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长征2369‖“一江山岛战役”纪念邮简由老兵方阵联合相关单位筹划出品2025枚 昨日设计稿出台

紫秋

<div>【紫秋纪实】文化新长征—2369:<br></div><div> 2025年3月28日星期五(北京多云/0℃至10℃)。为纪念“一江山岛战役”胜利60周年,缅怀牺牲的454位解放军战士,老兵方阵联合相关单位筹划出品主题邮简2025枚,昨日,设计稿出台。</div><div> 一江山岛位于台州湾,由北一江山、南一江山两个小岛组成,两岛被一段100至200米宽的水域隔开。岛上无居民,无良好水源,地势险峻。岛四周多峭壁险礁,可登陆地段不足1000米,地形易守难攻。</div><div> 一江山岛战役由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统一指挥,经过充分的作战准备,1955年1月18日早上8时战斗打响,至1月19日凌晨2时 ,解放军占领该岛,一江山岛指挥官王生明被击毙,副指挥官王辅弼被俘,共毙俘国民党军1000余人,击沉敌军舰3艘、击伤4艘。一江山岛解放后,附近大陈、渔山、披山等岛屿的蒋军悉数撤退,浙江沿海人民遂得安宁。</div><div> 这是我军历史上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标志着我军现代化作战样式的发展和战斗力的提升,是我军战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不但创造了我军军史的第一,而且也创造了世界军事史的奇迹。</div><div> 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此次战役:“一江山岛登陆作战,打得很好!我军首次联合作战是成功的。”</div><div> 张爱萍将军为此豪情奔涌、诗性迸发,吟成一首荡气回肠的《沁园春》词:东海风光,廖廓蓝天,滔滔碧浪。看骑鲸蹈海,风驰虎跃,雄鹰猎猎,雷击龙翔。雄师易统,戎机难觅,陆海空直捣金汤,锐难当。望大陈列岛,火海汪洋。料得帅骇军慌,凭一纸空文岂能防。忆昔诺曼底,西西里岛,冲绳大战,何须鼓簧。陡崖峭壁,钢铁堡垒,首战奏凯震八荒。英雄赞,似西湖竞渡,初试锋芒。</div><div> 一江山岛战役是永载史册的,这次战役的胜利不仅显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允许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的坚强决心和意志,奠定了台海形势的基本走向和军事格局,而且为我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我军进行现代化建设和现代化战争揭开了新的一页。一江山岛战役犹如一座丰碑,将永远高耸在人们的心中。</div><div> 本文以主题邮简电子版和战史研究室珍藏的老照片向读者诉说那段应该铭记的军威岁月,加强国防建设,深植和平情怀,推动两岸统一,振兴中华民族。</div><div> 文邮新长征,我们在路上!</div><div> (资信/老兵方阵,红色驿站,编撰/紫秋) </div> 主题邮简电子版 供稿/余滨 供稿/余滨 供稿/余滨 供稿/余滨 一江山战役介绍 一江山岛战役是1955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陆、海、空军各一部,对国民党军据守的浙江省东部一江山岛进行的进攻作战。 这次战役由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统一指挥,是解放军首次陆、海、空三军的协同作战。1955年1月18日早上8时至1月19日凌晨2时 ,经过不到一天的战斗,解放军占领该岛,一江山岛指挥官王生明被击毙,副指挥官王辅弼被俘。 <h5>美蒋签定军售协议:一江山岛战役中珍贵历史图片(紫秋从战史研究室采集)</h5><div><br></div><div>1953年7月,朝鲜停战后,美国不甘心其失败,重新加剧了对我东南沿海的军事挑衅活动。为达到其继续霸占我国领土台湾,并以此为基地,扩大对大陆的侵略和准备新的战争目的,美国1954年12月2日,同国民党反动集团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把浙江、福建沿海岛屿都划入其“协防”范围,妄想使其武装侵占台湾的罪恶行为合法化。<br></div> <h5>美蒋签定共同防御条约:一江山岛战役中珍贵历史图片(紫秋从战史研究室采集)</h5><div><br></div><div>在美国支持下,蒋介石反动派蠢蠢欲动,准备反攻大陆。他们在浙江沿海以上、下大陈为中心,在福建沿海以马祖、金门岛为中心,苦心经营,以作为其所谓“保卫自由世界”的前哨据点和“反攻大陆的跳板”。他们以部分残余部队为骨干,组织海匪、特务、在海上抢劫、破坏,使我沿海渔民无法进行正常的渔业生产,严重威胁着我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br></div> <h5>一江山岛登陆计划示意图:一江山岛战役中珍贵历史图片(紫秋从战史研究室采集)</h5><div><br></div><div>一江山岛由南一江、北一江两岛组成,面积为1.7平方公里。据守一江山岛的为“一江山地区司令部”,下辖突击第4大队、第2大队第4中队和1个炮兵中队共1100余人。<br><br>守军以岛上几个高地为核心,设置3道阵地和4层火力网,构筑明碉、暗堡154个,平均每百米正面配2门火炮和2挺机枪,前沿各突出部和阵地前密布铁丝网和地雷,形成坚固的环形防御。<br></div> <h5>我战斗机群飞向一江山岛:一江山岛战役中珍贵历史图片(紫秋从战史研究室采集)</h5><div><br></div><div>为改变台海战略态势,彻底粉碎国民党集团对我沿海的袭扰,维护人民的和平生活和生产;打击美蒋《共同防御条约》,宣示我解放台湾,统一祖国的坚强决心;为解放台湾的渡海登陆作战积累经验,进而实现祖国统一,中央军委总参作战部及华东军区提出了以20军60师为主,组织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发起大陈列岛战役,首战直取国民党据守的一江山岛的建议,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同意和中央军委的批准。<br></div> <h5>击沉敌人军舰"太平号":一江山岛战役中珍贵历史图片(紫秋从战史研究室采集)</h5><div><br></div><div>一江山岛位于台州湾椒江口海面,距大陆30余公里,北至头门山9公里,南至大陈岛17公里。该岛分北江、南江两岛。北江岛东西长约1900米,南北宽约100至700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南江岛东西长约1010米,南北宽约300米,面积约0.7平方公里。南江、北江两岛相距约100至200米。北江岛的203、190高地和南江岛的180、160高地,均可鸟瞰控制全岛。岛的四周都陡壁岩礁,岩质坚硬,岩皮光滑。岸高10至40米不等,近岸水深7至8米,多旋涡和岩头浪。岛上驻有国民党军一江山地区司令部、突击第四大队四中队和炮兵第一中队近1100人。守军在美国“西方公司”的协助下,长期设防,构筑永久性、半永久性碉堡154个,堑壕2道,配置4层火力网,并设置了铁丝网、地雷和绊网等副防御设施,声称该岛为“生物通不过的钢铁堡垒”。<br></div> <h5>指挥作战:一江山岛战役中珍贵历史图片(紫秋从战史研究室采集)</h5><div><br></div><div>为确保战役的胜利,华东军区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于1954年8月27日成立了以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为司令员,浙江军区代司令员林维先、华东军区空军副司令员聂凤智、华东军区海军副司令员彭德清、华东军区海军参谋长马冠三为副司令,华东军区副参谋长王德为参谋长的浙东前线指挥部,并确定步兵20军60师178团3个营,180团1个营,高射炮兵1个团,火箭炮兵2个营及喷火兵、工兵各1部;海军航空兵7个大队、海军第六舰队、鱼雷艇、登陆运输船艇各1部和部分海岸炮兵;空军航空兵15个大队又一个中队为参战部队。<br></div> 一江山岛战役中珍贵历史图片(紫秋从战史研究室采集)<div><br></div><div>经过4个多月的周密筹划、充分准备、反复演练,我军于1955年1月18日,在温、黄和宁波地区及所属市、县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下,以绝对优势与国民党军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杀,一举攻占了一江山岛。<br></div> <h5>一江山岛战役中珍贵历史图片(紫秋从战史研究室采集)</h5><div><br></div><div>1955年1月18日上午8时,我空军首先拉开了战幕,4个轰炸机大队和3个强击机大队共188架战机,分别从6个机场飞向一江山岛和大陈岛,实施了第一次航空火力准备,将120多吨炸弹投到一江山岛和大陈岛,顿时两岛火光四起、烈焰腾空、炸弹雷鸣,令守敌鬼哭狼嚎、魂飞胆丧。彻底炸毁了敌军的通讯系统,切断了两岛守敌与台湾的通讯联络。9时整,我海岸炮兵群287门火炮和火箭炮实施了第一次炮火准备,经过7次间隙射击和5次急袭射击,12000多发炮弹落在一江山岛,炸得一江山岛山崩地裂。<br></div> <h5>解放一江山岛战役中用木帆船打击敌:一江山岛战役中珍贵历史图片(紫秋从战史研究室采集)</h5><div><br></div><div>12时15分,我海上登陆部队3700名官兵乘138艘登陆艇,成波浪形编队,分3个方向,在海军30多艘护卫舰艇、空军51架战机的掩护下,劈波斩浪、浩浩荡荡,以排山倒海之势,向一江山岛进发。13时30分,我轰炸机和强击机各3个大队对一江山守敌实施第二次航空火力准备。<br></div> <h5>我登陆艇向一江山岛冲击:一江山岛战役中珍贵历史图片(紫秋从战史研究室采集)</h5><div><br></div><div>与此同时,我海军舰艇在距敌堡3500米处,以猛烈的火力对敌射击。经我海、空军和炮兵火力打击后,敌前沿突出工事大部分被摧毁,有生力量被我压制,通信联络中断,指挥瘫痪,为我登岛部队的顺利突破创造了条件。<br></div> <h5>我军战船直扑长山列岛:一江山岛战役中珍贵历史图片(紫秋从战史研究室采集)</h5><div><br></div><div>14时29分,我步兵178团2营率先在乐清礁、北山湾一带抢滩登陆成功,随后攻击前进,直插顶峰203高地。14时37分,步兵180团2营在南江胜利村西侧登陆成功,随后,各后续部队也相继登陆,并迅速支援抢滩部队,向敌纵深发展进攻。<br></div> <h5>一江山岛战役中珍贵历史图片(紫秋从战史研究室采集)</h5><div><br></div><div>15时零5分,178团2营5连通信员陈寿南将鲜艳的红旗插上了一江山岛顶峰203高地。经过2个多小时的激战,我军攻占全岛4个制高点。至19日凌晨2时,解放军攻克全岛,共击毙国民党一江山岛地区司令部司令王生明以下519人,俘敌突击四大队王辅弼以下567人。<br></div> <h5>解放一江山岛的先头部队抢占岛岸:一江山岛战役中珍贵历史图片(紫秋从战史研究室采集)</h5><div><br></div><div>张爱萍将军为此豪情奔涌、诗性迸发,吟成一首荡气回肠的《沁园春》词:东海风光,廖廓蓝天,滔滔碧浪。看骑鲸蹈海,风驰虎跃,雄鹰猎猎,雷击龙翔。雄师易统,戎机难觅,陆海空直捣金汤,锐难当。望大陈列岛,火海汪洋。料得帅骇军慌,凭一纸空文岂能防。忆昔诺曼底,西西里岛,冲绳大战,何须鼓簧。陡崖峭壁,钢铁堡垒,首战奏凯震八荒。英雄赞,似西湖竞渡,初试锋芒。<br></div> <h5>一江山岛战役中珍贵历史图片(紫秋从战史研究室采集)</h5><div><br></div><div>一江山岛战役是永载史册的,这次战役的胜利不仅显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允许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的坚强决心和意志,奠定了台海形势的基本走向和军事格局,而且为我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我军进行现代化建设和现代化战争揭开了新的一页。一江山岛战役犹如一座丰碑,将永远高耸在人们的心中。<br></div> <h5>一江山岛战役中珍贵历史图片(紫秋从战史研究室采集)</h5> <h5>一江山岛战役中珍贵历史图片(紫秋从战史研究室采集)</h5> <h5>解放军登陆大陈岛:一江山岛战役中珍贵历史图片(紫秋从战史研究室采集)</h5> <h5>我军缴获的部分战斗武器(紫秋从战史研究室采集)</h5> <h5>一江山岛战役中珍贵的历史图片(紫秋从战史研究室采集)</h5> <h5>一江山岛战役中珍贵的历史图片(紫秋从战史研究室采集)</h5> <h5>一江山岛战役中珍贵的历史图片(紫秋从战史研究室采集)</h5> 一江山岛战役纪念园 <h5>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烈士陵园供图)</h5><div><br></div>为纪念在一江山岛战役中英勇牺牲的454名烈士,1956年浙江省人民委员会修建了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1959年、1974年、1998年分别进行过整修、扩建。特别在纪念一江山岛战役胜利50周年来临之际,台州市委、市政府和椒江区委、区政府决定重新规划设计,投资1亿多元,改扩建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2005年1月18日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扩建工程完工并重新对外开放。陵园内现有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烈士纪念馆、纪念碑、纪念塔、烈士桥、烈士墓群、纪念牌坊、“众志成城”“光照千秋”“三军丰碑”“和平昌盛”群雕、52名将军题词碑廊等主要建筑物;有原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解放一江山岛战斗前线总指挥张爱萍将军,原国防部长迟浩田、张震将军,原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将军,原20军军长廖正国将军,原浙江省委书记谭启龙、省长周建人,原民政部长崔乃夫以及中国书法协会主席舒同、副主席沙孟海的亲笔题词等。 <h5>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烈士陵园供图)</h5><div><br></div><div>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位于椒江区青年路518号。2025年1月18日重新开馆。焕新升级后的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总建筑面积4288平方米,馆内设主展厅、临时展厅、登陆战体验室、多功能报告厅、宣教活动室、档案室等,兼具叙事、展示、体验、缅怀纪念、畅想奋斗等多元功能。展陈面积3983平方米,主展览名为“初露锋芒——三军联合解放一江山岛”,总展陈以“三部分、三专题”的形式,采用图片、藏品、模型、艺术品、数字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完整再现了1955年前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首次联合渡海登陆作战,攻占一江山岛的场景。<br></div> <h5>烈士纪念馆(烈士陵园供图)</h5><div><br></div><div>烈士纪念馆坐落在枫山北麓上,1960年破土开工,1962年完工,建筑面积553平方米。有原浙江省省长周建人题写的对联:悼英雄壮烈精神万古长青,继承遗志一定解放金马台澎,横批为:烈士纪念馆。纪念馆内分两层展区,详实地陈列了一江山岛登陆战的珍贵史料,包括烈士英名录、烈士遗物等。馆内有4幅浮雕,再现了战役的背景、筹划、经过和胜利的辉煌情景。</div> <h5>祭奠广场(截图/紫秋)</h5><div><br></div>祭奠广场由“光照千秋”“三军丰碑”等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雕塑组成。(截图/紫秋)<div><br></div><div>“光照千秋”由3根高大的圆柱托起直径为5米的金色球体,光彩夺目、光芒万丈,寓意三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安宁。<br><br>“三军丰碑”由三组高3.2米的花岗岩浮雕墙组成,中间浮雕组长9米,正面为欢庆战役胜利场景;旁边两组浮雕墙弧长均为15米,正面为解放一江山岛的登陆及战斗情景。浮雕背面为献身于解放伟业的英烈头像,以闪烁群星为背景,烘托我军战士恰似星光灿烂夺目,风采永驻。<br></div> <h5>解放一江山战斗纪念塔(烈士陵园供图)</h5><div><br></div>解放一江山战斗纪念塔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纪念建筑物。塔是纪念解放一江山岛的隆重表现,纪念塔建在45.5米高的山顶。于1955年10月25日开始施工,1956年4月完成。塔高18米,塔座为正六角形,面积为187.71平方米。塔座分3级,石阶高度分别为1.2米和2.55米。塔座西南侧开设一小门,由此可进入塔内。塔身有陆海空三军英雄铜像。塑像高分别为3米和2.75米。塔的正面有原浙江省省长沙文汉的题词——“解放一江山战斗纪念塔”,两侧分别有林维先司令员的题词“人民烈士永垂不朽”和廖正国军长的题词“继承烈士遗志一定要解放台湾。” <h5>烈士墓区(烈士陵园供图)</h5><div><br></div><div>青山有幸埋忠骨。这里长眠着578位英烈,其中407位是为解放一江山岛而光荣牺牲的烈士,171位是其他时期因战因公牺牲的烈士。<br>墓区始建于1956年1月,2003年改建,2004年12月完工。现墓区布局依山就势,全部由汉白玉筑就,环境幽静,自成一景。每年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前来瞻仰凭吊,寄托对烈士的无限景仰和哀思之情。枫山上的红叶,在烈士光辉照耀下愈显鲜红夺目。</div> <h5>烈士桥(烈士陵园供图)</h5><div><br></div><div>烈士桥始建于1956年,于2004年重新修建,桥长25米,宽5米,高6.5米,拱形三孔,中间设车行道,两侧设人行道,石砌栏杆。烈士桥沟通南北两山为一体,增添了纪念馆主轴线的景观。</div> <h5>烈士墓道(烈士陵园供图)</h5><div><br></div><div>牌坊建于1955年10月,竣工于1956年1月,占地面积28.75平方米。以4根立柱为基础,各柱顶端装有青石狮子一座,横梁前后有华东公安部司令员郭化若题词——解放一江山战斗烈士墓道。<br><br>进入牌坊会看到一座名为“祖国、和平、昌盛”的汉白玉浮雕。浮雕竣工于2003年,刻有国旗、橄榄枝、花圈,在汉白玉基石上装饰浪花、云朵、鲜花和树叶。在入口两侧有8根名为“浩气长存”的花岗石浮雕,上刻三军烈士英勇战姿及飞机、战船等。墓道两侧设有6尊三军将士与2尊民兵铜铸像,名为“军民同心”,铸像高2.6米左右,威武高大、各具神态。</div> <h5>将军碑林(截图/紫秋)</h5><div><br></div><div>陵园自开放以来,陆续接待了来自祖国各地的知名人士。他们曾在这里泼墨挥毫,共留下了52幅亲笔题词,有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原军委副主席张震,原国防大学校长朱敦法等将军,为陵园增添无限春色。</div> <h5>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师参加解放一江山岛48周年纪念:一江山岛战役中珍贵历史图片(紫秋从战史研究室采集)</h5> <h5>1955年1月18日,一江山岛战役要图。 <a href="https://www.so.com/s?ie=utf-8&shb=1&hsid=17aff5eee2c28ee6&src=dlm_b_per&ls=n60959dfe9e&eci=&nlpv=&ssid=&cp=12400000f0&q=%E6%B5%99%E6%B1%9F%E4%B8%80%E6%B1%9F%E5%B1%B1%E5%B2%9B%E6%88%98%E5%BD%B9"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一江山岛战役</a></h5> 历史影响<div><br>一江山岛战役,是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首次联合登陆作战。解放一江山岛,改变了台湾海峡的斗争形势,初步取得了联台兵种协同作战的经验。从一江山岛战役起,解放军开始击破国府残部在浙东沿海岛屿的防御体系,是中共第一次成功实施海陆空三军协同作战,意义深远。<br><br>解放一江山岛,有力打击了美蒋签订的共同“协防”条约,迫使2万多国民党军自动从浙江沿海岛屿撤离,使蒋介石失去一个赖以进行海盗活动和部署进攻大陆的跳板,改变了台湾海峡的斗争形势。</div> 文化公益主编 中国红色文化传播大使紫秋老师简介。<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