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上午最后一节是我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主题为“我们有精神”。为了帮助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我决心打破常规教学模式,跳出课本的束缚。</p> <p class="ql-block"> 上课铃一响,孩子们陆续走进教室。班干部带领大家齐诵《弟子规》,多数小朋友都在大声背诵,可也有部分小朋友没有参与,有的忙着摆弄自己的文具,有的还在慌乱地翻找课本。我不动声色,大声喊道:“上课!”小班长大声发令“起立”,等孩子们都坐下后,我微笑着,用洪亮的声音说道:“小朋友们,刚才你们喊老师好时,眼睛明亮有神,一直注视着老师,站得笔直,像一棵棵挺拔的小松树,坐下后小身板也挺得直直的,问老师好时声音响亮有力,这就是有精神的表现!表扬你们!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比一比,看看谁最有精神,课后还要比比谁能天天都保持有精神。”说完,我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写下“有精神”三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这时,大部分小朋友都迅速坐得端端正正,小眼睛睁得又大又圆。但仍有两个小朋友例外,一个低着头,专心致志地摆弄铅笔,另一个趴在桌上,左顾右盼。我用口令提醒他们注意,还模拟一个人没精神的样子,歪歪斜斜地站着,耷拉着脑袋,斜拿着书,有气无力地读:“我们有精神。”孩子们纷纷举手,踊跃发言,指出我站得不直、脑袋歪斜、读书声音太小,一副没睡醒的模样。我表扬了他们观察仔细,接着问道:“哪位小朋友能有精神地来示范一下?”结果刚才那个一直低着头的孩子兴奋地举起了小手。我把他请上讲台,只见他身姿挺拔,目光明亮,双手捧着书,大声开始读起了课文。台下的小朋友看到这一幕,瞬间精神抖擞,教室里自发地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我趁机在黑板上写下了“站如松,坐如钟”等关键词。</p> <p class="ql-block"> 随后,我又故意愁眉苦脸地读课文,还夸张地打了个大大的哈欠,问孩子们:“老师这样有精神吗?”孩子们的小手像小树林一样高高举起,七嘴八舌地说我打哈欠、不开心,连那个一直趴在桌上的孩子也被我的“表演”吸引了,挺直了身板,连声喊着“不开心”。我眉头轻皱,眼里佯装困惑,开口问道:“那怎样读就开心了呢?”孩子们笑着回答:“笑着读。”“对!笑着读就开心了!”我顺势引导,请孩子们来笑着朗读儿歌。他们各个坐得笔直,双手捧书,大声朗读着,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为他们送上了一个大大的赞,并邀请笑得最灿烂的小朋友上台,写下了“我开心”三个字。</p> <p class="ql-block"> 指着黑板,我总结道:“这就是有精神的表现。现在,让我们一起说‘我开心’……”孩子们跟着我,用洪亮而坚定的声音喊出:“我开心,我可爱,我善良,我勇敢,我聪明,我自信,我努力,我能行!”听到孩子们充满自信的呼喊,我内心倍感欣慰,整个人也精神焕发。</p> <p class="ql-block"> 快放学时,我想起这些天路队总是走得不太整齐,便趁机引导孩子们:“老师看看从今天开始,小朋友走路队要怎么做?”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抬头挺胸,眼看前方。”“背儿歌的时候呢?”“声音响亮!”“这样才叫什么?”“有精神!”我对他们的回答予以表扬,还叮嘱大家不能光说不做,一定要说到做到。</p> <p class="ql-block">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孩子们用最挺拔的站姿、最响亮的声音、最明亮的眼神回应了我。放学路队堪称有史以来最整齐的一次,他们背诵儿歌时,声音铿锵有力,步伐整齐划一。</p> <p class="ql-block"> 这堂课让我由衷地感到高兴,我觉得这样的道法课才兼具实用性和价值。通过这节课,孩子们不仅理解了“有精神”的内涵,更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我坚信,只要持续给予正确引导,他们定能在日常生活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精神饱满的状态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