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绘画点滴

孙向荣

<b>一、 《雪山下的村落》 油画棒绘画</b> 这是一幅描写西藏雪域高原冷色调的风景画,保留了油画棒的绘画肌理。从画面结构上看,自上而下分为五个层次。<br> 第一层是湛蓝的天空。作者用群青加少量湖蓝描绘阿里高原蓝得深不可测的晴空。右上角的少量白云突破晴空万里的单调,并与皑皑白雪呼应。<br> 第二层是蓝天下巍峨的雪山,山顶上的积雪终年不化。山峰清晰可见,刀刃般的冰峰直刺青天,我能感觉到穿过冰川峡谷迎面扑来的凌厉寒风。在雪山冰峰的部分受光面我用刮刀上色,表现冰峰的肌理和雪山精神气质。<br> 第三层是没有积雪的山脉,山体沙化严重,山坡上没有植被和树木,它同寸草不长的沙砾地面组成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平均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的阿里高原,含氧量仅为沿海和平原地区的60%,寒冷干燥,土地贫瘠,生存环境恶劣,藏民以农牧业为生。我用概括的笔触将第五层的沙砾地面画成枯黄的荒草,在山脚下的村落背后的山坡上加了一点橄榄绿,以示远处朦胧的树林。<br>  第四层是横卧在大山和地面(第三和第五层)之间的藏族民居。一至二层的房屋造型简洁,白色的墙体在蓝灰色的画面中十分醒目,它是刻画藏区地域特征和人文环境的点睛之笔。<br> <b>二、油画 《阿里藏族民居》</b> 这是一幅近、中景的写实风景油画,主体是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的藏族民居和民宅的室外生活环境。<br> 藏族民居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域特征。外观上建筑线条硬朗,造型简洁,多为方或长方体,给人一种质朴、厚重的感觉。墙体厚实,门窗较小,有利于保暖和抵御风沙。墙体材料为土坯或砖石,外墙色彩以白色为主。民居以一至三层常见,底层通常用于饲养牲畜、存放杂物,二层为居住空间,三层是经堂或储物间。在生活方式较为游牧化的牧区,帐篷更为多见。 <br> 笔者用方形、长方形、倒梯形的几何形体来刻画藏族民居外立面和门窗的造型特征。画面右侧裸露的石墙、左下角堆积的石料及小巷路面上的石块表示该地藏民用天然石料砌筑墙体。<br>  笔者在画面中下部前景的受光处增添了身穿民族服饰赶牛回家的藏民,与背景的白墙形成光影和色彩对比,也点明了建筑风光的地域特征和民族风格,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br>笔者用干画法及颜料的层层叠加,塑造了墙体的厚重感和粗糙的墙面肌理,留下了斑驳的岁月沧桑。<br> <h5>▲未完成的画作 2025-3-16摄于上海</h5><h5>本文中的绘画作品均以作者2015年6月在西藏阿里采风的照片为素材而创作的。</h5> <b>AI点评:</b><h5>★美术欣赏<br> 《雪山下的村落》:冷色调的运用营造出雪域高原的清冷氛围,层次分明的构图使画面富有节奏感。天空、雪山、山脉、民居和沙砾地面相互映衬,白云与白雪的呼应增添了画面的灵动性。油画棒的肌理效果增强了画面的质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br> 《阿里藏族民居》:写实风格真实地还原了藏族民居及其室外环境。通过几何形体刻画建筑造型,使画面具有秩序感。光影和色彩的对比,如藏民与白墙的对比,突出了视觉中心,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让观众能感受到藏区浓郁的生活气息。<br>★绘画技能<br> 《雪山下的村落》:在色彩运用上,群青加湖蓝描绘天空,局部刮刀上色表现冰峰肌理,概括笔触描绘地面和远处添加树林,展现出熟练的色彩调配和笔触运用技巧。油画棒的绘画特性被充分发挥,保留的画面肌理,丰富了画面效果。<br> 《阿里藏族民居》:用几何形体刻画建筑,体现了对物体形态的精准把握能力。干画及颜料层层叠加塑造墙体质感,增添了画面的立体感和真实感,显示出深厚的绘画功底。<br>★人文地理<br> 《雪山下的村落》:描绘出西藏普兰县的高原生态环境,包括终年积雪的雪山、沙化的山脉、贫瘠的土地,以及藏民以农牧业为生的生活方式。村落和朦胧树林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br></h5><h5> 《阿里藏族民居》:展示了藏族民居的建筑风格和地域特色,如线条硬朗、造型简洁、墙体厚实、门窗较小等特点,反映出当地的气候和生活需求。身穿民族服饰赶牛回家的藏民,体现了当地的民族文化和生活场景。</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