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深入贯彻落实《绥德县教育系统读书系列活动实施方案》(绥教体发[2025]23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双减”政策与新课标理念落地,学校立足本校实际,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开展了《语文寻意》共读活动。此次活动以“读透理论、研实课堂、育好素养”为目标,通过系统化、多维度的学习与实践,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与语文教学改革同频共振。</p> <p class="ql-block"> 活动中,学校紧扣“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核心能力”这一主题,引导教师深入研读李竹平老师提出的“素面相对”“三取向解读”等核心理念。全体教师根据学校制定的《读书安排表》,以“自主研读+集体研讨”模式,围绕“单篇细读”“单元统整”“课程意蕴挖掘”展开深度思辨。梁波老师结合《梅花魂》教学案例分享感悟:“过去常因‘教什么’‘怎么教’而困惑,书中‘以纯粹读者身份直面文本’的方法让我豁然开朗。如今我会先逐句揣摩作者逻辑,再立足学情筛选教学价值,课堂的‘根’扎得更深了。”这一转变正是明德教师将理论内化为行动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语文寻意》倡导的“还原法”“比较策略”为课堂实践提供了新视角。在《青山不老》《月光曲》等课例中,教师们通过还原创作背景、对比原文与教材差异、关联同类文本,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思维训练。青年教师郝文文感慨:“解读文本不仅是技术,更是对教育初心的坚守。唯有敬畏文字,才能让学生在语言品析中感知文化厚度。”与此同时,学校将共读活动与大单元教学有机融合,创新设计“单元整体教学”,以“任务驱动”“问题链设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实现从“寻意”到“创写”的能力跃升。</p> <p class="ql-block"> 此次共读行动不仅是一次专业研修,更是一场静默的教学革新。学校通过“读—研—行”闭环机制,鼓励教师将书中策略转化为课堂行动。教研中心负责人周娜表示,阅读是教师成长的终身课题,唯有以书为媒、以行证道,方能实现从“教课文”到“育素养”的跨越。下一阶段,学校将持续深化《语文寻意》实践研究,推动阅读成果与课堂改革深度融合,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助力“绥德好课堂”建设。</p> <p class="ql-block"> 文稿:宋亚茸</p><p class="ql-block"> 照片:安 咪</p><p class="ql-block"> 审核:李树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