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

感悟人生

<p class="ql-block">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是祭祀、祭祖和扫墓的节日。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p> <p class="ql-block">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清明节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宋元时,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明清时期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然盛行,民国时期,清明节曾在1915年被规定为植树节,到1928年清明节作为植树节的历史就此终止受汉族文化影响,中国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主题,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p> <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2008年,清明节被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并放假一天,加上周末调休,则放3天假。</p> <p class="ql-block">清明节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插柳和吃鸡蛋,涵盖祭祀、娱乐和饮食等方面,体现对祖先的缅怀和对生命的热爱。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丰富的习俗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清明节习俗。</p> <p class="ql-block">扫墓祭祖‌ 清明节的核心习俗之一是扫墓祭祖,又称上坟。人们通常会携带酒食果品、香烛冥币等祭品,前往先人墓地,清理杂草、修缮墓碑,摆放供品,点燃香烛,焚烧纸钱,有的地方还举行献花、植树等仪式。‌</p> <p class="ql-block">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XXX15°时即为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p> <p class="ql-block">清明节成为国家的法定假日,既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完善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我们应该珍视这个传统节日,传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文化元素,让清明节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和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可以和家人一起祭扫祖先的坟墓,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我们也可以前往烈士陵园等地祭扫先烈墓,缅怀那些为国家和人民英勇牺牲的先烈们;我们还可以走进大自然,感受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祭祀的节日,更是一个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时刻。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我们的民族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