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海.我的教育人生(七十七)芜湖十二中教师,北京十二中校长李有毅的故事

老顽童

<p class="ql-block">2024年底去北京,曾任北京十二中联合学校总校校长李有毅签名赠送她写的书给我。她在书的首页上写道,请汪继威校长(我的尊敬)雅正。这本书是2014年她59岁时写成的,由红旗出版社出版发行。</p><p class="ql-block">这本书是走近当代名校长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书名是真善美的追寻者,作者当时任北京十二中校长。这本书的䨾页上编者对书名做了最美的詮釋:鲜花虽然美丽,但它过于短暂:绿叶虽然平凡,但它有幸经历了四季。当暮年回首时,最有价值的精神财富,应是一颗怡静的心和一份丰富无悔的回忆。而所有这一切的拥有,都需要用一颗真善美的心做底色。</p><p class="ql-block">李有毅校长是地地道道的芜湖人,芜湖是她的第一故乡。她和芜湖,特别是她和芜湖一中和芜湖十二中都有着深厚的渊源。她的父亲李少白是中医,在全国都有名气、母亲李立翠是中学体育老师,还曾在芜湖一中工作过,一中校史上有记载。我们两家可算世交,我小时候就和她爸妈有接触,看到人们对她全国名医父亲的崇拜,已感觉到在这样家庭里成长的儿女该是何等幸运又何等幸福!</p><p class="ql-block">果不其然,良好的家教,使李有毅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想当一名数学家。1955年出身的她,不巧还是遇到读书无用论甚嚣其上的年代,于是数学家没有当成,却当上一名教师。而且高中刚毕业就当上中学数学教师。</p><p class="ql-block">你一定会觉得很奇怪,怎么中学毕业教中学?</p><p class="ql-block">这里面还真有一段故事,既精彩又苦涩。而回忆起这件事的正是李有毅本人。</p> <p class="ql-block">那是前不久在北京,李校长饶有兴趣讲起当年的这决定她命运的事,也说出了中学毕业当中学教师的原委。</p><p class="ql-block">在他们上高中前,受那特殊历史时期的影响,学生手中只有两本书,工基和农基。</p><p class="ql-block">到了1970年,这种状况开始转变,特别是刚刚恢复的高中也开始抓文化课学习,他们这些学生学习情绪非常高涨。</p><p class="ql-block">这时,随着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恢复,芜湖市教育局发现,中学教师严重不足。即使是工农兵大学毕业生也远远满足不了学校的需要。于是想到从他们这批72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150名民办教师。我当时是东方红中学(芜湖一中和芜湖三中合并而成)的老师,正好担任这次选调考务工作的一名工作人员,对他们这次考试情况比较了解,至今还能随口叫出那批考上的不少学生的名字,还和他们中的有些人有联系。李有毅,还有现在的科学院院士吴奇,芜湖一中名师张济都是那时被录取的150名民办教师中的一员。后来,1977年恢复高考,他们都考上了大学,李有毅和张济考取了安徽师范大学,一个学数学,一个学外语,吴奇考上了中科大。有趣的是他们都被我写进书里。</p> <p class="ql-block">1982年,李有毅被分配到芜湖十二中当老师。在进入学校前,父亲对他提出了大家预想不到的要求。那是报到前的晚上,他的父亲对她说,“你刚走上工作岗位,在业务上一定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但业务水平的提高肯定会有个过程,我不想对你提更多要求。但作为一个年轻的同志,务必要每天提前一会儿到单位,打扫下卫生,平时多为同事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些事情也许你现在不理解,但慢慢地你会明白的。”</p><p class="ql-block">那时,我已早几年调到市重点中学芜湖十二中当把关教师,数学教研组副组长。李有毅按照李有毅的说法,我成为她业务上的师傅。</p><p class="ql-block">那时,刚入校门的李有毅确实与众不同,那时学校不象现在,实行的是教研组办公制,组内的杂活,几乎都被她包干了。现在才知道,她忠实地按父亲的教导去做的。工作上更是没法说,那时的她讲课、辅导、谈心、家访……,精祌抖擞,在我们同事的眼里,他是个工作狂、虚心好学的学生;在学生眼里,她是他们学习中的小老师,生活中的大朋友。其实,在十二中那些年,他给自已制定的三个小目标:让学生喜欢、让学校认可、问心无愧都实现了。特别是,她对学生的爱,通过尊重他们、了解他们,尽其全力帮助他们,既让自己的学生得以健康成长,也使自己的思想和业务水平得到大大提升,为日后的更大发展奠定了最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不久,她的辛勤工作换来了"第一桶金”。在安徽省首届教坛新星评选中,经过层层篩选,芜湖市共有两名教师入选,她是其中一名。在我1984年调入芜湖一中当校长后不久,她又当选为芜湖市政协委员,一次市里召开政协会,遇到了她,这时的她不仅是市政协委员,而且担任了常委,成了市政协里我的领导。</p><p class="ql-block">这时,我已发现她也是个当领导的料。果然,在多年后她担任北京十二中校长,还曾在全国政协,北京市人大任职。原来,芜湖十二中的经历已为她今后打下㐲笔。</p> <p class="ql-block">原来,她确实打算一辈子在芜湖十二中当一名好教师的。有人拉她去深圳,她毫不动心;市组织部门要任命她到芜湖市教育局当副局长,她也婉言谢绝,她就是想在十二中为普普通通的学生服务。</p><p class="ql-block">不过她的丈夫在航天部门服务,地点在北京。为此,他们只得长期过分居生活。她还曾想过,一定的时候,丈夫能回到芜湖工作,改个行罢了。但结果不能如愿以偿,丈夫单位反而希望把她调到北京工作。天平的两边,一边是自已喜爱的芜湖十二中学生,还有父母姐妹;一边是丈夫,让她难以取舍。最后,经过激烈地思想斗争,她咬咬牙决定去北京。她甚至天真地认为,在北京十二中那所北京名校,她可以安安心心做一个普通数学老师,继续在基层安心地做教书育人的工作。</p><p class="ql-block">中国的国情是,调动工作不是件容易的事。记得我1991年想调深圳工作,找了当时市委金书记三次,最后经市委书记碰头会研究决定,才放行;名教师走更是难上加难,1993年,中国数学奧林匹克国家队教练尚强来深圳,马鞍山真舍不得放,我于是拨通介绍我和他熟悉的李局长(一中校友,时任局长),最后松了口;</p><p class="ql-block">那时,名教师,又是重点培养对象的李有毅要走,芜湖市真得舍不得。为此,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我还打电话给时任市教育局汤局长,恳盼放行…….你也许会笑我,这样的事也值得写?但我不以为然,我这里想顺便反映的是,在那个已经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人员的正常流动也是很难的。我很佩服那些为了寻求适合自己生活和发展的一大批辞职下海南下和北上的人,他们也用自己的聪敏才智和艰难的打拼闯出一片新天地,为祖国大地换新颜貢献了力量。也佩服已在原地工作取得不小成绩调离的人,毕竟到外地一切都得从零做起啊!</p><p class="ql-block">更要说的是,无论什么原因离开家乡,对家乡的感情是不会改变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还越来越浓郁!</p> <p class="ql-block">李有毅拿到调令去北京前,她的父亲已重病在身,不能亲自为她送行,但却把三点嘱咐请母亲转告了她。这是她父亲对她的第二次嘱托,其中有“不要过问教书以外的事、要老老实实地教书育人;一定要业务上站住脚”。</p><p class="ql-block">初到北京十二中,领导交给她一个高一的普通班教。“能行吗?”亲友们很为她担心,她却信心满满回答“一定行!普通班也可以不普通!”她一直有个观点,“把好学生教好,可称之为老师;把好学生教差,那是不称职的老师;而把后进生教好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这种好老师,正是我毕生的期许和目标”。</p><p class="ql-block">其实,芜湖十二中打下的厚实基础,让她一接班就相信,“(他带的这个班)结局一定是美好的,却不成想,竟超乎意料的美妙。她在书中写道,“我所任教的普通班学生,高考数学单科成绩和高考平均分以绝对的优势名列平行班第一;数学成绩远远高于丰台区的平均成绩,并且丰台区高考数学成绩的前三名全部出于这个班。不仅如此,此前他们还在全国数学竞赛中取得了当年全校最好的成绩,创造了普通班数学成绩的神话。”当同事纷纷把目光投向她这个来自于小地方、沉静低调的女教师时,深藏在心头的初来乍到时的感受,猛然在她脑海里显现。</p><p class="ql-block">这个当时外人不知道的巨大压力,到了2014年她写的这本自传体的书里,才第一次向世人宣布!“初到北京十二中时,我将曾经所有的荣譽都裹进了行囊。作为一方圣园沃土,这里可谓名师荟莘,英才辈出。特别是包括时任校长罗洁(后来是北京市教委副主任)在内的数学组,使我受益匪浅的同时又倍感压力。”</p><p class="ql-block">多年后,记者釆访李有毅,对当时她这段工作情况做了报道:“心无旁骛地扑在本职工作上,没有在凌晨两点前入睡过。由于每天从学校往返家里需要坐4个小时公交车,她不愿把时间浪费在通勤上,干脆住了6年集体宿舍,只有周末才回家看看。她的努力大家看在眼里,年底学生无记名给老师打分,虽然是新来者,她却高票排到前三名。</p> <p class="ql-block">我在芜湖一中当校长时,1986年曾加入全国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后来成为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委会,简称高专委),以后还连续担任了五屇高专委理事。于是从那时开始与全国的著名校长来往甚多。</p><p class="ql-block">到深圳后,我仍然经常参加专委会的活动,总部有人到深圳都会与我相见。</p><p class="ql-block">2000年的一天,时任北京十二中校长的方军燕(当时是高专委秘书长)来深圳、也来笋岗中学看我,李有毅随她而来,这时方才知道有毅1999年已担任北京十二中(北京市重点中学)的副校长。而那时,她在北京十二中仅仅工作了三年。</p><p class="ql-block">从那时,我们之间的联系更密切了。对她取得的成绩也更加关注。</p><p class="ql-block">2004年她被评为“北京市中学市级教学学科带头人”;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杰出校长、获得“首都劳动奖章”称号;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巾帼建功”标兵、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全国十大教育杰出贡献校长”、“全国创新型校长”、“改革开放30年北京教育功勋人物”。2006年,在她到北京十年之际,她被任命为北京十二中校长。这以后,她还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连续四届人民代表、两届人大常委。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忙得不可开交。</p><p class="ql-block">她的忙碌是不可避免的。在她刚接手北京十二中时,学校只有一个高中部,学生1600人左右。到了.今天,学校已发展为一校十址、学生近万人的教育集团,跨越幼小初高多个学段,不仅是丰台教育的标杆和旗帜,更成为首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张亮眼名片。</p><p class="ql-block">我退休到深圳市教育学会工作后,频繁地去北京,多次应邀去她学校参观,她也常受受邀来深圳参加活动;还有,她一辈子献给了十二中,芜湖十二中和北京十二中,她对芜湖十二中情有独钟,经常回芜湖十二中参加活动。我们每年都有机会在北京、芜湖、深圳多次见面谈教育,谈人生,相谈甚欢。</p><p class="ql-block">当我第一次把李有毅母亲是芜湖一中老教师,她也是一中教师子女的信息传递给芜湖一中时,芜湖一中现任校长李平率队去北京,特地拜访了她,并和曾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顾秉林校友一起在清华园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去北京工作仅仅三年,李有毅便“违背”父亲遗愿而走上学校领导岗的故事。这其实是她的“第二次情非所愿”。她在她写的书上吐了真言,有机会去看看那本书吧,这里就不赘述了。</p><p class="ql-block">2020年,“超龄服役”多年的李有毅主动卸任十二中校长一职,随后又被任命为北京十二中联合学校总校校长,开启新的使命,为丰台区培育更多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p><p class="ql-block">在北京十二中教育集团调整之后,她交班了,离开了工作30多年的学校。但她随即被任命北京第五实验学校(北京市教委直属学校)校长,北京丽泽国际学校校长。除学校工作外,并仍然担任北京市人大代表,丰台区人大常委,继续为北京市的教育发光发热。</p>

十二

芜湖

李有毅

校长

北京

一中

学校

学生

教师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