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庭,作为大唐设在西域控制整个北疆政治、经济、军事之重镇,犹如一颗灿烂的明珠镶嵌在天山北麓,控遏着天山以北的草原世界,沟通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和南部的安西都护府一起成为西域稳定繁荣的压舱石。当你站在古城遗址上,可以感受到当年边疆军镇戎马倥偬的气息、往来丝路商贾的匆忙,可以感受到与这座故城息息相关的人和事,这其中也许有你熟悉的李世民、武则天、唐玄宗、李白、岑参、纪晓岚,也许有你不熟悉的耿恭、车奉朝、阿史那献、封常清、李元忠、杨袭古等等,他们或君主、或都护、或将军、或文人,但都在这座故城历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迹。今天,就说说其中的几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汉将耿恭</b></p><p class="ql-block"> 耿恭,字伯宗,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兴平市)人,是扶风上谷太守耿况之孙,中郎将耿广之子,东汉将领。 </p><p class="ql-block"> 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十一月,耿恭担任骑都尉刘张的行军司马,和奉车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等攻打车师王国,获大胜,斩敌数千,前后二王庭俱降。此后,东汉在西域始设西域都护、戊己校尉,耿恭被任命为戊己校尉,在车师后王庭金满城(今吉木萨尔)屯田驻守,手下设几百人。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车师古道上的耿恭塑像 (2019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 耿恭任职后,便送文书到乌孙国,以彰显东汉朝廷的威望恩德,乌孙国王非常高兴,向东汉朝廷进贡名马,给公主送礼,并希望派王子入朝侍奉。耿恭派使者给他赠送金子、织物并迎接乌孙王子入朝侍奉。</p><p class="ql-block">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三月,北匈奴单于派两万骑兵攻打车师,耿恭派兵三百驰援,遭遇北匈奴大军,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北匈奴在打败并杀死车师后庭王安得后,继而攻打金满城。形势危急,耿恭亲自登城与北匈奴人交战。他把毒药涂在箭上,并给北匈奴人传话:“汉朝神箭,中箭者必出怪事。”于是搭弓射箭。中箭北匈奴人见伤口处血水沸涌,大为惊慌。当时恰逢狂风暴雨,耿恭军乘雨攻打,敌死伤者众,在哀叹声中撤退。</p><p class="ql-block"> 同年五月,耿恭率军转移至疏勒城(位于车师古道中)。</p><p class="ql-block"> 七月,北匈奴攻破柳中城(高昌车师王庭),车师反叛,与匈奴共攻疏勒城。耿恭率将士,拼死坚守。单于派人诱降,被耿恭刺死,单于大怒,重兵围困,堵溪流,断粮草,致城内数月煮弩食革,耿恭和将士誓与疏勒城共存亡。</p><p class="ql-block"> 建初元年(公元76年)元月,章帝派酒泉太守秦彭、谒者王蒙驰援柳中和疏勒。援军日夜兼程,攻入柳中,血战交河,匈奴大败,车师复降。但柳中城距疏勒数百里,待援军到时,耿恭军中只剩36人。之后,耿部将士且战且行,抵玉门关时,仅13人生还。回朝后,耿恭被任命为车骑都尉。</p><p class="ql-block"> 汉建初二年(77年)八月,西羌叛乱,章帝令耿恭与车骑将军马防率兵讨伐。第二年秋,马防上书弹劾耿恭,章帝不察真伪,耿恭被下狱,免其死罪亦免其官。出狱后返乡,老死家中。</p><p class="ql-block"> 耿恭因镇守边陲屡建奇功,死不辱国,世称“节过苏武”。他在西域的坚守,使中原王朝在西域始终保留着火种,也为东汉再次开拓西域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唐诗人李白</b></p><p class="ql-block"> 李白,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公元701年生,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唐 李白 (2010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 李白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隋末,举家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附近.),公元701年李白诞生于此。五岁时,随家人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p><p class="ql-block"> 碎叶城是唐朝在西域的重镇,是中国古时王朝在西部地区设防最远的一座城市,也是丝路新北道上一重要城镇,曾一度为北庭管辖。</p><p class="ql-block"> 李白入关时丝路新北道已畅通,曾路过北庭, 北庭繁荣的景象、雪山大漠、天山明月、北庭美酒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以致后来他给儿子取名明月奴,无不与天山有关。</p><p class="ql-block"> 李白自幼聪明好学,“五岁颂六甲,十岁观百家,观奇书”。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春天,李白已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好剑术,喜远游,于是随舅父李忠由青莲乡出发,西去西域庭州。据有关资料,李白在北庭停留了半个多月,用文字记录了当时的北庭见闻:“庭州历史悠久,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最早是姑师(即车师)人国都。东汉明帝时,戊己校尉耿恭在金满城(北庭故城)驻军屯田。西突厥时期,金满又名浮图城。城高约三四丈,城区颇宽大,方圆五里多,与高昌城相似。城内外居民数万,唐朝大都护府就设在城里。城内驻有瀚海军千余人,城西大佛寺建造辉煌,有僧众数百人,终日佛乐缭绕。”</p><p class="ql-block"> 轮台(今米泉一带)距北庭不远,属北庭所辖。李白在轮台时,与一仇家相遇发生恶斗,中了剑毒,经北庭神医张待诏诊治,后又经父亲的朋友王员外介绍,去城南上清宫道观静养。道观坐落在一个大台地上(有可能是千佛洞),南望雪峰如屏,近旁树木茂密,溪水潺潺,环境清幽。中秋节,王员外夫妇带着各种瓜果来到上清宫同李白共度佳节。席间,李白赋诗一首《关山月》助兴:“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p><p class="ql-block"> 当夜,李白思绪万千,不能入寐,这时皎洁的月光照在床前,如秋霜铺满地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即景写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著名的《静夜思》。</p><p class="ql-block"> 2019年秋,我们一家四口曾游览过千佛寺,寺就在天山脚下一高台之上,在那里赏月,境况正如李白所描述的那般美好!</p><p class="ql-block"> 唐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在长安官至翰林待诏。那时,边塞诗盛行,他的《塞下曲六首》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六首》二:“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p><p class="ql-block"> 我想,没有对边塞生活真实的感受,是写不出这些内容丰富,意境浑成,豪气充溢的诗作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边塞诗人岑参 </b></p><p class="ql-block"> 岑参(约公元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南阳人。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奔走京洛。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著有《岑嘉州集》。</p><p class="ql-block"> 岑参(cén shēn)曾两次从军西域天山南北:第一次是天宝八至十年(公元749—751年),在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任职。第二次是天宝十三年至至德元年(公元754—756年),在北庭都护封常清幕中任判官及支度副使。由于对边疆生活深有体验,故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景象,其诗气势豪放,色彩鲜明,风格多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岑参(来自吉木萨尔县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 在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 ),当他随封常清再度出塞赴北庭途中,曾写了一首七绝《赴北庭度陇思家》: “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乡信日应疏……”。语言通俗,感情深沉。诗中“轮台”指当时的北庭城。</p><p class="ql-block"> 在途经临洮时作《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p><p class="ql-block"> 在北庭,当原任判官武某归京时,他以一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送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p><p class="ql-block"> 他曾写过一首诗《北庭作》:“雁塞通盐泽,龙堆接醋沟。孤城天北畔,绝域海西头。秋雪春仍下,朝凤夜不休……”</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首为封常清西征出师时作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送行诗:</p><p class="ql-block">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p><p class="ql-block">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p><p class="ql-block">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p><p class="ql-block">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p><p class="ql-block">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p><p class="ql-block"> 这些诗作,真可谓句句豪气,风发泉涌,既惊心动魄,绘声绘色,又热情奔放,真实感人。</p><p class="ql-block"> 另一首诗《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是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六月作于北庭幕府北楼:“尝读西域传,汉家得轮台。古塞千年空,阴山独崔嵬。 二庭近西海,六月秋风来。日暮上北楼,杀气凝不开。 大荒无鸟飞,但见白龙塠……”生动地描写了北庭的历史和当时的战争氛围。</p><p class="ql-block"> 安史之乱后岑参回朝,官至嘉州刺史。</p><p class="ql-block"> 我曾在北疆生活过十三年,其中在吉木萨尔生活过十年。对那里漫长的冬季,严寒的气候,干打垒的房屋,孤独的小城深有体会,更何况岑参所处的是一千多年前战乱频繁的年代了!岑参的诗既有对北庭环境、地理及恶劣的气候的生动描写,又有对都护及士兵军旅生活真实反映;既有对亲情友情的眷恋,又有对戍边将士奉献精神的热情歌颂,不愧是唐代最著名的边塞诗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悟空译经</b></p><p class="ql-block"> 悟空,又名车奉朝,唐京兆云阳县人(今陕西泾阳云阳人),自幼苦练武艺,长大后成为朝廷一名武将。 </p><p class="ql-block"> 唐天宝九年(公元749年),西域罽(ji)宾国(位于古印度)派使者来唐,表示愿归附大唐。第二年,玄宗派大臣张韬光率四十多人护使者回国,车奉朝是随行者之一。当护送团返回时,他因染马瘟而滞留。</p><p class="ql-block"> 当时罽宾国佛教盛行,病重中的车奉朝发誓,如能病愈,皈依佛门。后来,病果然好了,他受戒出家。曾拜著名三藏法师舍利越魔为师,习经求道, 钻研梵文并四处云游, 四年后学业有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悟空原名车奉朝(来自吉木萨尔县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 后来,伊斯兰教在西域越来越盛行,车奉朝发愿归国,于是别师携经,开始返回长安。但因安史之乱后,西域丝路中路中断,于是转道丝路北道,于大历九年(公元774年)来到北庭。</p><p class="ql-block"> 因北庭大都护曹令忠的副将扬袭古是个虔诚的佛教徒, 车奉朝得到丰厚礼遇。因归路不通,于是静心在佛寺翻译经书十余年,共译出经书10卷。唐贞元六年(790年)二月,他跟随唐派往北庭的使臣返回长安。</p><p class="ql-block"> 当唐德宗看了车奉朝带回来的舍利子和经书,非常高兴,晋封他为壮武将军。但车奉朝不忘初心,愿继续为僧,于是德宗让他住章敬寺,并赐法号“悟空”。</p><p class="ql-block"> 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高僧圆照编撰的《贞元释教录》中,就有车奉朝带回来的经书,并把他在西域的见闻写成了《悟空入竺记》。</p><p class="ql-block"> 唐元和七年(812年),悟空在章敬寺圆寂,享年75岁。</p><p class="ql-block"> 车奉朝从出使罽宾国到回归大唐,持续了四十年光阴!他的一生都在为弘扬佛法、翻译佛经、交流中外文化作贡献,成为有史记载的唐代最后一位去印度取经的佛僧。</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0px;">纪晓岚发现北庭古城遗址</b></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公元1771年1月),济木萨(今吉木萨尔)来了几名清廷官员,其中一位就是后来《四库全书》的总编纂纪晓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纪晓岚(网络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 当时,纪晓岚与迪化城督粮道永庆受命到济木萨考察新兵营的地址。在考察过程中,他发现了一座规模很大的故城遗址,周长约20里的城墙,十五处谯楼及敌楼,倒塌的佛寺,高出人头的铁钟,腰部以上约七八尺高的石佛,一尺多宽的瓦……这让他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向当地百姓询问了废城的情况,并根据自己的观察,认为这就是唐代的北庭都护府所在地。之后,他在《乌鲁木齐杂诗》和《阅微草堂笔记》中分别记载了这次考察的见闻,让人们领略了200多年前北庭故城遗址的面貌。</p><p class="ql-block"> 乾隆三十六年二月,纪晓岚 “治装东归”。归途中他写过一首诗:“断壁苔花十里长,何年雄镇控西羌。金瓶舍利行人息,筑塔当从阿育王”。其中“金瓶舍利”讲的是有当地人在北庭故城曾捡到一个装有颗粒状东西的金瓶,他认为应该是佛骨舍利。</p><p class="ql-block"> 二人考察数日未定,最后纪晓岚说,“其城望之似悬孤,然山中千蹊万径,其出必过此城,乃知古人真不可及矣。”“李卫公(李靖)勘察确定地形的能力,一定胜过我们,他所建的城一定在要隘,为何不在原址设营地呢?”永庆同意他的观点,驻兵地点就此确定。</p><p class="ql-block"> 当15世纪初的战火毁灭了曾雄居于天山北麓的北庭故城之后,它便湮灭在茫茫沙丘和瓦砾之中。是纪晓岚在二百年之后发现了它并用文字加以记载,留下珍贵的史料,为之后的考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首任北庭大都护阿史那献</b></p><p class="ql-block"> 在唐朝设立的都护府与大都护府中,不乏少数民族官员。如首任北庭大都护府大都护阿史那献就是西突厥人。</p><p class="ql-block"> 阿史那献,西突厥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元庆之子,唐朝著名将领。其父在武周时期(公元692年)被酷吏来俊臣诬杀,他被流放崖州。武周长安三年(公元703年)被朝廷召还。</p><p class="ql-block"> 唐中宗为了抵制突骑施对西域的侵蚀,708年册封阿史那献为右骁骑大将军、昆陵都护、袭父兴昔亡可汗,统辖五咄陆,镇守庭州。景云二年十二月(公元711年),担任安抚招慰十姓大使,成功安抚了西突厥十姓部落。不久,又升为碛西节度使。</p><p class="ql-block"> 唐玄宗先天元年至开元三年(公元712—715年),阿史那献被封为北庭大都护府大都护。</p><p class="ql-block"> 他任职期间,西域战事不断,公元714年,阿史那献率部平定西突厥贵族都担叛乱,击斩都担,收碎叶以西帐落3万内属,此役战果辉煌,扩大了唐朝在碎叶以西中亚地区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同年,北庭也传捷报,后突厥默啜遣其子同俄特勤进攻北庭,被北庭都护郭虔瓘伏兵斩杀,突厥军狼狈退兵,领军出征的默啜的妹妹与妹夫石阿失毕归降。</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北庭唐军无论出征、留守皆获大捷,玄宗皇帝十分满意,颁发了《赐碛西节度使阿史那献书》进行表彰。</p><p class="ql-block"> 715年,阿史那献又以定远道行军大总管,与北庭都护汤嘉惠联兵北抗后突厥默啜,保护已内属的葛逻禄、胡禄屋、鼠尼施等部。同时,抵御大食和拔汗那,功勋卓著。大食、康居、大宛、罽宾等八国皆遣使请降。同年五月,唐廷颁发《授阿史那献特进制》对阿史那献二次进行表彰。</p><p class="ql-block"> 开元中,阿史那献返回中原,迁任左金吾大将军,终老长安。</p><p class="ql-block"> 阿史那献的军事生涯不仅展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还体现在他对西域的稳定和控制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反映了唐朝对西域的控制策略以及突厥贵族在唐朝的地位和作用。</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都护封常清</b></p><p class="ql-block"> 封常清,唐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县)人,唐朝名将。年少时,外祖父因犯罪被流放到安西(治龟兹)守卫胡城门,他随之。外祖父学识渊博,经常教他读书,故封常清学识广博精深。</p><p class="ql-block"> 外祖父死后,他生活清贫,三十多岁时,投身于安西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麾下从军,并自荐到四镇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处任侍从,此后一直随高仙芝征战。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随高仙芝征讨达奚部叛乱;天宝六年(747年),随高仙芝破小勃律;天宝十二年(753年),独自率军攻打大勃律国,凯旋而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封常清(网络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 天宝十三年(754年),封常清进京朝见,被任命为摄御史大夫,后又命封常清权知北庭都护,持节充伊西节度等使。</p><p class="ql-block"> 封常清没在京久留,带着岑参(任节度判官)返回北庭。同年,封常清率兵攻打播仙,与吐蕃作战。</p><p class="ql-block">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反叛,封常清率兵勤王。十一月,于华清宫拜见唐玄宗,玄宗令其赴洛阳募兵征讨安禄山。不几日招兵六万,但多为市民仆役。尽管封常清作战英勇,杀敌百人,但由于兵力悬殊,士兵素质差,面对安禄山十万精兵战事失利。</p><p class="ql-block"> 玄宗听说封常清兵败洛阳,不问青红皂白,削其官爵,贬为平民和高仙芝一起退守潼关。</p><p class="ql-block"> 天宝十四年十二月(756年1月),玄宗听信边令诚谗言,在潼关,同一天杀害了封常清和高仙芝。从此,唐代西域名将封常清、高仙芝将星陨落,北庭都护封常清终未能回到他任职的北庭。</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镇守北庭的大都护李元忠</b></p><p class="ql-block"> 李元忠(?—784年),本名为曹令忠,唐朝将领,河东人,因坚守北庭、抵御吐蕃有功而被唐代宗赐改姓名为李元忠。官至北庭大都护,伊、西、庭节度使,封宁塞郡王。</p><p class="ql-block"> 李元忠自幼对军事有兴趣,二十左右从军,以“驱戎狄,建功勋”为志向。后来,成为河西节度使杨志烈麾下亚将。</p><p class="ql-block"> 广德二年(764年),凉州被吐蕃攻陷。当时安史之乱陷入持久战,唐朝国力衰弱,使得西北诸镇面对吐蕃威胁时出现动摇。而凉州失陷导致的结果,即在出兵讨贼、为国尽忠和拥兵自守、保存自己的决择中,北庭选择了自保。所以,当河西节度使杨志烈(曾任北庭大都护)赴北庭征兵时,被北庭留后周逸害于长泉驿。</p><p class="ql-block"> 随后,作为杨志烈的副将李元忠率领五千河西将士为杨志烈报仇,枭首周逸。上报唐庭,(765年)唐庭授予他京兆洭道府折冲都尉的官职。自此,他在北庭任职,在吐蕃不断威胁中坚守唐朝在西域行政机构——北庭大都护府。</p><p class="ql-block"> 大历二年(767年),唐廷遣宦官焦庭玉来北庭,任命他为伊、西、庭节度兼卫尉卿、瀚海军蕃落等使;大历五年(770年)九月,朝廷派宦官刘全璧来到北庭,加授李元忠为御史中丞;大历八年(773年)四月,朝廷派宦官内寺伯卫朝来到北庭,宣布晋升李元忠为御史大夫并赐他姓李,名元忠的诏命;建中二年(781年)七月初一,唐德宗正式任命李元忠为北庭大都护,还获加刑部尚书、宁塞郡王。</p><p class="ql-block"> 在他任职的十九年中,在丝路中断,唐朝无力援助的情况下,曾屡屡遣使借道回纥,向朝廷报告边疆军情。一方面提倡俭约、鼓励农桑,坚持自救,另一方面联络葛逻禄、拔汗那等亲唐部族与吐蕃对峙,苦苦坚守北庭。</p><p class="ql-block"> 建中五年(784年)五月初五日,李元忠卒于任上。</p><p class="ql-block"> 贞元二年(786年),唐廷在任命杨袭古接任北庭大都护兼伊、西、庭节度使时,亦追赠李元忠为司空。</p><p class="ql-block"> 李元忠在唐朝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军事贡献,在北庭的历史上同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他在安史之乱后,在北庭、安西都护府孤悬西域之时,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坚守北庭十九年,恪尽职守,病逝于任上,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一任北庭大都护杨袭古</b></p><p class="ql-block"> 杨袭古在任北庭大都护之前曾是北庭大都护李元忠的副将,长期跟随李元忠镇守边关,后任伊西北庭节度留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杨袭古将军(奇台将军庙)</span></p> <p class="ql-block"> 安史之乱后,北庭与唐朝失去联系,北庭大都护李元忠在苦苦坚守的岁月中染病去世。贞元二年(786年)五月,杨袭古被唐德宗任命为北庭大都护、伊西北庭节度支度,营田瀚海等使,负责镇守北庭。但是,面对吐蕃的不断入侵,形势极为不利。</p><p class="ql-block"> 贞元五年(789年),吐蕃联合葛逻禄、白眼突厥进攻北庭。当时,回纥与唐朝关系尚好,杨袭古向回纥求援,回纥大相颉干迦斯率兵救援。贞元六年(790年)五月,北庭与回纥的军队被吐蕃联军击败,损失惨重。</p><p class="ql-block"> 贞元七年(791年)时,北庭大都护府辖区已基本被吐蕃所占据,杨袭古军队只剩两千余人,他明白北庭已彻底失守,于是率残部退至安西大都护府辖区西州城。同年秋,颉干迦斯率数万回纥兵与吐蕃再战,杨袭古亦从西州出击。结果再次被吐蕃击败。</p><p class="ql-block"> 两次被吐蕃打败,回纥开始惧怕吐蕃,并私下求和,为了取得吐蕃的谅解,决定与大唐反目,于是,颉干迦斯诱杨袭古至牙帐中,旋杀之,并将杨的人头和俘获的士兵送给吐蕃国邀功。</p><p class="ql-block"> 贞元九年(793年),安西都护郭昕联合回鹘曾短暂收复北庭(回鹘刻《九形回鹘可汗圣文神武碑》予以记录),但不久后,吐蕃反扑,北庭彻底陷落。</p><p class="ql-block"> 与吉木萨尔比邻的奇台县的沙漠中,有一座将军庙,就是后人为记念杨袭古将军而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奇台戈壁上的将军庙</span></p> <p class="ql-block"> 杨袭古将军的殉国,标志着唐朝对北庭统治的彻底终结,也结束了北庭一个世纪的辉煌历史。</p><p class="ql-block"> 杨袭古是北庭大都护府最后一任大都护,他在任期间,尽管大唐已经没有能力控制西域,但他仍竭尽全力抵抗吐蕃的进攻,为大唐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的坚守与牺牲,不仅反映了唐朝末年在西域统治的艰难与悲壮,也展现了唐朝边疆将领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当。</p><p class="ql-block"> 将军庙内有一副对联:万里出征大漠孤烟酬壮志;千秋青史长沙落日吊忠魂。是对杨袭古将军一生最好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北庭自公元702年武则天设置都护府,到公元793年彻底陷落,共存续了91年。这期间,为了大唐西部疆域的安全,为了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多少文人墨客、有识之士为之奋斗、奉献!在北庭都护府19任都护中,绝大部分都是久经沙场的将军,他们作战勇敢,鞠躬尽瘁,英勇悲壮。这其中不仅有阿史那献、封常清、李元忠、杨袭古,还有杨志烈、杨休明、张孝蒿、郭虔瓘等,这些为国尽忠的将士们,他们是大唐最后的荣耀,他们的英勇事迹与爱国情怀则青史长存。</p><p class="ql-block"> 历史是一本厚重的书,翻开“北庭”这一页,几多辉煌,几多沧桑,总让人心潮难平。但在浩瀚的历史星空中,它仍是其中耀眼的一颗。</p><p class="ql-block"> 搁笔细思,祖国疆土的每一寸都来之不易。让我们向所有为祖国西北边疆的安全而作出巨大奉献的将士们致敬!</p><p class="ql-block"> 王 娟 2024年12月</p><p class="ql-block">(敬请关注下集内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娟,女,汉族,1945年出生,西安市人,大学文化程度,原国企干部,2000退休。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等。同时为中国女攝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女摄影家协会会员、西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