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波尔图飞到马德里,开启我们此行最后一站,为期两天的马德里之行。首先要游览的是普拉多博物馆(Museo del Prado)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博物馆之一 。门前的这尊雕像是迭戈·委拉斯开兹(Diego Velázquez) 。基座上的文字“VELAZQUEZ”是他名字的拼写 。委拉斯开兹是西班牙巴洛克时期最杰出的画家之一,活跃于17世纪。他曾担任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的宫廷画师,其作品题材广泛,涵盖肖像画、历史画、风俗画等。委拉斯开兹以精湛的写实技巧和对光影的巧妙运用著称,代表作如《宫女》,这幅画通过独特的构图和细腻的描绘,展现出宫廷生活场景,同时在艺术史上对空间、视角等问题的探讨产生了深远影响;《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则以极为生动逼真的笔触,刻画了教皇的威严与复杂神态,成为肖像画中的经典之作 。排队入馆参观。 一进大门,就看到墙壁上这些名字:<div>贝诺佐·戈佐利<br>乔瓦尼·贝利尼<br>曼泰尼亚<br>提香<br>乔尔乔内<br>拉斐尔<br>安德烈亚·德尔·萨尔托<br>塞巴斯蒂亚诺·德尔·皮翁博<br></div><div>科雷乔<br>丁托列托<br>委罗内塞<br>提埃坡罗<br></div><div>——明白了吗?都是画家的名字,里面展出的作品应该就是他们的。</div> 好吧,门口醒目的写着:禁止拍照、摄像。我本以为他们会没收或者要求我存放相机,还好,没有这样要求,进去也看到有同胞当着里面管理人员(分散在很多展厅,但不是每个都有,感觉人手还是不太充足)的面拍照,被当场制止,我就把相机跨在脖子上,不敢动了。后面看到有人偷偷的拍照,我便胆子大起来,但是如果你是行家,就会发现,我拍的这些,都不是名画,因为有名画的展厅里,工作人员盯得紧,无从下手。 这幅画描绘的可能是圣多米尼克(St. Dominic) ,他是天主教道明会的创立者 。从画作风格看,可能属于中世纪晚期或文艺复兴早期宗教题材绘画。在那个时期,有许多画家创作此类宗教圣像画,比如西班牙画家贝鲁格特(Pedro Berruguete) ,他的作品常以宗教人物为主题,在人物刻画和画面布局上有独特风格;还有意大利的安杰利科修士(Fra Angelico) ,以绘制精美的宗教壁画和圣像闻名,画风细腻且充满神圣感。 <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的是一个宗教题材场景,中心人物头戴光环,应是一位圣徒,周围的人在对他进行暴力对待,是在表现圣徒殉道的情节。圣徒的姿态和神情可能传达出一种坚定和从容,体现出宗教信仰中面对苦难和牺牲时的精神境界,背景中的建筑和风景则为场景增添了叙事的环境氛围。</p> <p class="ql-block">接着上面的画,连续剧,到了刑场了,圣徒跪地祈祷,周围人举着石块,要活活砸死,真够狠的。背景中远处的人物可能是见证者或相关宗教人物,整体场景渲染出一种悲壮且神圣的氛围,传达出宗教信仰中圣徒为信仰献身的精神内涵。</p> 《最后的晚餐》,题材源自《新约圣经》。画面中耶稣坐在餐桌中央,做出分发圣餐的动作,向门徒们宣告“你们当中有一人要出卖我”,此时门徒们表情各异,或惊讶、或疑惑、或愤怒,通过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生动展现出这一戏剧性瞬间,传达出背叛、震惊、忠诚等复杂情感,体现了宗教故事中的关键时刻和人性冲突。 关于犹大出卖耶稣的原因,有几种说法:第一,金钱诱惑。《马太福音》中记载,犹大与祭司长们达成协议,以三十块银币的价格出卖耶稣。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金钱对一些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犹大可能因贪婪而抵挡不住这笔钱财的诱惑,选择了背叛耶稣。 第二,对耶稣使命的误解。部分观点认为,犹大原本期待耶稣能成为政治领袖,带领犹太人反抗罗马统治,建立地上的荣耀王国。但随着跟随耶稣的时间推移,他发现耶稣的言行和他所期望的不一样,耶稣更多地强调精神层面的救赎和天国的到来,并非世俗意义上的政治革命。这种心理落差使犹大感到失望和迷茫,最终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第三,被撒旦引诱。从宗教角度来看,《约翰福音》提到,在最后的晚餐时,撒旦进入了犹大的心,使他决定出卖耶稣。这体现了一种超自然的解释,将犹大的行为归结为受到了邪恶力量的操控。 第四,个人性格缺陷。犹大可能本身就存在着自私、虚伪、意志不坚定等性格弱点。在跟随耶稣的过程中,这些弱点没有得到克服和改正,在面临外部的压力和诱惑时,他无法坚守对耶稣的忠诚,从而走向了背叛。 第五,上帝的预定和救赎计划。在基督教的神学观念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耶稣的受难和复活是上帝预定的救赎计划的一部分,犹大的背叛行为也是这个宏大计划中的一个环节。通过耶稣的牺牲,人类得以获得救赎的机会。 犹大出卖耶稣的过程如下:首先,与祭司长达成交易。犹太教的祭司长和长老们一直想找机会除掉耶稣,但又怕民众反对,不敢在白天公然逮捕他。这时,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找到祭司长,提出愿意帮他们捉拿耶稣,祭司长们很高兴,给了犹大三十块银币作为报酬,双方约定以犹大的亲吻为暗号来指认耶稣。 然后,在最后的晚餐上逮捕耶稣。在逾越节的晚上,耶稣与十二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席间,耶稣知道自己被出卖,预言了有人会背叛他,犹大当时也在座。 客西马尼园指认耶稣。晚餐后,耶稣带领门徒到客西马尼园祷告。犹大带着祭司长和法利赛人派来的一群拿着刀棒的人来到园里。犹大径直走向耶稣,以亲吻的方式向众人指认“这就是他”,于是这些人上前抓住了耶稣。 所以,犹大是向犹太教的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告密并出卖了耶稣,这些人代表当时犹太教的官方势力,他们与罗马统治者勾结,共同策划了对耶稣的逮捕和迫害。 普拉多博物馆(Museo Del Prado)位于西班牙马德里市中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博物馆之一。艺术品收藏始于哈布斯堡和波旁两个王朝,1819 年根据斐迪南七世的命令开幕,当时展出了 311 幅西班牙画家的作品,皇室藏品逐渐移入馆内。 这是一组宗教题材的三联画,每一部分都描绘了基督教中的重要场景:<br>左侧画面<br>描绘的是《亚当与夏娃》,源自《圣经·创世纪》。画面中,亚当和夏娃赤身裸体,展现了人类始祖在伊甸园中的初始状态,天使在上方可能象征着上帝的指引或对人类诞生的见证 。此场景寓意着人类的起源,以及后来因偷食禁果而带来的原罪。<br>中间画面<br>展示的是《基督受难》,即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场景。耶稣位于画面中心,圣母玛利亚和约翰等人物在旁,周围还有其他人物,可能是围观者或信徒。这一场景是基督教教义中耶稣为救赎人类罪孽而牺牲的核心事件,传达出救赎、牺牲和悲悯的宗教含义 。<br>右侧画面<br>表现的是《圣母升天》,圣母玛利亚在天使的簇拥下升天。在基督教传统中,这一事件象征着圣母的荣耀和她在天堂享有的尊荣,体现了对圣母的崇敬以及对死后灵魂升入天堂的宗教期许 。<br>整组三联画通过这些经典场景,呈现了基督教教义中从人类起源、救赎到最终灵魂归宿的重要脉络,具有浓厚的宗教象征意义和艺术价值 。 1868 年,西班牙革命推翻伊利莎贝尔二世,“皇家博物馆” 收归国有,改称 “国家绘画雕刻博物馆”。1872 年,博物馆根据自由政策,没收了被查封的宗教团体的艺术藏品,接收了国家三位一体博物馆的藏品,宗教题材的西班牙绘画与雕刻作品大量增加。 第一幅:描绘圣母玛利亚的场景,在室内接受某种启示,展现宗教人物的早期生活片段 。<div>第二幅:《圣经》中圣母玛利亚拜访伊丽莎白的场景,即“圣母往见”。该场景体现了宗教故事中的人物情感交流和神圣事件,传达出喜悦、祝福等情感 。<br>第三幅:耶稣童年时期的场景,圣母玛利亚带着孩童耶稣在户外,周围或许是家人或信徒 。</div><div>第四幅:类似于第三幅,有长者朝拜。<br></div> 1918 年,博物馆进行了扩建,1971 年将 “波・里提罗” 画廊并入,1985 年将 “提森・波奈米萨” 博物馆并入,使博物馆的收藏更加丰富全面。主体建筑于 18 世纪末由建筑师胡安・德・比利亚努埃瓦按新古典主义风格设计,原先作自然科学馆用,建筑外观庄重典雅,线条简洁流畅。<br> 博物馆的外观采用了巴洛克式的装饰,包括雕塑、壁画和花岗岩柱子等,使得整个建筑显得华丽而富有艺术感。内部设计精美:内部的大厅、楼梯和走廊等,都采用了精美的装饰和细节处理,与收藏品相得益彰。 普拉多继承了西班牙历代王室珍藏,珍品杰作无数,收藏有从14世纪到19世纪来自全欧洲的绘画8600副、雕塑和各类工艺品,其中西班牙绘画作品的全面和权威举世无双,是世界上保有委拉斯开兹和戈雅作品最多的博物馆。作为顶级美术收藏机构的标志,普拉多同时拥有“文艺复兴三杰”中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的作品。此外,馆内还收藏有提香、鲁本斯、伦勃朗、丢勒、委罗内塞、苏巴朗等大师的作品。也是藏有荷兰画家希罗尼穆斯・波希作品最多的博物馆。其中,委拉斯开兹的《宫娥》、戈雅的《穿衣的玛哈》《农神噬子之一》等都是镇馆之宝。 从博物馆出来,就看到旁边这个独特的建筑,这是圣赫罗尼莫修道院(Convento de San Jerónimo el Real),始建于14世纪末,最初是为卡斯蒂利亚王国的贵族和神职人员提供宗教修行场所,也曾作为皇家修道院,与西班牙王室有着紧密联系。建筑风格融合了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元素 。外观上,精美的雕刻装饰、高耸的尖塔和复杂的立面设计十分引人注目。内部则有精美的壁画、华丽的祭坛以及保存完好的宗教艺术品,展现出高超的工艺水平 。 第二天一早,我们先去太阳门广场(Plaza de España)。位于马德里的正中心位置,西南方邻近主广场,稍远处是王宫,国会和博物馆区位于东面,阿托查火车站位于东南方。 太阳门广场所在地最初是修筑于 15 世纪马德里城墙上的一座面向东方的城门,因门楼上装饰着初升太阳的图案而得名,1570 年城门被拆除,之后兴建的广场保留了 “太阳门” 的名称。 “熊和树莓”的雕像就是马德里(Madrid)名字的由来:<br>传说中的马德里还是一个小村庄时,周边森林里常有群熊出没,森林里有些大片大片的树莓,有一小男孩在森林里玩耍时遇到大熊,慌忙中爬上一颗树莓躲避大熊攻击。就在那只大熊刚要爬上树莓的时候,小男孩的妈妈往树莓的方向找过来,但并没有发觉到后面有大熊。慌忙之下,小男孩大声喊到“mad rid!mad rid!”(妈妈快跑!妈妈快跑!)。路过的猎人闻声而来保护了小男孩妈妈。为了纪念小男孩的机智和勇敢,将小孩子向妈妈呼喊的两个单词组在一起作为了这个城市的名字——马德里(Madrid),熊和树莓的形象也就成为了马德里市徽图案,这座标志性雕塑就坐立在太阳门广场。 皇家邮政大楼:由法国建筑师雅克・马尔凯修建于 1766 年到 1768 年,曾是佛朗哥时期的内政和国家安全部总部,现在是马德里大区政府的办公地点。 说说马德里吧,马德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9 世纪时穆罕默德一世在此兴建皇宫和堡垒。1561 年,腓力二世将王宫迁到马德里,马德里成为西班牙的首都。位于西班牙中部,地处欧洲西南伊比利亚半岛中心,梅塞塔高原之上,海拔 670 米,是欧洲地势最高的首都。其市区人口约 340 万,都会区人口则约 627.1 万(2010 年)。现今则与巴塞罗那并列为西班牙的两大对外文化窗口,马德里同时也是西班牙的商业中心和“总部经济”中心,南下可与非洲大陆以水为限的直布罗陀海峡相通,北越比利牛斯山可直抵欧洲腹地,因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历史上因战略位置重要而素有“欧洲之门”之称。 广场于 1853 年从原来 5000 平方米的面积扩建为 1.2 万平方米,呈半圆形,房屋建筑环绕四周,建筑物的空隙之间有十条街道,以广场为中心向四外放射。(“熊和树莓”雕塑由雕塑家文塞斯劳·贝鲁埃塔(Vicente Martínez Vidal)设计,1967 年首次亮相,2017 年进行了修复) 太阳门广场是西班牙公路网的中心点,城门前标记着国家辐射公路网从马德里起始位置0公里标识,是所有西班牙公路的起点,周围有10条街道向外放射,是游客来马德里旅游喜欢打卡的景点之一。 马德里自治区北部山脉纵横,南部是塔霍河流经形成的河谷。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兼有地中海气候特征,夏冬两季温差较大,冬季白天气温大多在 9℃-16℃间,夜间气温在 2℃-5℃间,夏季最高温度可达 36℃左右,6 月、7 月、8 月为旱季,雨水稀少。 骑在马上的这哥们是卡洛斯三世,位于太阳门广场南侧。是波旁王朝的西班牙国王 ,在他的统治时期(1759 - 1788 年),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在经济上,鼓励农业和工业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贸易繁荣;在行政上,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在文化教育方面,也有诸多举措。这些改革对西班牙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得西班牙在当时的欧洲国际舞台上保持着重要地位 。 就在卡洛斯三世雕像旁边,是丰收女神雕像。设计师以及具体建造时间,目前并没有非常确切且广泛传播的统一说法。有一种说法提及,它可能与广场的整体建设和改造相关联,而太阳门广场的建设历经多个时期,从18世纪起就有一系列的规划与修缮工作。丰收女神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象征着丰收、农业和土地的富饶 。雕像通常展现女性形象,身姿优美,寓意着对农作物丰收、生活富足的祈愿 。 <br>这座雕像由雕塑家培德罗·杜克·科尔内霍(Pedro Duque Cornejo)创作,展现了卡洛斯三世骑在马上的英姿,彰显其统治权威与对国家的贡献,是马德里的重要地标之一 。 下一站,我们去马约尔广场。途径有趣的建筑,都拍照记录了。首先是这个梅利贝亚酒庄,这姑娘也不怕冷,一年四季就这一个姿势,不过还挺美的。 第二个就是一面墙上的巨幅画作,这哥们酷爱学习的样子。 这个不清楚是什么店,只觉得门面都是艺术,都是西班牙自己的风景画。 就在我们公寓的门前,有一尊雕像,原来这哥们还挺有名,是西班牙著名的剧作家、诗人佩德罗·卡尔德隆·德·拉·巴尔卡(Pedro Calderón de la Barca,1580-1680,注意,这哥们活了整整一个世纪)。文学成就,戏剧创作:卡尔德隆一生创作了大量戏剧作品,题材广泛,包括宗教剧、历史剧、喜剧等。他的宗教剧如《人生如梦》,以深刻的哲理探讨人生的虚幻与救赎,剧情扣人心弦,充满宗教寓意;喜剧作品则生动展现了当时西班牙社会的风貌与人性百态,通过幽默诙谐的情节和对白,反映社会现实。诗歌创作:他的诗歌作品同样造诣颇高,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想象力,在西班牙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文学地位,卡尔德隆与洛佩·德·维加并称为西班牙黄金时代戏剧的双璧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还对后世西班牙乃至欧洲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推动了西班牙戏剧艺术的发展,是西班牙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马约尔广场(Plaza Mayor)到了,始建于1617年,由建筑师胡安·戈麦斯·德·莫拉设计,1619年完工,菲利普三世主持修建。其历史可追溯到15世纪,当时是位于城墙外的市场“Plaza del Arrabal”。在建成后的岁月里经历了3次火灾,后经多次重建,1953年形成如今的模样。 整体布局:是长128米、宽94米的标准矩形,由4层高的建筑围成,四周建筑共有237个面向广场的阳台,通过拱门与外围道路连接。 建筑风格:充满巴洛克式的浪漫与精致,蓝灰色坡屋顶、深红和淡黄相间的墙面,高耸的尖塔,展现出17世纪西班牙建筑的特色。 广场中央是菲利普三世的骑马雕像,由青铜制成,建于1616年,1848年被移至广场中央。雕像展现了菲利普三世骑在骏马上的威严形象,象征着哈布斯堡王朝的权力与荣耀,也体现了当时西班牙作为欧洲强国的地位。 菲利普三世(1578年 - 1621年),全名为菲利普·费利佩·波旁,是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与第三任妻子奥地利的安娜的儿子。1598年,菲利普二世去世,菲利普三世继承王位。统治特点,权力集中:他延续了哈布斯堡王朝的中央集权传统,将大量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对国家事务拥有绝对的决策权。 依赖宠臣:统治期间,菲利普三世依赖身边的宠臣来处理政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决策和管理效率。主要政策与事件,宗教政策:他是天主教的坚定支持者,在国内继续推行宗教迫害政策,对新教徒和其他异教徒进行打压。对外战争:菲利普三世统治时期,西班牙卷入了一系列欧洲战争。经济困境:由于长期的战争开支、税收增加以及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西班牙的经济在他统治时期陷入了严重的困境,财政赤字不断扩大,通货膨胀加剧。文化贡献,尽管在政治和经济上存在诸多问题,但菲利普三世统治时期西班牙的文化得到了一定发展。他赞助艺术和文学,在其统治下,西班牙的巴洛克艺术蓬勃发展,委拉斯开兹等著名画家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文学领域也出现了塞万提斯等杰出作家。 广场的重要建筑:面包房之家是主要建筑之一,外墙布满精美的壁画,描绘着西班牙的历史场景和文化元素;还有著名的刀匠门,位于广场西南部,我没找到。历史活动场所:过去这里经常举办皇家仪式、斗牛比赛、宗教活动甚至宗教裁判所施行的火刑等。 现代休闲胜地:如今广场上充斥着各种咖啡馆、餐厅和纪念品店,人们可以在此品尝西班牙特色美食,享受悠闲时光。广场还会定期举办各类节庆活动,如圣诞节和元旦的露天大市集。 这是圣米格尔市场(Mercado de San Miguel) ,位于马德里市中心,紧邻马约尔广场 。建筑历史与特色,它始建于1916年,建筑风格为新艺术风格(Art Nouveau) ,外观由精美的玻璃和锻铁构成,具有独特的装饰性细节。内部空间宽敞明亮,拱形的屋顶和金属结构彰显复古与优雅,极具艺术观赏性。 市场最初是一个传统的食品市场,主要售卖新鲜农产品、肉类、海鲜等。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转变为一个汇聚各类美食的综合性场所,成为马德里著名的美食地标。 如今,圣米格尔市场内摊位林立,提供丰富多样的美食,涵盖西班牙传统小吃如火腿、海鲜饭、Tapas(西班牙小吃) ,以及各种甜品、美酒等。这里不仅是当地居民日常采购和休闲用餐的好去处,更是游客体验西班牙美食文化的热门打卡地,充满活力与烟火气 。“mercado de san miguel”翻译成中文是圣米格尔市场 。“mercado”在西班牙语中是“市场”的意思 ;“de”相当于英语中的“of” ,表示所属关系 ;“san miguel”即“圣米格尔” ,是名称 。 第三站,是马德里皇宫,首先看到的是它对面的教堂,阿尔穆德纳大教堂(Catedral de la Almudena) ,是天主教马德里总教区的主教座堂。教堂不仅是马德里重要的宗教圣地,承载着当地民众的宗教信仰活动,也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和文化名片,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成为展示西班牙宗教文化和建筑艺术魅力的重要窗口。 其建造计划可追溯至18世纪末,但因各种原因工程多次中断,历经波折,从奠基到最终完成,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直至1993年才正式竣工并举行奉献仪式。教堂的建设融合了不同时期的建筑理念和风格,见证了西班牙社会和建筑艺术的发展变迁。 外观融合多种风格,新哥特式的尖塔高耸入云,搭配新古典主义的立面结构,装饰有精美的雕塑和浮雕 。蓝色的石材使教堂在阳光下别具一格,色彩鲜明。内部空间宏大,装饰华丽。有众多小堂、彩色玻璃窗和宗教艺术品,不同区域的装饰风格各具特色,营造出庄严肃穆又美轮美奂的宗教氛围。 马德里皇宫(Palacio Real de Madrid)是仅次于凡尔赛宫和维也纳美泉宫的欧洲第三大皇宫。建于1738年,1764 年竣工,历时26年才完工,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而且最精美的宫殿之一。皇宫建造的时候,距离大航海已经过去了200多年,这时候的世界已经不属于西班牙,但是其仍然沿袭奢华之风。 皇宫外观呈正方形结构,每边长180米,中间有一个大院子,从东侧的王子门可通往中央大院。王宫坐北朝南,由北面的主建筑群、南面的军械库广场、东面的门楼和西边的军械库构成。外观具有卢浮宫的建筑美,内部装潢则是意大利风格,富丽堂皇。皇宫的历史可追溯到 9 世纪,最初是伊斯兰托莱多国王为抵御入侵在曼萨莱斯河左岸修建的堡垒,后被卡斯提尔占据。16 世纪成为古阿尔卡萨城,1734 年毁于大火,菲利普五世决定在此建造新宫殿。 1738 年开始建造时,是由设计师萨切蒂开始的,后来萨巴蒂尼完成了东南侧宫和大楼梯的建设。1763 年 12 月 1 日,卡洛斯三世搬入新宫殿,此后各代君主在此居住,直到 1931 年阿方索十一世弃位。之后皇宫被辟为博物馆,供游人参观。<br> 内部装潢为意大利风格,使用了大量华丽的装饰物,如西班牙大理石、镀金灰泥、桃花心木等。内墙上的刺绣壁画及天花板的绘画都经常维修,保存情况良好。 这里藏有数不胜数的金银器皿、绘画、瓷器、皮货、壁毯和乐器,它们低调而别具一格地装饰着每个房间,成为装饰艺术的典范,也彰显着皇家的无比奢华。 壁纸是那不勒斯的蚕丝刺绣丝织品,威尼斯的枝型吊灯由黄金水晶制成,大型挂毯为手工羊毛编织,还有罗马的青铜狮像,著名的瑞士牧羊表,十公斤的皇冠,三公斤的黄金项链,一点五公斤的手杖,更有400万欧元的小提琴,而制作小提琴的斯特拉迪瓦里(Stradivarius)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弦乐器制造师。 无处不凝聚着各时期欧亚文明的精华,呈现着西班牙帝国曾有的辉煌。 入门大厅墙上的西班牙国徽 ,以盾徽为核心,展现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盾徽分为五个部分:<br>- 左上角的红地上黄色城堡,代表卡斯蒂利亚王国 ,城堡是其重要象征。<br>- 右上角白地上跃立的紫色狮子,代表莱昂王国 ,狮子象征着力量与勇气。<br>- 左下角红黄相间的竖条,代表阿拉贡王国 ,这种条纹是其传统标志。<br>- 右下角红地上金色链网,代表纳瓦拉王国 。<br>- 中央蓝色圆地中,三朵鸢尾花代表格拉纳达王国 。<br>盾徽上方是一顶华丽的王冠,象征着西班牙的君主制度;盾徽周围用红色饰带缠绕,饰带上写着“Plus Ultra”,意为“海外还有大陆”,彰显着西班牙在历史上的开拓精神 。整个国徽体现了西班牙历史上各个王国的联合,以及其辉煌的历史和对外扩张的成就 。 皇宫一共有2600个房间,目前供游客参观的是50间左右。室内开放的部分有精雕细琢的部分宴会厅,部分卧室和休憩室,皇室众多的收藏品如众多的名琴,餐具等等 这是皇室成员合影。 帝王厅(Salón del Trono):修建于卡洛斯二世时期,厅内装饰大部分在皇家作坊生产,也有来自威尼斯的枝型水晶吊灯、那不勒斯的天鹅绒刺绣、罗马的青铜狮像等奢侈品。厅内拱顶画展现了西班牙君主时代的故事。 这是西班牙皇家纹章 ,是西班牙王室权威与历史传承的象征。纹章中央盾牌由多个小盾组成,每个小盾代表着西班牙历史上不同的王国 :<br>- 左上角城堡代表卡斯蒂利亚王国 。<br>- 右上角狮子代表莱昂王国 。<br>- 左下角红黄条纹代表阿拉贡王国 。<br>- 右下角红底金链代表纳瓦拉王国 。<br>- 中间蓝色部分的鸢尾花代表格拉纳达王国 。<br>盾牌上方是华丽王冠,彰显王室尊贵地位;盾牌两侧的狮子守护着纹章,增添威严感 。整个纹章体现了西班牙历史上各王国的联合,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在马德里皇宫等与王室相关的场所出现,凸显着西班牙王室的辉煌历史与统治传统 。 镜子厅(Salón de los Espejos):卡洛斯四世时期建造,厅内装饰精美,镜子的运用使得空间更加开阔华丽,是皇宫内的一大亮点。 卡洛斯三世国王房间(Cuarto del Rey Carlos III):布置极具特色,体现了卡洛斯三世的个人品味和当时的时代风格,房间内的家具、装饰等都保存完好。 我对绘画情有独钟,拍了很多不知作者、不明人物、不晓意义的照片,大家自己解读吧。 不过大部分跟宗教、神话有关的题材。这个应该不会有问题。 这座雕像是熙德(El Cid) ,他本名罗德里戈·迪亚斯·德·维瓦尔(Rodrigo Díaz de Vivar ) ,是西班牙历史上著名的军事领袖和民族英雄。熙德生活在11世纪,他在基督教与穆斯林的冲突中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既为卡斯蒂利亚国王效力,也因各种缘由与穆斯林势力周旋,其事迹在西班牙文学和传说中广为流传,成为了西班牙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 。雕像中他身披盔甲、手持长矛,脚下似乎有被征服的形象,体现了他的英勇善战和强大威慑力。上方的文字内容为:“1985年6月12日,在马德里皇宫的柱厅,西班牙签署了加入欧洲共同体的条约。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陛下主持了仪式。”这段文字记录了西班牙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即西班牙加入欧洲共同体(欧盟前身)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 。 这是大厅顶部的油画。 有时需要分几次拍摄,因为太大了。 天上飞,名副其实,因为在屋顶。 油画的光影处理的很有立体感。 天上一群不喜欢穿衣服的神仙。 黄金水晶吊灯。 威尼斯的枝型吊灯由黄金水晶制成 画家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强的表现力。 浮雕。 希腊神话中阿特拉斯(Atlas)的形象。阿特拉斯因反抗宙斯,被罚在世界西边以双肩扛天。在艺术作品中,他常被描绘成背负地球或天体球的形象。这尊雕像中的人物造型健壮,姿态展现出背负重物的力量感与负重感。球体上有精美的装饰图案或地图元素,整体作品材质是铜,表面做了鎏金处理,呈现出华丽高贵的视觉效果。 又一个屋顶油画。 要戴上花镜,仔细瞧,才发现两人在做坏事。 很有纵深感。 黄色代表高贵,这一地,中西方是相通的。 宴会厅。装饰极为奢华,天花板绘有精美壁画,色彩绚丽。多盏华丽水晶吊灯璀璨夺目,散发出柔和光芒。长桌铺有洁白桌布,精心摆放着餐具,中间装饰着鲜花,尽显庄重典雅。四周墙壁挂有精致壁毯或画作,搭配红色帷幔,椅子带有精美雕花和柔软坐垫,整体营造出富丽堂皇、庄重气派的氛围,彰显着皇宫的尊贵与辉煌。 屋顶油画。 珐琅彩花瓶 。它以瓷为胎,在胎体上用珐琅彩料绘制精美的图案,如瓶身上绘有凤凰、花卉等传统元素,色彩丰富艳丽,有粉色、绿色、蓝色等相互搭配,极具视觉冲击力。珐琅彩工艺起源于咱们清代康熙年间,是一种将西方珐琅技法与中国传统瓷器制作工艺相结合的产物,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特色。其制作过程复杂,需经多道工序,成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常作为珍贵的装饰品陈列于宫殿等场所 。 宗教故事 战争场面 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先生和莱蒂齐亚女士陛下的肖像 费利佩六世,西班牙王室历史中的十年。<div>2014年6月19日,波旁 - 希腊的费利佩先生在众议院和参议院联合特别会议上,由西班牙议会(西班牙议会两院)宣布为西班牙国王。在国家主权所在地,费利佩六世宣誓将根据《西班牙宪法》履行职责,并承诺“维护并促使他人维护”这一最高准则。从那天起,费利佩六世开始统治。他接受过军事和人文教育,有着46年的活动经历,多年来一直在为履行职责做准备。自1981年,年仅13岁的他在奥维耶多以阿斯图里亚斯王子身份进行首次官方活动起,就长期承担着广泛的机构代表工作。<br></div> 西班牙议会对费利佩六世的庄严宣布,2014年6月19日 费利佩六世在西班牙众议院被庄严宣布为西班牙国王之后的王室随行队伍,2014年6月19日 西班牙王室成员在马德里王宫的花园中<br>2024年4月 屋顶神仙 墙壁巨幅油画 估计又是圣母之类的题材 会议室 阿斯图里亚斯公主在因成年而宣誓拥护宪法后,在众议院的荣誉簿上签名<br>2023年10月31日 阿斯图里亚斯公主作为王位的正式继承人(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是一位公主,而不是王子继位?按照西班牙的宪法,如果国王没有儿子,就女儿继位,阿斯图里亚斯的原名叫:莱昂诺尔·德·波旁·奥尔蒂斯,成为王储后,获得:阿斯图里亚斯女亲王的头衔。她只有一个妹妹,交索菲亚),在西班牙议会(西班牙国会两院)前宣誓遵守《西班牙宪法》<br>2023年10月31日 乡村景象 很有意境 贵族摘葡萄 很有年代感 来了个要饭的,还是宋丹丹的邻居:吴老二。 数不清的天使 临近出口,发现一位出众的美女也在游览之列,应该可以成为此行两颗牙美女之二吧,波尔图杜罗河畔的那位红衣女郎应该是之一。 今天是我们祖国的春节,大年三十,我们再次回到圣米格尔市场,买点东西回公寓吃,就算我们的年夜饭了,当然少不了当地的葡萄酒。 这次拍一下里面的食品,各种叫不上名字的美食,只有饺子认识。人们很多就在里面当场买,当场吃。 有的档位前面排起长队,不过店家态度极其恶劣。 估计很多都享受不了,这个时候文化的差异就显现了。 国内好像还真没见过这样的市场,至少广州没有 有些看着像动物内脏,不敢吃,还有的像三文鱼 估计有奶酪,应该也是大众化的档次,类似超市一样 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坨饮食蓄一脸胡。 还有卖酒的,当场就可以大吃大喝起来。 好吧,这位马德里临时美团小哥还有模有样的。 第二天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丽池公园(Parque del Retiro)。这是大门,丽池公园是马德里最著名的城市公园之一。作为马德里的“绿肺”,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还是一座拥有丰富历史与文化价值的花园。公园占地约125公顷,位于马德里市中心的东侧,紧邻普拉多博物馆。 1630 年,国王费利佩四世为招待英国威尔士亲王,邀请其宠臣公爵奥利瓦莱斯负责,在圣赫罗尼莫 - 雷阿尔修道院周围选址建造丽池宫。仅仅用了 7 年,丽池宫便建造完成。1808 年西班牙战争时期,公园一度被破坏,部分建筑被拆毁。1814 年公园开始进行修复,并逐步向公众开放。(大门B面) 进入大门一直走,就看到这座雕像,是为纪念哈辛托·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Jacinto Benavente y Martínez ,“1866 - 1954”)而建 ,下方头像是他本人。他是西班牙著名的剧作家、诗人和散文家 ,在西班牙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贝纳文特的作品风格多样,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人性,反映社会现实。其代表作如《利害关系》,通过巧妙的剧情和生动的人物塑造,展现了社会中的种种现象与矛盾。1922 年,他因“以其独特的风格,复兴了西班牙戏剧的伟大传统”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成为西班牙文学界的杰出代表,对西班牙乃至世界戏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 然后看到这些精心修剪的柏树 。柏树是柏科植物的统称,通常为常绿乔木,树冠呈圆锥形或卵形。其叶子细小,一般为鳞片状或刺状,紧密排列在小枝上。生长习性:适应性较强,耐干旱、耐寒冷,对土壤要求不高,在酸性、中性和碱性土壤中都能生长。生长速度相对缓慢,但寿命长,部分柏树能存活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在许多文化中,柏树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在西方,常种植于墓地周围,象征着永恒和不朽;在中国,柏树常与长寿、坚韧等品质相联系,也常被种植于寺庙、陵墓等庄重肃穆之地。 喷泉雕塑上的人物主要是小天使(丘比特)和类似神话中半人半鱼的形象(海神或水神的侍从) 。小天使(丘比特)在西方文化尤其是神话和艺术作品中,常与爱、美、欢乐等概念相关联。他们天真无邪的形象,常用来传递美好、幸福的寓意 。在喷泉这样的场景中,小天使可能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美好情感的流淌,寓意着爱与欢乐如同喷泉的水流般源源不断 。半人半鱼的形象在西方神话中,多与海洋、水元素有关,比如古希腊神话中的海神波塞冬的侍从 。 1865 年,伊莎贝拉二世女王把丽池宫的土地出售给了国家,政府接手后继续拆迁工程,只保留了原丽池宫的 “舞厅”(现普拉多博物馆一部分)和国王大厅(现西班牙军事博物馆)。19 世纪末,公园成为马德里市民的休闲娱乐空间,并增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和艺术作品。 远处湖的东侧矗立着巨大的阿方索十二世国王纪念碑,纪念碑高达30米,正中央是阿方索十二世骑马雕像,四周环绕着科林斯式圆柱,气势恢宏。纪念碑前的台阶和广场常常吸引游客在此休憩,欣赏湖景。水面上鸽子成群,尽情嬉戏。 整个公园占地面积:约 125 公顷,公园内种植了将近一万五千棵树,还有两个人工湖。人们在这里休闲、娱乐,当然,少不了街头艺人,说实话,谈得很棒,整个公园都回荡着美妙的吉他声,古典吉他曲。 阿方索十二世雕塑群于1922年建成并举行落成典礼。阿方索十二世在位期间致力于恢复西班牙的稳定和发展,在他去世后,为了纪念他的贡献,其母亲和儿子阿方索十三世决定建造这座纪念碑。 雕塑群由加泰罗尼亚建筑师何塞·格拉塞斯·列拉(José Grasés Riera)设计,他设计的半圆形双爱奥尼柱廊结构,为整个雕塑群奠定了宏伟的基础。 阿方索十二世的骑马青铜像由雕塑家马里亚诺·本柳雷(Mariano Benlliure)创作,他还创作过普拉多博物馆的戈雅像等作品。 整体布局:以半圆形的双爱奥尼柱廊为主体,柱廊上的中楣饰有西班牙不同省份的纹章以及当时传统职业场景的浮雕。纪念碑中心矗立着一座20米高的塔,塔上是阿方索十二世的骑马雕像,塔底有台阶通向水面。 阿方索十二世的骑马雕像展现了他手持利剑、英姿飒爽的形象,马匹的姿态生动,仿佛正在驰骋,生动地展现了阿方索十二世的威严与气势。 从丽池公园出来,看到远处的这几个醒目的注射器,这个建筑是西贝莱斯宫(Palacio de Cibeles) ,始建于1774年,最初是作为邮政总局建造的,由建筑师弗朗西斯科·萨巴蒂尼设计 。 外观:建筑风格融合了新古典主义元素,拥有精美的装饰和独特的尖顶结构,蓝色的尖顶在城市景观中十分醒目 。建筑立面装饰有丰富的雕塑和浮雕,展现出高超的工艺水平。 内部:内部空间宽敞,装饰华丽,保留了许多精美的壁画、吊灯等装饰,彰显着昔日的辉煌 。西贝莱斯宫不仅是马德里的地标性建筑,也是城市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如今,它还与西班牙足球文化紧密相连,每逢重大足球赛事夺冠,皇家马德里等球队会在此举行庆祝活动 ,成为了马德里市民欢庆胜利的象征之地 。 接下来看到卡洛斯三世雕像,矗立在一个交叉路口上,建成与1893年。卡洛斯三世是西班牙波旁王朝国王,在其统治期间(1759 - 1788 年)推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政治与行政改革,他精简政府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使国家管理更加有序。通过任命有能力的官员,推动了行政体系的现代化。经济改革,鼓励农业发展,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和作物种植,提高粮食产量。同时,扶持工商业,建立工厂,促进贸易,增强了西班牙的经济实力。城市建设,在马德里进行了大规模城市建设和改造,如修建道路、广场等基础设施,提升了城市面貌,马德里的许多标志性建筑和城市布局都与他的推动有关 。这座雕像矗立在普拉多博物馆旁,彰显着他对西班牙尤其是马德里发展的重要贡献,成为人们缅怀其功绩的象征 。 又回到普拉多博物馆了,可见这里和丽池公园是多么近距离。 普拉多博物馆大门,“握手”,“黄金时代的雕塑与色彩” 这个角度可以看到白天的罗赫罗尼莫修道院(左侧修缮中) <p class="ql-block">往回走,马路对面这家店是百年老店:自1775年创建的手工牛轧糖和巧克力店。我们选了半天,尝了很多,最后竟然买回来一块花生糖。到这里,为期13天的两颗牙之旅画上了句号,回程是先飞荷兰阿姆斯特丹,然后飞广州。总结一下:欧洲游多了,未免有雷同感,基本都是教堂、国会大厦、总统府等各种建筑、注射器,通过建筑及其久远历史了解其发展、演变,就好比了解一个人,从简历开始,那了解一个国家、民族,就从其历史开始。当然少不了西餐(很多国人吃不惯,我相反,出去就放开吃肉,顿觉有了食品安全感,还有咖啡),不过两颗牙不同之处是艺术氛围更浓一些,油画、雕塑、弗拉明戈舞蹈等。但是此行的饮食,老实说,除了海鲜饭,波特酒、桑格利亚汽酒(Sangria)之外,其他都挺难吃的,尤其心心念念的披萨,简直可以用作防身武器,能把强盗打个生活不能自理。远没有广州我家下面的尊宝披萨来得好吃。这里的人没有摩洛哥多情,大街上也没有人对暗号(详见我的好色之旅-摩洛哥)。一个小高潮闪光点是波尔图的杜罗河。当然购物、买单都是刷卡、CASH,远没有国内的手机移动支付来的方便,这自不待言。(全剧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