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生活

合江腊梅

<p class="ql-block"> 考中专</p><p class="ql-block"> 七八年我初中毕业,这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初中毕业生可以考中专,技校和高中。升学考语文,数学,政治,综合(理化和史地)四科。总分260以上参加中专体检。那时成绩是发到各个学校,学校通知上线的到学校领志愿表到指定地点体检,我总分339。母亲还特意到人事局问这成绩如何,听说这成绩很好可随便填志愿。根据成绩和志愿先由人事局提档案到宜宾地区招办参加中专录取,然后又由劳动局提档到泸州参加技校录取。也有极少数学习好的孩子家长直接填志愿读高中。其实我也想读高中考大学,但那时知青政策都还没取消,读中专和技校毕业都包分配工作,中专生毕业工作就是干部,技校是工人,能读中专或技校的孩子父母,基本上是不会让孩子读高中的。当年县里看这情况,觉得高中生源质量会降,想把平均分八十分以上的抽去读高中,我母亲还和别的家长一起去县里反对,要求尊重孩子自愿。那年志愿只要填了师范院校的,全部由合江共大直接录取成为中师生。</p><p class="ql-block"> 记得中考语文的作文是给越南驱赶回来的华人写封信。我语文考了91分,这得感谢我家有个当知青的姐,在我读小学时期和初中前两年,常带些当时的禁书如《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岩》等等回家。白天上学,放学后要做点家务和玩。看书都是在晚上,但晚上父母又要节约用电用煤油(那时常停电)。那些书的吸引力又太大了,所以常常躲在被窝里打着电筒看,看得很入迷。那些书除了思想性好,文学功底也好,对语文很有帮助的。但因为这个以致于把眼睛视力搞坏了,中专体检时裸眼视力只有0.3度。那时近视的很少,体检要求又严。我填的又是好中专(就是部级和省级中专)因为近视,还有身高不够一米五落选了,被调剂到地级中专宜宾卫校合江护士班录取</p><p class="ql-block"> 读中专</p><p class="ql-block"> 宜宾卫校合江护士班,七八年考入五十人,其中合江三十泸县二十个全是女生,基本上全是应届生,平均年龄十四,五岁。由合江县人民医院护责管理。我真不想读这中专想读高中。我找到初中班主任严老师,请她帮忙转去合江中学读高中,他爱人廖老师当时是合中的教导主任,我准备办这事的时候,我初中同校同年级的一个男同学中师的办成了。这事成了我们小县城那几天热议的话题:谁谁的孩子真不懂事,好好的学校不读,要回来读高中…… 我胆小不敢让我家也这样出名,还是老实的读这中专吧。</p><p class="ql-block"> 县医院张院长是我们校长,很重视我们,特意从先市区医院调陈医生和沈医生两夫妇来县医院工作,好教我们,后来他俩调到上海某个医学院当老师了,教语文的李老师是中央财经大学毕业的,在医院做总务卖饭菜票工作等。教医用物理的张老师是县农机厂的技术员,教了两星期说不能教了,因为四川气象学院调他去成都当老师,一时找不到替他的老师,他就和别的老师调整些课时,硬是把那本书内容给我们讲完才去报道。还有教生理学的刘老师,给我们上课后查出有病,带病都给我们讲课,后来永远离开我们。还有许多老师他们都很负责兼职教我们。</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也都认真学,记得七九年三月,我们座车到泸州,住江城宾馆,在泸州医学院解剖大楼学解剖。那教室黑板旁边立着一个骷髅,讲台下二.三十个座位,后面三个水泥台子上面分别放着不同的,泡过沸尔马林的尸体或人体的不同部位,上面盖着毛毯。水泥台后面有个小水泥池,里面也泡着不同的人体。现在想起都有点恐怖,但这样的机会难得,当时强烈的求知欲使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女孩一点都不害怕。</p><p class="ql-block"> 除了学习就是军训,那时正值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期,所以学校也重视。老师是退伍转业到医院工作的女医生或护士长。地点是在医院外面的人民广场,记得第一次军训老师叫我们沿着四百米跑道跑一圈,有几个同学掉在后面不愿跑,老师问怎么了?同学说因为是特殊情况(就是现在说的生理期),老师说在部队,特殊情况从不特殊对待该干啥还干啥。从此我生理期也不特殊了,该玩就玩想冰糕也吃。军训除了学战伤救护,还练射击投弹,常到县武装部借训练器材。武装部叫我们欢送新兵,记得七九年十二月有天早上五点钟起床集合,好冷呀,到县招待所给新兵带花,送他们上解放牌汽车,汽车开走不见后我们才回去。没想到我几年后嫁的老公是其中的,他说当年汽车拉他们到隆昌,坐几天几夜的闷罐列车到新疆石河子。</p><p class="ql-block"> 说实在我们学校条件不怎么的,刚入学时住<span style="font-size:18px;">医院大门左面一幢合江卫校的房子,合江卫校就是县里培训赤脚医生,和培训顶替进医务部门工作的子女的学校。一年后搬到外科大楼五楼,这层楼除了我们两间寝室和一间教室外,其余的就是职工寝室。晚自习没老师时,同学们就在寝室里有的唱歌,还有的拉二胡,吹口琴。在教室的也是写信的多,同学家在外地的写家书,我就给在外地读书同学写信。学校没有图书馆,想看课外书到县文化馆看,第二学期快结束时才发学生证,用学生证办了借书证才能借,期限是两周十四天,超过期限要收费。那时文革刚过许多书解禁,看书的人很多。还有看电影,学生票五分,成人票一角二分钱一张。黑市票两毛五毛的,几乎每部电影都看。总之父母每月给的三元钱,常花在电影票和邮票(每张八分钱)上。吃饭不要钱,粮每月32斤,但40%粗粮是难吃的玉米。肉每星期吃两次,每次十人才一盘。我们家在县城的还好,有时端着饭回家吃。(那时计划供应家里也是有人过生日或有客人才吃肉) 外地同学想吃肉只能花二毛五抄一份。后来听说泸州水电校的学生造反改变了这种集体吃饭。于是我们也要求学校把伙食费发给我们,学校不答应,我们就绝食不去吃饭,老师和院长到寝室来请我们,说吃回锅肉白米饭。近百分之九十的同学还是不去,没法学校领导答应不集体吃饭,改成发饭菜票才没绝食了。那时医院两个食堂,一个职工的一个病人的。后来发现来职工食堂吃饭的病人多了,原来是同学些把吃不完的饭菜票打点折卖给病人了。这样医院职工和食堂都有意见了,最终只好把每月32斤粮和14.5元伙食费发给我们。这样我再也不用吃粗粮了,过了几个月才有钱买个47.5元的七管二波段的收音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后来开始实习,八0年十二月一号是我实习第一天,我们组先在实习外科,这天早上八点到住院部外科上班,简单的查房早会后,护士长叫我和另一个同学到换药房,看她给一个要做痔疮手术的中年男子备皮。我和另一个同学难受得很,还偷偷流泪。发誓以后不做护士,后来真的如愿了,她当了警察我当了下岗工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我读中专照片。</p> <p class="ql-block">后面楼房里就有我们的教室和寝室。</p> <p class="ql-block">那时手抄歌本目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