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摄影:陈亚雷</p> <p class="ql-block"> 骑楼是近代商住建筑,建筑物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建筑物。骑楼普遍存在于南亚、东南亚各国,以及中国的海南省、福建省、台湾、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沿海侨乡地区。</p><p class="ql-block"> 现代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是英国人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p> <p class="ql-block"> 十九世纪未二十世纪初,华侨们通过民间渠道将南洋的“五脚基”传回闽南故乡,并深度融入闽南侨乡社会的建筑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传入中国华南地区后开始称为“骑楼”。1849年,海口市的四牌楼街建起了第一座骑楼,由从东南亚返乡的琼籍商人所建,海口骑楼老街是中国现今保留规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的骑楼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海口骑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鸦片战争后,海口被辟为通商口岸,大量南洋华侨回乡投资建设,将南洋的建筑风格与本土的琼北民居特色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骑楼建筑风格。19世纪二十年代至19世纪四十年代是海口骑楼建筑初步成型和最为繁荣的时期。</p> <p class="ql-block"> 海口骑楼老街不仅是建筑的集合,更是一部生动的史书。这些建筑见证了海口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骑楼建筑兼具浓厚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特色与西方建筑的元素,并受到南洋文化的影响,展现了独特的魅力。骑楼的形成与海南华侨的归来密切相关,他们不仅带来了金融资本,还引入了西方先进的建筑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