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游广西随拍《十》 七百弄 独行客 美篇号:6777799

独行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十五天:骑行大化七百弄</span></p> <p class="ql-block">↓昨天是惊心动魄的一天,一直到凌晨一点才摸到七百弄。今天一直睡到下午3点才起床。吃完饭到了四点多。人似乎又有了点精神,于是询问老板,距宾馆最近的地方哪里风景好?老板推荐“天上人间”观景台。并说现在这个点过去拍日落最好。于是我又跨上单车轻装急驰到天上人间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七百弄主要居住的是瑶族。远古时期,苗瑶先祖蚩尤部落被炎黄二帝打败,九黎族后裔纷纷逃难,部分南移进入广西等地。唐宋时期,自称“布努”的蓝、罗、蒙、韦四姓瑶族族人,从庆远(今宜州)逐一南迁,来到都安的下坳、隆福等大石山区定居,其中一部分迁至七百弄乡。</p> <p class="ql-block">↓披着晚霞,骑行在七百弄的崇山峻岭中,心情格外愉畅,似乎将昨天晚上的磨难抛到九霄云外。</p> <p class="ql-block">↓这是晚霞中天上人间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中旬,解放军攻入七百弄,瑶王蓝有理缴械投降,七百弄和平解放。1950年,蓝有理不甘心失去过去的荣华富贵发动暴乱,当年10月,县大队和公安局进入七百弄剿匪,1951年蓝有理被处决。1954年,成立七百弄瑶族自治区。1984年,七百弄公社改称七百弄乡。1988年,七百弄乡划归大化瑶族自治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身处七百弄这晚霞笼罩的千山万弄之间,仿佛踏入了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卷。晚霞似灵动的笔触,为连绵的山峦添上了绚烂色彩,晕染出独属于天地的诗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看看晚霞中的千山万弄</p> <p class="ql-block">《水调歌头·晚霞里的七百弄》</p><p class="ql-block">霞染七百弄,峰影幻如仙。</p><p class="ql-block">连绵丘壑,似浪翻涌接遥天。</p><p class="ql-block">夕照金辉流泻,漫笼青峦翠嶂,绮色映眸前。薄雾轻缭绕,胜境恍尘寰。</p><p class="ql-block">倚高处,心沉醉,韵无边。</p><p class="ql-block">自然妙笔,绘就奇景惹情牵。</p><p class="ql-block">忘却人间纷扰,唯恋此中灵秀,诗意满心笺。愿逐云霞梦,长卧碧峰间 。</p> <p class="ql-block">↓日落西山,炊烟袅袅,薄雾轻纱,站在天上人间观景台(不收费景区)拍到的“万弄千山”。这也是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风景区的一张名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十六天:深度游览七百弄</span></p> <p class="ql-block">↓短暂与七百弄的邂逅,决定第二天深度骑行七百弄。</p><p class="ql-block">七百弄是国家地质公园,先打卡留影。</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弄呢?通过网络上“亿方风景”网友拍的一个视频,就能给你很直观的介绍了弄这种地形。</p><p class="ql-block">弄在瑶族语言中指的是四周是高山中问很深的洼地就叫弄。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四周是高山环绕;二是中间深深地凹陷下去,通常300-400米;据我穿越七百弄的观察看,开口大,但底部面积一般都不大(深的原因)。(视频的原作者看到后如果不同意使用,请联系删除,因为我们长途骑行要尽量轻装,没带无人机)。</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一路拍的几个弄</p> <p class="ql-block">↓别人来七百弄大多是为了看风景,我实地骑行七百弄后更多的感叹这里人的生活不易!</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考察后指出,七百弄是仅次于沙漠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不适合人类生存的第一原因:缺水</span></p> <p class="ql-block">↓很多人认为广西是南方省份,应该是雨水充沛的。不错,广西降雨量远高于中西部省份,但降雨量再大七百里弄这个地方储存不了水。七百弄地区(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无法有效储存雨水,与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地质结构密切相关。以下是具体原因:</p><p class="ql-block">1. 岩石透水性强,地表水快速下渗石灰岩地质,七百弄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主要由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构成。这些岩石在长期雨水侵蚀下形成大量裂缝、溶洞和地下暗河。</p><p class="ql-block"> 漏斗状山洼:地表形态以“弄”(漏斗状深洼地)为主,雨水落到地面后,迅速通过岩石裂隙渗入地下,难以在地表形成稳定水体。</p><p class="ql-block"> 2. 地表土层薄,保水能力极差</p><p class="ql-block"> 土壤贫瘠:喀斯特地区岩石风化形成的土层极薄(通常仅10-30厘米),且土壤颗粒松散,无法像黏土一样吸附水分。</p><p class="ql-block"> 水土流失严重:陡峭的地形(部分坡度超过70°)导致雨水冲刷加剧,仅有的少量土壤和水分随径流流失。</p><p class="ql-block">3. 地下暗河发育,但难以利用。虽然雨水渗入地下后会形成丰富的地下水系(如地下河、溶洞),但这些水源埋藏极深(部分超过百米),且分布不均,传统方式难以开采利用。当地居民只能依靠雨季临时积水或步行数小时取水,旱季缺水问题尤为严峻。</p><p class="ql-block">4. 季节性降雨集中,加剧水资源矛盾</p><p class="ql-block"> 当地年降水量虽达1500毫米以上,但75%集中在5-9月,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雨水短时间倾泻而下,进一步加速地表径流和渗漏,无法形成持续水源。</p><p class="ql-block">科学数据佐证</p><p class="ql-block"> 据地质调查,七百弄地区地表水流失率超过80%,地下水埋深普遍超过50米,部分区域甚至无稳定地下水源。</p><p class="ql-block"> 这个视频所展示的是当地居民是这样储存生活用水的,何其艰难!</p> <p class="ql-block">↓每家一个水柜,雨季存一点水要很节约才能管上一年。七百因海拔高,水都渗透到地下去了。要打水井得打一百多米深,还要确保下面有暗河或溶洞才有水,这几乎不可能靠打井取水。</p> <p class="ql-block">↓马上就要春耕了,我下到弄底抓起一把土一扬,土随风吹走。土壤中几乎没有水分。这里的土地是“望天收”,也就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有收成,否则颗粒无收。</p> <p class="ql-block">↓看这一弄,四周是高山,这要在其他的地方,早就成了天池了。我问了一下当地瑶族年纪大的人,几百年来弄底都没聚过水。</p> <p class="ql-block">↓此弄位于七百弄龙卷地,游客游七百弄多来此打卡。称它为大地的指纹。可游客怎能理解农民的苦!当地村民盼望着早点下雨,好让播下去的种子才能发芽。</p><p class="ql-block">山峦叠翠入碧霄,</p><p class="ql-block">龙卷螺形似指雕 。</p><p class="ql-block">游客不识瑶民苦,</p><p class="ql-block">都赞此地景色好。</p><p class="ql-block">赤田寂寂忧无雨,</p><p class="ql-block">农民心中似火烧 。</p><p class="ql-block">祈求老天降甘露</p><p class="ql-block">润泽焦土出新苗。</p> <p class="ql-block">↓像这样的地形,在其它的地方早就成了天池了,听屯里的老人说这里从来没聚过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不适合人类生存的第二个原因:土地耕作层薄。</span></p> <p class="ql-block">↓大化七百弄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岩溶发育强烈,成土母质以这种石灰岩为主,岩石风化速度慢且土壤形成困难。陡峭地形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加之降水集中、土层浅薄,自然剥蚀使耕作层难以积累增厚。耕作层只有10-30厘米厚。</p> <p class="ql-block">↓由于水土通过岩石缝隙渗透到地下暗河中,土地耕作层土壤越来越薄。农户只能从山间岩石缝隙中找土铺在耕地上。这样年复一年才保住了这难得的耕地,可以想象,他们种地是何其艰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不适合人类生存的第三个原因:行路难!</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爬上一个弄后下到弄底的公路。</p> <p class="ql-block">↓先上一些一路拍的路况。</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爬弄。</p> <p class="ql-block">↓看对面我刚才下弄的路,现在我站在弄的对面的半山腰拍的</p><p class="ql-block">《七百弄邂逅》</p><p class="ql-block">日暮轻笼七百弄,</p><p class="ql-block">峰峦叠翠意葱茏 。</p><p class="ql-block">蜿蜒曲径通村舍,</p><p class="ql-block">错落人家隐绿丛 。</p><p class="ql-block">风抚芦枝花影动,</p><p class="ql-block">云移远岫韵情浓 。</p><p class="ql-block">此中邂逅桃源景,</p><p class="ql-block">心醉山川梦几重 。</p> <p class="ql-block">↓看前面两条路仅相差几米远,为了降低坡度,绕了这么大的一个弯。</p><p class="ql-block">《叹七百弄路》</p><p class="ql-block">峻岭巍峨势不凡,</p><p class="ql-block">路如飘带绕山间 。</p><p class="ql-block">咫尺之遥分两径,</p><p class="ql-block">数寻以外转千环 。</p><p class="ql-block">匠心巧运降坡坎,</p><p class="ql-block">险道精修解困艰 。</p><p class="ql-block">七百弄中多故事,</p><p class="ql-block">蜿蜒辙迹映辛难 。</p> <p class="ql-block">↓对于一些不是十分陡峭的山体,可以在弄的半山腰修横切的路,这样,这弄到那弄道路就平多了。图片中就是一条修在弄的半山腰相对平坦一点的路。</p> <p class="ql-block">↓横切的路尽管平一点,但也十分险峻。</p> <p class="ql-block">↓有的时候劈山开路。</p> <p class="ql-block">↓山穷水尽疑无路。</p> <p class="ql-block">↓在七百弄修路国家是投入巨资的,仅是为了在这里生活的两万多瑶族同胞出行方便,有的时候一个弄里只有一户人家,政府也出资给他修一条路。这个视频中绿色棚子是主人的牛棚和羊圈。这种情况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才能发生。</p> <p class="ql-block">↓为了拍这个视频我下到弄的一半,返程的时候人累得要死,瑶胞从弄底运东西上来现在多是用驴或马,人是快活了不少,可苦了那马儿。</p> <p class="ql-block">↓有的时候也用这种装置将弄底的东西运上来。</p> <p class="ql-block">↓一个摩托车坐三个人,在这样的路上驰骋如飞,我真是服了这些当地骑摩托车的人。每每会车,我总是提前停下来让他们通过。</p> <p class="ql-block">↓为了降坡,下到弄底就是这样的回头弯。</p> <p class="ql-block">↓有3公里在修路,路很烂,手震麻了,屁股颠裂了。</p> <p class="ql-block">↓由于坡陡,一路有这样的避险车道。它是当车子下长陡坡刹车失灵的时候车子就开入避险车道。避险车道下面是细沙或细石子,车子走在上面能快速将速度降下来。</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叫做八里九拐的地方。八里路拐了9个大大的急弯。这是每年广西河池地区每年自行车比赛的赛道</p> <p class="ql-block">↓广西有一种骑行叫“爬弄”:就是爬到弄顶然后又下到弄底,再又爬到弄顶,如此周而复始。我本来骑行是不惧爬坡的,可是有几个弄爬下来爬得我崩溃。路遇当地骑友。</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地骑友转我的他们比赛时拍摄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所选歌曲七百弄主要居住的是瑶族人,七百弄的山也叫瑶山。所以选择《过瑶山》作为配乐比较合适。</p><p class="ql-block"> 昨天拍落日又摸了一段黑,今天早早收工,休息好,明天骑行都安天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