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展览馆“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第一季)2025.3.29~10.28

吴蜀康

<p class="ql-block">昨天去北京展览馆瞅了一眼即将开幕敦煌艺术大展,下午2点到的,赶上3点清场,二楼的展览都没看,今天用昨天拍的照片做了一个美篇,朋友们先睹为快吧,等以后再去再拍再续。</p> 古代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塞,河西走廊最西边,大漠深处。<div><br></div><div>从十六国时期乐樽和尚开窟(前秦建元二年,366年),经北朝(北魏、西魏、北周),至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历十个朝代一千年营建有800多个石窟,以及壁画、彩塑,各个时期有不同特点。<br><br>由于敦煌地处古代经济文化交通要道,敦煌艺术呈现出一种东西南北各民族,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特别包容的特征。</div> 敦煌石窟群指的是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合计有800多个洞窟。<br><br><br>其中莫高窟有735个洞窟。<br><br>莫高窟分为南北两区。<br><br><br>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br><br>北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侣修行、居住和死亡后掩埋的场所,有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br><br>莫高窟南北两区735个洞窟中只有492个洞窟存在壁画和塑像。<div><br></div><div>莫高窟共有壁画45000平方米,壁画中的飞天有4500身(敦煌石窟群飞天有近6000身),泥质彩塑2415尊。</div> <p class="ql-block">五台山图 五代(原大复制)</p><p class="ql-block">莫高窟61号洞窟中西壁的壁画,<span style="font-size:18px;">长 13米,高3.6米。</span></p><p class="ql-block">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所在。 </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是敦煌壁画中规模最大的山水人物画,也是最大的全景式历史地图,壁画详细描绘了东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方圆五百里的山川地形及社会风情。</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图”以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绘画技艺,采用鸟瞰式的透视法,描绘了巍峨敦厚、磅礴晋冀的五台山及其周围八百里以内的山川景色、寺庵兰若、城池房宇等建筑199处、桥梁13座、佛菩萨画像20身、僧俗人物428位、乘骑驼马48匹、运驼13峰,是世界上罕见的古代巨大的形象地图。</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梁思成教授,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在法国伯希和编印的几大本《敦煌石窟图录》中,在“五台山图”中看到大佛光寺等寺院和一座以前未曾见过的亭阁式宝塔,决定寻找这些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7年夏,梁思成夫妇雇了一辆毛驴车,与莫宗江、纪玉堂四人来到五台山,多次走访,几经辗转,终于发现了莫高窟壁画上所说的“佛光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令人惊奇的是,寺中有一座砖塔,与敦煌壁画上所绘几乎一模一样。显然,这无疑就是一座唐代的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后,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经过测量考证,并与史书对应,最终确凿这座寺庙的大殿是一座唐代木构建筑无疑,一举打破了日本人说“中国已没有唐代建筑”的定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此,佛光寺在没落千年后,重新焕发了新生。</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从网上下载的五台山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展览呈现九个洞窟(原大复制)。</p><p class="ql-block">除榆林石窟25窟之外,其余8个都是莫高石窟:285窟、220窟、217窟、45窟、57窟、158窟、17窟、3窟。</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285窟主尊佛是弥勒佛,面部残损,秀骨清像,褒衣博帶(这种风格来自南朝,经中原传到河西)。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汉化政策,不断吸纳汉晋服装旧制,最终脱离鲜卑民族原有服饰习俗。</p> <p class="ql-block">285窟是莫高窟最早有纪年的洞窟。窟内北壁供养人旁边有 “大代大魏大统四年……造”和“大代大魏大统五年……造”的墨书题记,西魏大统四年至五年,即公元538年至539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学者认为285窟的开窟人可能是孝文帝的孙子,驻守瓜州的东阳王——瓜州刺史元荣。当时农民起义截断了从敦煌去洛阳的道路,闹得元荣都不能朝拜主子,履行君臣之礼,因此就大造佛窟,抄写佛经,乞灵于宗教,希望四方附化,恶贼退散,以保障他们的安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营建石窟需要很多钱,壁画需要的蓝色颜料青金石价格昂贵,北墙上的供养人都是当时的豪强贵族。</p> <p class="ql-block">285窟南墙的壁画“五百强盗成佛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五个强盗的形象象征着五百个强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是敦煌现存最早的因缘故事画。故事讲的是在古印度的憍萨罗国有五百个强盗,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于是国王派大军前去镇压,由于国王的军队装备精良,所以强盗很快战败被捕,这些强盗被处以极刑,比如割鼻、腕耳、挖眼睛,最后被脱光衣服放逐山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强盗的痛哭之声传到了佛祖的耳中,于是佛祖心生怜悯,以香风吹药治好了强盗的眼睛,并为强盗讲经说法。五百强盗受到感化遂皈依佛门,隐居山林,参禅入定,最后修成正果觉悟为五百位罗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个故事在洞窟的南壁从东向西以横卷连环画的形式依次展开,分别以官兵征战、强盗被俘,国王审讯、挖眼惩罚,放逐山林、强盗悲嚎,佛祖度救、香药医眼,听闻佛法、出家剃度,修行觉悟、传阅佛经,七个画面首尾俱全,跌宕起伏的描绘出了全部情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个故事情节之间的建筑物和山峦树竹,既分隔了各个画面又成为了整个故事场景环境的纽带,使得故事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统一地组织在一个完整的时空环境之中。</p> <p class="ql-block">藻井下,云气缥缈,各路仙灵,翱翔腾跃,充满动感。</p><p class="ql-block">两个印度的大力士(药叉)托护着莲花,莲花中有摩尼宝珠。</p> <p class="ql-block">摩尼宝珠的两边是---女娲持规,伏羲持矩。</p><p class="ql-block">“矩”代表了男性的坚毅,“规”则代表女性的圆融。所谓刚柔并济,阴阳相生。还有人说规和矩代表天圆地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壁,有印度教的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莫高窟285窟,壁画内容特别丰富,既有佛教的飞天(没有翅膀只有飘带)、也有道教的羽人(有翅膀),还有来自印度教的梵天和湿婆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表现出丝绸之路的要塞——敦煌——敦煌艺术——中西交融——特别包容的特点。</p> 我进去的时候,285窟和220窟人不少,今天发现220窟几乎没拍里面,就在洞窟外拍了一下,后来也没记得进去再拍,就用我在美术馆拍的220窟的“乐舞图”补充了一下内容,欺骗一下大家😂 <p class="ql-block">此窟是敦煌豪门——阴氏家族出资兴建的,建窟时间约为唐朝神龙至景龙年间(705—709年)。洞窟形制为覆斗顶殿堂式。西壁龛内仅存佛像一身,为清代重修。此窟壁画保存完好,结构精巧,线条细腻,色彩鲜艳,艺术技巧臻于成熟,呈现出一派富丽堂皇的大唐气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壁龛顶绘金刚经变,存一部分,这是敦煌最早的一铺金刚经变,人物形像鲜艳如初,佛像北侧的比丘画像浓涂细染,使剃削不尽而又泛青的头和脸部产生一种厚重实在的肌肤感。他浓眉大眼,嘴唇微启,仿佛正吐出一番充满机锋与诙谐的禅语。南壁二菩萨头像,神情怡人,和悦安祥,墨线勾勒准确有力,略施微染。特别是两道秀眉,笔势飘逸,一挥而就,神韵天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龛外北侧绘化佛冠观世音菩萨,南侧绘宝瓶冠大势至菩萨。这两身菩萨均头戴宝冠,珠宝璎珞满身,透明纱巾绕腕垂于膝下,长裙覆足立于青莲上。造型比例匀称,体态健美,面相丰腴,神情安详,微俯俯视,似与观者相呼应,给人以善良、亲近之感。线描技巧纯熟,重彩叠晕,服饰华丽,色彩厚重,人体虽已变色,仍显出盛唐艺术灿烂,精致之风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壁 观无量寿经变</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离莫高窟大约170公里,初唐只留遗迹,中唐以后,五代、北宋、回鹘,尤其西夏时期壁画很精彩。榆林窟现存42个洞窟,彩塑共有250余身,壁画约5000 余平方米,约占莫高窟壁画总面积的九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西壁 “曼荼罗” (梵文)翻译过来就是坛城,佛、菩萨相聚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北壁,弥勒经变图</p><p class="ql-block">所谓经变图,就是把晦涩难懂的佛教经典用绘画的形式表述出来。</p> <p class="ql-block">弥勒经变故事: 在释迦牟尼涅槃后5亿6千7百万年后,弥勒在龙华树下悟道成佛。弥勒成佛后世界特别美好,老人能活8万4千岁,女子500岁结婚,庄稼种一次收七次。</p> <p class="ql-block">南壁,观无量寿经变图,表现西方极乐世界,主尊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身边是菩萨,脚下是乐舞图,两边是手捧各种乐器的乐队。</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25窟 东墙 文殊变与普贤变,</p><p class="ql-block">文殊骑青狮(背上的莲花座上),普贤骑大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