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人读书是学习,一群人读书是创造。本书借助典型案例举一反三,帮助小学数学教师和教研人员理解新课标、落实新课标提出的理念与目标。以案例为引导创造性地用于教学实践,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分享教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哲,女,中共党员,中小学高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李定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深耕小学数学教育,数学优质课获省市区级奖励,主持参与的数学课题荣获省市级奖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是一段温暖人心的修行。未来,我将持续探索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学边界,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不断培育更多具有创新思维与卓越素养的学生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内容简介</p> <p class="ql-block">第二章:图形与几何图形的位置与运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感受图形的运动变换:平移与旋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感受数与形的结合:用数对确定位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感受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轴对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精彩片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片段1:数图形平移的格数,理解平移运动的基本要素案例中:通过孩子们观察、操作、引导孩子们思考:平移之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孩子们总结出:平移之后图形的位置变了,但是大小、形状和朝上的方向是没变的,这样的运动叫作平移。面对一个现实问题,学生内心是有感知的,但是描述上水平差异比较明显,有的学生描述比较笼统,有的学生能利用方向和距离二要素精准地描述,并有理有据地说出判断距离的方法。学生通过移、想、说明确平移要注意的问题,理解什么叫对应点、对应边,以及对应点、对应边移动的距离与图形移动距离的联系。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悟平移现象、理解平移。这些经验的积累,有助于后续学习旋转内容时的正确描述和变化特征的概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片段2:层层递进的素材,深刻理解旋转变换特征,初步感知旋转三要素案例中出示钟表,引导孩子们观察,并说一说,指针是怎么旋转的。孩子们讨论:表达旋转时需要有哪些关键词?旋转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案例中通过“说一说”,学生了解了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度、旋转方向;通过“议一议”,学生明白了中心点在旋转变换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最后对平移和旋转两种图形运动变换进行总结性的梳理,使孩子们能在方格纸上进行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形成空间观念;能辨别和想象简单图形平移、旋转后的图形;能借助方格纸,了解图形平移、旋转的变化特征。使学生学会总结提升,这也是学习方法的一种渗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片段3:创设生活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经验《新课标》提出:尽量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熟悉的现象为素材,帮助学生理解对称现象。引导孩子们感受一半和另一半完全相同的现象,感知对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轴对称”包括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图形的轴对称变化。从轴对称现象到轴对称图形是一个抽象的过程,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对称轴一侧所有的点都可以在另一侧找到与之对应的点,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直观的表示就是把一个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对折后,可以完全重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片段4:经历活动的过程,多角度感知图形的对称变换《新课标》指出空间观念主要指对图形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的感悟,感知并描述图形运动和变化的规律。案例通过现象感知、活动经历、思维拓展三个环节,引导学生补全轴对称图形,感受图形变化的特征,动手操作,动脑想象,引导学生会从轴对称的角度欣赏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美。通过剪纸、折纸等活动了解图案中的基本图形及其变化规律,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空间观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片段5:思维提升与拓展,感受轴对称的结构美《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数学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结论性的知识而应努力让他们在思维上有所提升与拓展,帮孩子们开启疑问、思维之门。案例中将平面图形放置在方格图中进行研究,便于学生通过找翻转后重合的点、线、面,直观感知运动前后图形的变与不变,把“静态”呈现的知识变为“动态”可操作和可想象的学习素材。此外,课尾还设计了“补全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活动,把“感受图形的位置与运动’融入到具体的活动中来,让特征外化于形,这样的学习和探究是开放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便于学生触类旁通。在学生课后的设计创作活动,学生对折后采用绘、剪、撕等方法能创作出对称图案,此外,剪纸类等实践性作业能让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对称的结构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片段6: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课标》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形成'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核心素养”。案例中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一方面,巩固所学的新知,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感受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另一方面,拓展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对科学的热爱,培育科学精神。“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通过学生熟悉的教室座位情境引人,经历从具体情境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从数与形结合的视角,利用数对的变化刻画点的位置变化,让学生体会形的位置与数对中数的一一对应关系,积极探究图形平移中的数对变化规律,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本案例不仅实现了《课标》分学段目标“能在方格纸上用有序数对(限于自然数)确定点的位置,理解有序数对与对应点的关系”,也形成了“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核心素养,而且关注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探索真实情境与数学问题中蕴藏的数学规律,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培养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书感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阅读马云鹏、吴正宪等编著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案例式解读》这本书,本书借助一个又一个的具体案例,众多鲜活具体的案例解读新课标,解读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包括案例导读、案例解读、课标解读、案例小结等,一一对应,解读到位。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研读新课标 领悟新理念新课标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把学生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新课标”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比如在设计《平移与旋转》这一课时内容时,其实《新课标》中已明确提出: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吴老师、马云鹏《案例式解读小学数学》让我再次深刻感受到:看似离教师们很远的“新课标”就藏在每一个例题、每一个练习的背后,具有深远的指导,只有深入学习,才能及时把握教学的方向和目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读完吴老师、马云鹏《案例式解读小学数学》一书后,使我更加意识到应该多从教学情境的创设,突破重难点的提问,小组活动的设计等方面入手,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解答的欲望。以核心素养为主线安排教学路线,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我们要多去思考和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跟着动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关注思维发展 感受数学趣味教师要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之中,在平移与旋转教学时,在方格纸上数一数、移一移,数一数、议一议等环节,环环相扣,尽最大限度调到孩子们学习新知的欲望,使所有孩子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来。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学会新知识,巩固新知识,思维得到更大拓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重视学情差异 健全评价机制《新课标》指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面对共同的教师进行学习时,其思维方式,接受能力都会有所偏差。我们要了解差异、呈现差异、利用差异和评价差异。吴老师、马云鹏《案例式解读小学数学》通过设计合适的问题情境,使快的学生有事干慢的学生能干事,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将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最大限度地将个体差异外显化。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孩子们知识的学习,更应关注能力的培养,要将评价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交互化,继续坚持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读了吴老师、马云鹏《案例式解读小学数学》这本书使我回味悠长:课堂教学是科学的严谨性与艺术蕴藏性的完美结合,一个个具体案例为我今后课堂教学设计指明了方向:让孩子们在思考、交流、倾听、争论中发现新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力求做到教会知识、培养技能,教出品位、教出境界,争取每名孩子都能爱上数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