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笔者第一次有幸阅读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材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中的“分饼”一课,颇为震撼。本节课依托真实情境下的真实问题,引发学生产生真实的数学思考。简洁、清晰、深刻地编写风格,快速把带分数和假分数的关系以生活化场景化呈现。</p><p class="ql-block"><b> 一、分饼活动是行文主线</b></p><p class="ql-block">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就是在数学活动中的学习。教材借助《西游记》故事中唐僧师徒四人分饼吃的情节,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分饼。故事的趣味性和情节的真实性,使学生快速被带入学习探究情境。</p><p class="ql-block"> 分饼是一条外显的实践活动主线,怎么分呢?教材呈现了两种不同的分法。面对4人5饼,方法1是能整分就整分,不能整分的再平均分开;方法2一个饼一个饼地平均分给4人。</p><p class="ql-block"> <b>二、分数表示是现实需要</b></p><p class="ql-block"> 用分数表示不同分法下的结果,一方面是分饼故事情节推进的自然需要,另一个角度则是引发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知识生长点。</p><p class="ql-block"> 相比之下,两种分饼方法所产生的分数不尽相同。先整后零的分配方法,更方便快捷、直观明朗。5张饼可以进行两次分,第1次拿出4张,1人1张。第2次,把剩余的1张饼像初步认识分数时那样平均分。最后,将每人两次分得的数量合起来就是总数量。即,1张+1/4张。用带分数可表示为一又四分之一。由于场景的强烈代入感,再加之已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在理解整数1和分数1/4时自然深刻。即便初识二者的“合体形式”,也会瞬间产生望数生义的明朗感。</p><p class="ql-block"> 回顾生活,逐张分饼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从淘气的分法示意图中,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读懂其合理性。然而,他们对分数表达的思维阶层,却存在很大差异。5/20的表达在学困生那里,极其常见。看似合情合理的背后,实则暴露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理解含糊。</p><p class="ql-block"> <b>三、引发歧义是学习常态</b></p><p class="ql-block"> 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引发歧义是家常便饭。他们思维受阻,一方面是能力提升所面临的新挑战,另一方面则是触发其产生突破性创新灵感的天赐学习良机。</p><p class="ql-block"> 无论对于哪一个学生,迷途知返都是最幸运的数学学习成果。在5/20中,表示把5张饼都平均分成4份,共有20份。每人一共可以得到5份。在这里,貌似5份占了20份的5/20是正确的。可是若将其带进现实情境中粗略估算,问题就暴露无疑。如果饼有4张,人有4个,还能够每人平均分得1张。更何况还又多出1张饼呢?显然,该分数表示是有误的。那么,误区出现在哪里呢?此时,学生忽视了产生分数的大背景--单位“1”。在这里,一张饼就可以看作单位“1”,5份饼就是5个1/4张饼。即,5/4张。由淘气的误解,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意识到分数意义的核心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b>四、开放思考是思维方式</b></p><p class="ql-block"> 从故事呈现到问题生成、分析和解决,学生完全处于自主、开放的思维成长环境之中。思考的波折,多角度理解下的转弯,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显著进阶。</p><p class="ql-block"> 经过以上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对带分数与假分数的对待关系有了一个直观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分数的意义在表示分数时的引导作用加深印象。他们真正体悟到分数的意义核心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