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八里罕特色小镇的文化底蕴

雨后彩虹

<p class="ql-block">昵称:雨后彩虹</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110282</p> <p class="ql-block">  八里罕特色小镇,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地方,这里的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漫步其中,深刻感受到了历史与文化的交融。小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曾是重要的商贸枢纽。如今,它依然保留着那份纯真与质朴,成为人们探寻历史文化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八里罕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境内,是辽代(907年—1125年)重要的城市遗址,与辽代“五京”之一的‌中京大定府‌密切相关。八里罕在辽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作为中京的组成部分或周边重要据点,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  辽代实行“五京制”,中京大定府(今宁城县大明镇)是辽圣宗时期(983—1031年)建立的都城之一,作为辽中后期的政治、经济中心。八里罕距离中京遗址较近,<span style="font-size:18px;">辽代中京是控扼松漠草原与中原的枢纽,八里罕作为军事据点,防御北方游牧部族或管理边境事务。连接上京临潢府(今赤峰巴林左旗)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是商贸和使节往来的必经之地。辽代推行“因俗而治”,中京地区兼有农耕与游牧经济,八里罕为农产品集散地。</span></p> <p class="ql-block">  八里罕镇到清乾隆年间就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市镇。内蒙古图书馆保存着一本伪满洲国时期出版的《热河宁城县志》,上面描绘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八里罕镇的状况:“查该镇居第一区之南部,距县城九十里,为本县西南之门户。在事变以前各项营业颇称繁盛。街市整齐,尤为宁城商埠之冠。</p> <p class="ql-block">  八里罕之所以成为“宁城商埠之冠”与它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自古就是从中原进入塞外的一条重要通道。宋代许多出使大辽的使臣都在见闻中描绘了经过黑城(宁城县甸子镇)、八里罕、恩州(喀喇沁旗西桥镇)等地前往契丹王廷的经历。在这条北上草原的路线中,如今的八里罕地区是必经之地。</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从华北进入蒙古地区主要经过喜峰口、古北口、张家口、独石口、杀虎口等“五口”,出喜峰口经过八里罕地区北行就是这几条商路上的重要一环。近代,连接关里关外的赤峰至喜峰口的公路从八里罕穿过,交通位置更为重要。1948年,宁城县人民政府就设在八里罕镇直到1954年4月,迁往天义镇。</p> <p class="ql-block">  八里罕成为繁华的商埠也带来了酿酒业的发展兴盛。隆盛泉、景泰泉、天巨泉成为宁城县著名的烧锅,1958年,在“全党全民大办工业”的形势下,宁城县政府决定以隆盛泉酒作坊为基础,成立地方国营八里罕糖酒厂,1964年更名为八里罕酒厂,专产白酒。八里罕酒厂所产之酒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采用传统工艺酿造,古法窖藏,精心调制,其代表产品是由传统窖泥生产,风格别致,又因八里罕隶属宁城县,老窖发酵而美酒飘香,所以取名“宁城老窖”。</p> <p class="ql-block">  1979年宁城老窖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产品评比第一名后,在以后的二十几年中,先后荣获国家轻工业部全国酒类大赛金杯奖、亚太地区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上被评为国家优质酒、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第四届日本东京国际酒类饮料博览会金奖等几十项荣誉。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在喝了宁城老窖后欣然题词:塞外茅台。</p> <p class="ql-block">  我特意探访了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酿酒技艺。这种技艺代代相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酿酒师傅们用最原始的方法,将当地的优质粮食与清冽的泉水完美结合,酿造出口感醇厚、香气浓郁的美酒。品尝一口,那甘甜的味道瞬间弥漫整个口腔,令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闻名遐迩的八里罕中学建于1954年,原名为“热河省宁城初级中学”,当时属省立中学,后改为八里罕初级中学,如今为八里罕中学。于2012年迁入宁城县天义镇,曾是三级重点校(赤峰市划归辽宁省期间),也是当时内蒙古唯一一所建在农村的完全中学,有“山中学府”之称。建校68年来,经过几代罕中人的不懈努力,培养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被誉为“大学生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  八里罕温泉地处燕山余脉、新华夏系八里罕断裂带,形成于公元1290年的一次大地震,分布面积约0.5平方公里,温泉中心孔水温高达96℃,是全国水温最高的温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八里罕温泉水清澈透明,无色无味,含有丰富的钾钠钙镁等多种微量元素,吸引着远道而来的游人在此疗养度假、娱乐休闲。</p> <p class="ql-block">  八里罕温泉开发利用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早在辽代,就有萧太后到温泉沐浴的记载。元代鲁王册封热水塘温泉为“神泉”、“圣水”。清康熙皇帝玄烨巡视塞外时也曾在此沐浴,陪同玄烨北巡的大学士高士奇留下“忽看碧草际,一水流溅溅,深涧转澄澈,暖气如沸煎,小坐濯尘缨,云是古汤泉。”的优美诗句。至今留有康熙沐井遗址,现已在遗址上建起了“圣泉亭”。</p> <p class="ql-block">  八里罕温泉康养胜地不仅提供了优美的自然环境,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探访。在这里,我感受到了身心的彻底放松,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这温润的泉水冲刷殆尽。无论是漫步于林间小道,还是徜徉于泳池之中,都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  八里罕温泉2024年入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地热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其创造的"自然疗法+数据追踪+文化沉浸"新范式,正在重塑中国康养旅游的价值评估体系,带动周边县域旅游收入,未来将通过地热发电余热利用、疗愈机器人等技术创新,向零碳康养目的地进阶。</p> <p class="ql-block">  八里罕南场子丹凤岭地貌是一片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奇观,这里山峦叠翠、岩石嶙峋,每一处风景都仿佛在诉说着大地的故事。漫步其间,我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宁静之美交织成一幅绝美的画卷。这片区域以独特的地质构造闻名,远眺群山连绵起伏,近看巨石错落有致,植被繁茂葱郁,让人不禁驻足凝视。阳光洒落在绿色覆盖的山脉上,映衬出生命的蓬勃气息,而蓝天白云则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份悠然自得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从高处俯瞰,两座山坡上的植被层次分明,岩石裸露形成独特的纹理,展现出岁月雕刻的魅力。这些岩石不仅记录了时间的流逝,也反映了此地丰富的生态多样性。站在这样的景致中,人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这份来自自然的馈赠。</p> <p class="ql-block">  继续深入探索,我发现了一组巨大的岩石群,它们形态各异却又浑然天成。最左侧的一块圆形巨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中间由两块扁平状岩石组成的通道仿佛通往另一个世界,而右侧那块拱门形状的花岗岩更是引人注目,其顶部布满青苔,周围环绕着苍翠的树木,既有古老的气息,又充满生机。背景中的云雾缭绕更让这一切显得如梦似幻。</p> <p class="ql-block">  此外,还有一处特别吸引我的地方——一块巨大的灰褐色岩石结构。它由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石头堆叠而成,呈现出完美的对称平衡美感。这块岩石在绿植与蓝天的映衬下格外醒目,宛如一件天然的艺术品,静静伫立在这片土地上,等待人们去发现它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  丹凤岭不仅拥有迷人的外表,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据传,此地因形状酷似凤凰展翅而得名“丹凤”,自古以来就是一处重要的地理节点,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吟诗作赋。如今,它依然是人们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理想之地。</p> <p class="ql-block">  八里罕北场子冰石河,这片隐藏于天地间的奇景,是一次让我深刻感受到自然伟力的旅程。这里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只有粗犷而原始的魅力。漫步其中,仿佛穿越回了远古时代,每一步都充满了对自然敬畏之心。它将荒凉与生机、宁静与力量完美融合。这里不仅有地质遗迹的独特魅力,还有大自然赋予的和谐之美。</p> <p class="ql-block">  这片土地上布满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岩石,它们以不同的姿态静静躺在那里,诉说着千百年的故事。这些石头或灰褐,或粉红,色彩斑斓,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一条由巨石铺就的小径蜿蜒向前,消失在繁茂的植被中,让人忍不住追随它的脚步,探索未知的远方。而远处高耸入云的树木,则为这片略显荒芜的大地增添了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  据当地传说,冰石河的形成源于远古时期的冰川运动。那时,巨大的冰块携带大量岩石从高山滑落,最终停留在如今的位置,形成了这一壮观景象。那些巨大的岩石正是冰川搬运至此的“历史见证者”。站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能深切体会到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尽管四周看似荒凉,但空气中却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感,让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沿途走来,我注意到地面上覆盖了一层薄土或是苔藓,这使得原本坚硬的岩石多了一份柔和的质感。天空朦胧而柔和,云雾缭绕间更添几分神秘气息。在这里,每一步都像是走进一幅画卷,每一次呼吸都能感受到自然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八里罕龙潭大峡谷,这片充满生机与静谧的土地,让我深深陶醉其中。这里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背景,仿佛一幅展开的画卷,等待着每一个热爱自然的人去探索。</p> <p class="ql-block">  走进峡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道从悬崖上倾泻而下的瀑布。水流如银练般飞驰而下,注入下方的小水池中,溅起层层水花。周围的绿色植物茂密生长,将这片区域点缀得生机勃勃。左侧大片青翠欲滴的树木与右侧小片簇拥的林木相映成趣,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裸露的岩石呈现出棕色和米色相间的条纹状纹理,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八里罕龙潭大峡谷的瀑布是其核心景观之一,据地质学家研究,它是由长期的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这一过程塑造了峡谷独特的地貌特征,也赋予了瀑布非凡的魅力。站在瀑布前,闭上眼睛,只听见水流冲击岩石的声音,内心顿时归于平静,所有的烦恼似乎都被这清澈的水流带走。</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来到峡谷深处,一座巨大的红色岩壁直插云霄,顶部覆盖着皑皑白雪,与周围的绿树相映成趣。一旁的湖泊宛如一面镜子,将这一切尽收其中。尽情享受这难得的美景,手中的相机不断记录下每一个瞬间。</p> <p class="ql-block">  八里罕龙潭大峡谷不仅风景优美,还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据说这里曾是古代游牧民族的重要活动区域,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如今,我们依然可以从那些古老的遗迹中窥见一二。沿着峡谷一路前行,可以看到一些保存较为完好的石刻,上面记录着先人们的生活场景和信仰追求。抚摸着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石刻,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那份厚重与沧桑。</p> <p class="ql-block">  八里罕76洞完整的保留了上个世纪建成时的初始模样,是观光旅游、感受红色文化的绝佳胜地。历史背景源于“七六工程”,全称“七六战备库”,位于八里罕镇平房村皮子沟,又称“后库”。这是一项凝聚了宁城几代人记忆的战备工程。</p> <p class="ql-block">  1976年10月6日,按照毛泽东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伟大战略思想,原昭乌达盟委决定建设集战备指挥、通讯指挥、战备物资储备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机构。工程于一九七七年三月一日开工,于一九七九年十二月竣工。总施工面积200亩,开挖运土石方1万余立方米,建成洞库270延长米,面积1500多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现在76洞的战备意义虽然已经消散,但是昔日的备战备荒工程经过修缮改造后,又履行起了它新时期为经济改革发展服务的时代职责, 在八里罕镇政府的帮助下,隆泉酒业发展了“旅游”产业,以洞藏老酒和红色旅游观光的模式重新演绎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p> <p class="ql-block">  此次探寻八里罕特色小镇的发展史,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里,每一处景致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每一种习俗都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