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 英 炮 台

邢东魁

<p class="ql-block">  秀英古炮台位于海口市海秀路北侧秀英村后面。始建于1887年,清光绪七十年(1891年)建成,是为抗御法军入侵而建造的。秀英炮台由拱北、镇东、定西、振武、振威五座炮台组成。五座炮台东西并列成一条直线,长达200多米,炮门面朝大海,四周有坚固的城墙环抱。1890年,清政府为抵御法军入侵,命令各军严防沿海各口岸。</p> <p class="ql-block">  光绪十年(1884年)五月,两广总督张之洞临琼视察海口形势后,下令建造秀英炮台。炮台建筑在离海岸约删米的小山丘上,面向大海,居高临下,遥控着整个琼州海峡。秀英炮台有大小炮台五座,拱北、镇东、定西为三大炮台,振武、振威为两小炮台。五座炮台自东向西成一直线,朝北并列,虎视大海,威风凛凛。五尊大炮均购自德国克虏伯炮厂。炮台设指挥室,背后有操练场和营房。秀英炮台是海南古代宏大的军事设施,也是中国古代规模较大的军事设施之一。</p> <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以后,驻守秀英炮台的军官和兵士赋闲在家;不久后,炮台被国民党驻军接管。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的轰炸机对海口市进行了轮番轰炸,国民党驻琼守军为了加强防备,先后在其中4个炮位上加筑钢筋水泥顶盖及复炮台内壁,防止敌人炸毁秀英炮台。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2月,日军正式进攻海南岛,同时,攻占秀英炮台。1950年5月1日,海南岛解放后,秀英炮台被解放军接管。后成立了海南省军区,秀英炮台归海南省军区管辖。</p> <p class="ql-block">  建筑布局,秀英炮台全长240米,南北宽130米,各炮台以水泥、沙石、混凝砖土筑砌,内壁设置藏弹洞、藏兵洞,中间铺设环形铁轨以利于旋转铁炮的角度;与炮台相连的炮巷及其两侧的弹药库、兵房则为红砖灰沙浆修砌的暗室;指挥所设在东南面,其后置营房和操练场。这些整个炮台区有坚固的城垣环抱。炮台沿东西走向,呈长方形,炮台有炮5座,依海岸东西直线而设置,炮台门均朝北,面临大海,射程控制整个海口湾。</p> <p class="ql-block">  秀英炮台炮座系钢筋水泥和砖石混合结构,台高4.36米,其中地下2.1米,地面2.25米;炮台大门朝北,宽8.75米,地面呈椭圆形,直径最长处为6.85米。台内有地下行道、兵房和弹药库。台顶是钢筋水泥构筑的防护层,上铺薄土,种满杂草,作为掩护之用,面积34平方米。后段有阶梯能通上地面。</p> <p class="ql-block">  五座炮台,设“镇东”、“拱北”、“定西”三座大炮台和“振武”、“振威”两座小炮台,自东向西一字排列,长跨240米,五门产自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的大炮卧于炮位,炮口朝北面向大海镇守着琼州海峡。</p> <p class="ql-block">  炮台内部采用明台暗室结构,全部用红毛土(洋水泥)与青石筑成。每个炮台均设有指挥室、藏身洞、弹药库、送弹孔,兵房顶部设有空气流通孔,五个炮台巷道相通。凹形掩体内安放着从德国购买的三门24公分口径、两门15公分口径的克虏伯大炮,使用开花铁蛋。</p> <p class="ql-block">  沿着台阶登上炮台路,明台暗室的炮台结构,周围是茂盛的绿树和灌木,有很大的隐蔽作用,使人远远的很难发现大炮。五座依次排开的炮台隐蔽在炮位里,走到跟前才能看清伸出的炮口。大炮都安放在在中轴的炮座上,炮口可以根据需要移动方向,保存最完整的是最后一座振威炮台,那门15厘米口径的大炮炮口向外,似乎严阵以待时刻警惕着来犯之敌。</p> <p class="ql-block">  南部还备有的操练场和营房,由海口水师营镇守要塞,参将陈良杰曾任第一任台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该炮台在240多米长的海岸小山丘上东西直线而筑,建筑规模宏大,呈长方形,由拱北、镇东、定西、振武和振威五座炮台组成。中心主炮“拱北”钢炮口径0.24米,主炮“镇东”和“定西”口径为0.2米,“振武”和“振威”口径为0.15米。</p> <p class="ql-block">  炮口朝北,面临大海,射程控制了整个海口港湾,四周是坚固的城垣环抱,内部有巷道,两侧有营房、火药库,后段有阶梯,通向地面,炮台区中部为练兵场,场东为指挥室,场南为营房。整个炮台连同附属建筑物占地总面积达50亩。原炮台大炮已于大跃进时被焚毁,现炮台陈列大炮为按比例缩小的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  19世纪80年代,中法战争爆发,法国企图侵略中国西南,同时,东南海疆也受到威胁。清政府为了加强琼州防务,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一边派冯子材率军出镇南关抵御法国侵略者,一边与雷琼道台并雷琼兵备道水路统领二品衔朱采巡视海疆防务,并委朱采及海口营参将陈良杰筹集白银10万余两,于琼州海峡南岸控制海峡咽喉的秀英村两边的金刚岭筑建炮台,历时4年完工。秀英炮台曾在1939年2月10日的抗击日军侵琼的战斗中发挥过作用。</p> <p class="ql-block">  振威炮台位于秀英炮台最西边,为一门小炮,炮台的布局为明台暗室结构,明台朝大海,暗室尾后,有道相通,明台指安放大炮处为露天的,炮池呈圆形地穴状,深2.15米,东西直径6.85米,南北直径6.90米,炮池内壁四周有15个藏弹洞和3个藏兵洞,大炮固定在装有铁轮的炮架上,可在环形铁轨上四周旋转,上下、前后、左右皆可射击,所置大炮是德国克虏伯炮,后膛装弹,口径为0.15米,射程约8千米。</p> <p class="ql-block">  紧连着明台的暗室包括巷道以及巷道两侧的弹药库、兵房,均隐埋于地下,具有防空功能,暗室顶部多呈拱形,设有15个圆形或方形通气孔,炮台采用进口洋灰(或称红毛土)合成的混凝土、吉砖或红砖筑成,安放大炮的地方原为露天,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民国政府对炮台进行修缮加固,并加修了顶盖。</p> <p class="ql-block">  定西炮台为秀英炮台的三门主炮之一,炮台的布局为明台暗室结构,明台朝大海,暗室尾后,有道相通,明台指安放大炮处为露天的,炮池呈圆形地穴状,深2.25米,东西直径8.31米,南北直径8.48米,炮池内壁四周有17个藏弹洞和4个藏兵洞。</p> <p class="ql-block">  大炮固定在装有铁轮的炮架上,可在环形铁轨上四周旋转,上下、前后、左右皆可射击,所置大炮是德国克虏伯炮,后膛装弹,口径为0.20米,射程约10千米;炮台采用进口洋灰(或称红毛土)合成的混凝土、青砖或红砖筑成,安放大炮的地方原为露天,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民国政府对炮台进行修缮加固,并加修了顶盖。</p> <p class="ql-block">  拱北炮台为秀英炮台三门主炮之一的中心主炮,炮台的布局为明台暗室结构,明台朝大海,暗室尾后,有道相通,明台指安放大炮处为露天的,炮池呈圆形地穴状,深2.25米,东西直径8.46米,南北直径8.45米,明台护墙内壁四周有17个藏弹洞和4个藏兵洞。</p> <p class="ql-block">  镇东炮台位于秀英炮台东边,为一门东主炮,炮台的布局为明台暗室结构,明台朝大海,暗室尾后,有道相通,明台指安放大炮处为露天的,炮池呈圆形地穴状,深2.26米,东西直径8.33米,南北直径8.40米。明台护墙内壁四周有14个藏弹洞和4个藏兵洞,大炮固定在装有铁轮的炮架上,可在环形铁轨上四周旋转,上下、前后、左右皆可射击,所置大炮是德国克虏伯炮,后膛装弹,口径为0.20米,射程约10千米。</p> <p class="ql-block">  炮台采用进口洋灰(或称红毛土)合成的混凝土、青砖或红砖筑成,安放大炮的地方原为露天,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民国政府对炮台进行修缅加固,并加修了顶盖。现镇东炮台内没有安放大炮,目的是让游客更方便地观看到炮池内原有的布局情况。</p> <p class="ql-block">  振武炮台位于秀英炮台最东边,为一门小炮,炮台的布局为明台暗室结构,明台朝大海,暗室尾后,有道相通,明台指安放大炮处为露天的,炮池呈圆形地穴状,深2.24米,东西直径6.90米,南北直径6.80米,明台护墙内壁四周有19个藏弹洞和4个藏兵洞,大炮固定在装有铁轮的炮架上,可在环形铁轨上四周旋转,上下、前后、左右皆可射击,所置大炮是德国克虏伯炮,后膛装弹,口径为0.15米,射程约8千米。英炮台专用弹药及军械之处。</p> <p class="ql-block">  紧连着明台的暗室包括巷道以及巷道两侧的弹药库、兵房,均隐埋于地下,具有防空功能,暗室顶部多呈拱形,设有10个圆形或方形通气孔;炮台采用进口洋灰(或称红毛土)合成的混凝土、青砖或红砖筑成,安放大炮的地方原为露天,后对炮台进行修缮加固,唯有振武炮台保留了原先的样貌。</p> <p class="ql-block">  营房俗称指挥所,为秀英炮台最高军事长官台长的办公室,深埋于地下,具有较强的防空及防御功能,为半地穴式结构,南北长12.30米,东西宽3.72米,四周为环形相通的廊道,回廊宽1.24米,廊道墙上有多个方形孔(可供通风及射击用),顶部呈拱形,设有10余个圆形或方形通气孔,采用洋砂(或称红毛土)、青砖或红砖筑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