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通宝背穿上北平”折五背“记局名”铜钱品鉴

源能成

<p class="ql-block">  “洪武通宝背穿上北平”折五是明朝洪武年间铸造的“洪武通宝”钱币中的一种珍稀版别,属于背记局名钱系列,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p><p class="ql-block"><b>一、历史背景与铸造特点</b></p><p class="ql-block"><b> 1.铸造背景</b></p><p class="ql-block">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称帝,始铸官方货币称谓为“洪武通宝”。此币延续了元末“大中通宝”的形制,分为五等面值(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背记地、记值或计重。</p><p class="ql-block"> 有《食货志》载:太祖即位,颁洪武通宝钱,四制凡五等,当十,当五,当三,当二,当一。当十钱重一两,余递减降至重一钱止。各行省皆设宝泉局,与宝泉局并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文展示的“洪武通宝背穿上北平”折五钱,材质青铜,由北平局(今北京地区)铸造,是洪武通宝九种纪局名钱之一,反映了明朝初期货币制度的分权铸造体系。</p><p class="ql-block"> <b>2.钱文与版式特征</b></p><p class="ql-block"> 钱币正面楷书“洪武通宝”四字,直读,文字规整,笔画清晰。</p><p class="ql-block"> 钱背穿孔上方铸有“北平”二字。部分版本可能因铸造局差异出现文字位置或字体的变化(如“北平”二字的间距、笔画粗细等)。</p><p class="ql-block"> 折五钱的直径约3.8-4厘米,重约15-20克,符合洪武通宝折五的标准规格。</p><p class="ql-block"> 本文展示的实物藏品直径38.3mm厚2.8mm闊穿口9.2mm穿廓1.5mm外缘廓3.0mm币文高0.8mm,重17.58克。</p> <p class="ql-block">  此藏的特征是穿廓宽,缘较细,字体笔画刚劲,立面挺拔,深竣,穿口和外缘廓均规整背穿上的“北平”二字窄不超过穿廓,字体有特色。“寳”字瘦削,下“貝”下左点接外缘廓;“通”字略宽,其“辶”为双点,接口,“通”字“辶”之末端接外缘廓;“武”字较扁,上“、”接穿廓,“弋”部第三笔端头接外缘廓。</p><p class="ql-block"> 钱币地章不是很平整,有凹凸点,背地有流铜点。</p> <p class="ql-block">  穿内壁精修得非常平整,无鱼脊背,它不是做子钱之母,但有大样之范。其边轮修成微⌒形,币面整体感觉光滑,圆润。其包浆浓郁,呈黑漆古,暗绿色和暗红褐色,有水银浸和釉漆之光,系自然生成的,其铸造工艺值得称赞。</p> <p class="ql-block"><b>二、存世量与市场价值</b></p><p class="ql-block"> 1.存世稀有性</p><p class="ql-block"> “洪武通宝背北平”系列的钱币整体存世较少,尤其是折五等大钱。</p><p class="ql-block"> 据文献记载,背北平折五属于“较罕见品种”,其铸造量有限且因历史流通损耗,现存实物多为博物馆藏或资深藏家持有。</p><p class="ql-block"> 在华光谱先生的2006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古钱大集》p367载有此币,被评为“四级”币。</p><p class="ql-block"> 2.市场行情</p><p class="ql-block"> 2006年华光谱对“洪武通宝”折五背“北平”标价3500元,当年价值已是非常高的了。</p><p class="ql-block"> 其他普通品相的同类钱在2021-2023年市场数据,背北平折五的普品价格约为5000-8000元人民币。</p><p class="ql-block"> 若品相完好(如未流通的“上品”或大样钱),折五背穿上“鄂”字的据说存世仅一,二品,二级币,价值在12000元,现在已攀升至数万元。</p><p class="ql-block"> 例如,2023年华夏古泉网曾以5500元成交一枚折五背北平钱,而极美品或特殊版式(如大字版)可能突破万元。</p><p class="ql-block"> 历史拍卖案例:部分珍稀版本在拍卖会上曾拍出数万元至数十万元的高价。</p><p class="ql-block"><b>三、版别研究与收藏意义</b></p><p class="ql-block"> 1.版别分类</p><p class="ql-block"> “洪武通宝背北平”系列包括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种面值,其中折五钱因铸造工艺复杂、流通范围有限,版式差异更为显著。例如,部分折五背北平钱可能因铸造局的工艺差异出现“北平”二字的字体变化或穿孔位置偏移。</p><p class="ql-block"> 2.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该钱币反映了明朝初期货币制度的改革,尤其是洪武年间通过铸局分权管理货币铸造的政策。北平作为明朝初期的行政中心之一,其铸局钱币具有地域代表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此币有仿品,需注意鉴别。尤其是高仿品可能通过做旧工艺混淆真伪。鉴别方法是对照钱谱图例,看文字笔画的差异,穿口状态,币文接穿,接外缘廓的情况,测尺寸,称重量参数,看包浆状态是否化学生成等要素综合辨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币的收藏还得是品相优,保存完好、文字清晰的钱币更具升值潜力,磨损严重或锈蚀严重的实物价值较低。</p><p class="ql-block"> 若有条件,可尝试集齐背北平系列的五等面值的成套藏品,其益价会更喜人。</p><p class="ql-block"> 从当一小平钱(九级)起,分别为折二(四级),折三(四级),折五(四级),折十(五级),但是难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相关争议与学术讨论</b></p><p class="ql-block"> 部分学者对“洪武通宝背北平”钱的铸造时间提出质疑,认为其可能延续至永乐年间,但主流观点仍将其归为洪武年间之产物。</p><p class="ql-block"> 此外,北平局的具体铸造工艺与其它铸局(如京局、浙局)的差异仍是钱币学研究的热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总结</b></p><p class="ql-block"> “洪武通宝背穿上北平”折五铜钱作为明朝初期货币制度的重要见证,兼具历史研究价值与市场收藏潜力。其稀缺性、版别复杂性及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古钱币收藏领域的热点品种,但需结合专业鉴定与市场动态谨慎入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8日撰稿于成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