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遥古城①:古城墙、元明清縣署

小雨沙沙

<p class="ql-block">告别被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的乔家大院,我驱车前往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平遥古城,开启一段穿越历史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坐落于山西省中部平遥县内,其历史可追溯至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与四川阆中古城、云南丽江在城、安徽歙县在城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更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p> <p class="ql-block">平遥旧称“古陶”,城内民居布局严谨,轴线分明,左右对称,主次清晰,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庭院深深。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搭配充满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集中展现了公元14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景点众多,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首先参观了平遥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平遥城墙,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前782年),初为夯土城垣。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筑,由原“九里十八步”扩展为“十二里八分四厘”(6.4公里),从夯土城垣变为砖石城墙。明清两代历经二十五次修缮,城墙平面呈方形,周长6162.7米,高10米,垛堞高2米,顶宽3—5米,墙身以素土夯实,外包青砖,内墙砖砌排水槽77个。墙顶外筑2米高的垛口墙(又称挡马墙),取孔子弟子、贤人之数,设垛口3000个,敌楼72座,内砌女儿墙。四隅角楼四座,东城墙上有点将台,东南角城顶上筑奎星楼和文昌阁。</p> <p class="ql-block">“马面”是城墙中向外突出的附着墩台,因其形体修长,如同马的脸面,故称。马面的设置,不仅增强了墙体的牢固性,还在城池守卫战中消除了战场的死角:一旦敌军兵临城下,相邻的马面上的守军可组织成交叉射击网,使来犯者左右受敌,一败涂地。平遥城墙每隔60米-100米即有一个马面,马面上筑有瞭望敌情的楼橹,称“敌楼”。</p> <p class="ql-block">敌楼</p> <p class="ql-block">站在垛口远眺,古老的城墙将平遥县城一分为二,形成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古代与现代建筑各自成体,交相辉映。</p> <p class="ql-block">内侧的女儿墙高0.6米,具有保护性功能。</p> <p class="ql-block">修筑于城池的城门顶,古代有时称“谯楼”。造型古朴典雅,结构端庄稳健。城楼是城墙顶上精致美观的高层建筑,平时用于登高瞭望,战时供主将坐镇指挥,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御设施。</p> <p class="ql-block">瓮城,又叫月城,用于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平遥古城的瓮城城门与大城门的朝向多数呈90°夹角(南门和下东门除外),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还有主城门作为防御屏障。由于瓮城内地方狭窄,不利于展开大规模兵力进攻,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城墙顶部的守军则可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给予敌人致命打击,正所谓关门打狗、瓮中捉鳖。</p> <p class="ql-block">这是上下城墙的墙梯,从照片中你的视觉是否感到它的不同?原来上阶越走越宽,而下阶越走越窄,你知道这样设计的原因吗?</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面积广阔,有时景点相距较远。我们乘坐城内游览观光电车,穿梭于古老街道之中,透过沿街的建筑及墙壁的风化侵蚀,已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早在明代,平遥就已经是繁华的商业中心,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素有“小北京”之称。虽非旅游旺季,但大街上仍游人如织,不少爱美的姑娘们换上古时服装,穿梭在商户、景点之间。</p> <p class="ql-block">古城游玩的第二个景点是平遥县衙。</p> <p class="ql-block">平遥县衙位于平遥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二百余米,东西宽一百余米,占地26000余平方米。平遥县衙作为中国现有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衙。县衙整个建筑群主从有序,错落有致,结构合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p> <p class="ql-block">大门外的对联:</p><p class="ql-block">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p><p class="ql-block">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p><p class="ql-block">这副对联其实也是告诉百姓要体谅知县的为官不易,无事莫登三宝殿,也警告百姓进这门要慎之又慎,一个不留神,赔了夫人又折兵,吃亏的还是自己,所以,衙门还是少进的为妙。</p> <p class="ql-block">大门内是县衙的第一进院落。两侧是赋役房,眼前是县衙的第二道门——仪门。仪门通常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知县上任,迎接贵宾,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时候才会打开。在中国,封建礼制讲究东尊西卑,故两侧角门,东角门称“人门”,供知县平常出入,西角门称“鬼门”,通常也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提审人犯,押解死囚赴刑才打开。</p> <p class="ql-block">进入仪门,到了县衙的第二进院落“六部房”,中央称“六部”,地方称“六房”,六房对称设置。“吏”“户”“礼”居东,“兵”“刑”“工”居西。</p> <p class="ql-block">大堂是县衙的主体建筑,这里是知县举行一些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迎送上级官员的厅堂,大堂又叫公堂、正堂、正厅等,也叫“亲民堂”,各位可看到“民”字上多了点,中国文字含蓄的表现,亲民更多一点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大堂两侧的对联深刻揭示了“官”与“民”的辩证关系,值得人们思考。</p><p class="ql-block">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p><p class="ql-block">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p> <p class="ql-block">大堂正中屏风绘有山水朝阳图(又叫海水朝日图),与上悬匾额“明镜高悬”异曲同工,意即告诉百姓本知县办案廉明、公正。</p> <p class="ql-block">大堂前每天都会有升堂表演,模拟当年县官如何秉公断案的情景。他们虽不是专业演出,但每次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驻足观赏,其中不乏有国际友人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宅门是由大堂到二堂的必经之门,由此进入就属于内宅了。</p> <p class="ql-block">二堂是知县日常办公、个别召见下级,小范围研究工作审理民事案件的场所,所以这里没有大堂的森严气氛。二堂东西两侧分别是“简房”和“招房”,“简房”掌握知县的信件、名片、贴子,属礼房的下设机构,而“招房”属刑房的下设机构,主要事务是勘验、票务、档案等。</p> <p class="ql-block">二堂两侧的对联颇有意味。“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读联时你会发现,联中“愧”字少了一点,“民”字多了一点,寓意给民多一点爱,少一点愧,实是意味深长。</p> <p class="ql-block">二堂的对面屋檐下一幅“天理国法人情”的匾额,坐在二堂内即抬头可见,时刻提醒知县断案既要合法,又要合情合理。</p> <p class="ql-block">大仙楼是县衙中轴线上的最后一进院落,这里是知县吃饭的地方。是县衙中保存下来唯一的元代建筑。</p><p class="ql-block">门两边的对联值得回味。</p><p class="ql-block">上联: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p><p class="ql-block">下联:孝悌忠信礼义廉无有铜钱可做来</p> <p class="ql-block">县衙中的花园。</p> <p class="ql-block">庙中供奉“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三座神像,萧何居中。平遥县衙建此庙,表达定邦安国贤相萧何敬仰之意,鼓励官吏效法,尊国法,保百姓平安乐业。</p> <p class="ql-block">牢狱也是县衙主要景点之一。清朝时期,平遥县衙牢狱面积达到1700平方米,分为“重狱”、“轻狱”、“女狱”、“狱神庙”、“子孙房”,目前只开发出一小部分。这是国内目前唯一保存下来的清代监狱。</p> <p class="ql-block">县衙中的景点很多,特别是有些房屋两侧的对联值得欣赏回味。只可脚步匆匆,遗漏不少看点,确感遗憾!</p> <p class="ql-block">文中有关景点介绍大部来自官方网站或网络,谨表谢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围观,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