不准腐化贪污";"紧张工作,不准游荡玩耍";"深入群众,不准官僚习气"。为接下来有针对性地开展接管工作,接管干部把即将接管的对象分门别类,同时着重了解城市地理形势、交通要道,接管单位的性质、业务、人员情况,积极讨论接管方法、程序,筹划接管方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接管大城市工作的标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9年1月14日,人民解放军五个纵队22个师的兵力,向天津守敌发起总攻,经过29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解放了天津。当晚接管人员从胜芳出发,到达杨柳青已是深夜12点,部队稍作休整后,于1月15日,从西营门进入市区,奔向各自指定区域。天津军管会交通处航政组即以进驻军代表的形式,并遵循"按系统,自下而上,原封不动,先接后管"的方针。由于正确执行各项政策,接管工作进展顺利。截至2月底,共计接收工厂115处、仓库165处、机关及医院316处。虽然条件艰苦,工作庞杂,但广大接管干部仍干劲十足,整个接管工作快速、有序、稳定,天津社会秩序迅速得以恢复。在黄克诚等人的领导下,天津市的接管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中共接管大城市工作的可贵经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接管天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能忘却的胜芳集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家大院不仅是胜芳人们的红色荣耀,也是天津市委的"西柏坡",这不仅是行政接管,更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培训和教育活动,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跟党走、砥砺奋进建新功。</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统一思想 明确任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12月底,黄克诚、黄火青带领一批干部到达胜芳,在此与黄敬带领的一批华北干部会合。接着由黄克诚主持,召开了党员干部会议,宣布了中共中央关于中共天津市委以黄克诚为书记,黄敬、黄火青为副书记的决定。随后,他们研究了接管天津的方针、政策、方案以及天津市军管会组成人员名单,报送中央审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做好接管干部培训,天津解放前夕,我党抽调来自华北局、华北人民政府、石门市委、渤海区党委、冀鲁豫区党委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来自各地党委党校的大学生,同时还有少数工人及部分熟悉城市工作的同志,在胜芳张家大院集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军管会制定了《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工作纲要》《关于接管工作中几个原则问题的决定》《接管人员工作守则》等方针政策,以及军管人员入城纪律、入城须知等,作为其学习素材。此后,黄克诚、黄敬等人于15日凌晨,随攻城部队一起,冒着战火硝烟,进入天津市区。当天下午宣布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黄克诚为军管会主任,确定了"接管建政,安定秩序,恢复生产,进行民主改革"的接管方针。</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津解放在即的“红色出发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津是华北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当时有人口200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且外国侨民较多,情况较为复杂。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官陈长捷自恃"大天津堡垒化",率13万军队,凭借坚固城防工事,负隅顽抗,拒不投降。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中央决定黄克诚担任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准备接管即将被人民解放军解放的天津市。根据地下党提供的情报,我党确定了"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管"的接管方针,主要接管机构分财经、文教、市政三大部门,下设金融、内外贸、交通、铁路、工业、农林、卫生等十三个接管处,这时,都明确了人员分工,对接管的行业、部门进行熟悉了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11月,为迎接解放及做好之后的接管工作,在党中央的部署下,天津组建了军事接管机构及党政领导机构。其中,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以下简称"军管会")是天津解放之初的最高权力机关,天津市委书记黄克诚兼任军管会主任。根据中央指示,他即刻赴胜芳,在此与时任天津市市长黄敬共同研究接管天津的各项事宜,同时准备抽调7400余名干部集结胜芳,开展为期20余天的整训学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家大院所在的武庙前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bq825mm"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b>再游胜芳(一)三宗宝 / 街景</b></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bu3lr52"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b>再游胜芳(二)王家大院</b></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5abgap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b>胜芳张家大院 / 戏楼</b></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