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狮子林骑车前往柴园,路过苏州公园,看介绍,系春秋吴国子城遗址,汉为太守署,元末为张士诚王府,后遭火焚,遂沦为荒地,称皇废基。1920年筹建皇废基公园,1927年落成开放,为法式花园与中国自然山水交融的布局风格。后陆续修缮增建,曾改名为吴县中山公园,建国后定名为苏州公园。 园北有土山,顶上建有民德亭。 园中是一大片荷花池 荷花池 池上有和平桥 园南为芙蓉广场和模纹花坛 柴园,初为清道光年间潘曾琦宅园,名为“絸园”。光绪年间由浙江上虞柴安圃购得,重修扩建后,遂名“柴园”。抗日战争爆发后,园渐散为民居。解放后,南区人民政府曾驻此办公。1957年后为聋哑学校使用。1985年起进行修缮。2013年始,在此筹建苏州教育博物馆,有10个展馆,被称为“园林里有博物馆”。 进园,穿过门厅,拜过仁至堂内的孔老夫子像,看过柴园的介绍,走进园中。 仁至堂 仁至堂内的孔子像 东走廊内有柴园的介绍 见到曲园老人俞樾的拜帖 园中有杏花树一株,满树花朵,让人想起孔庙的“杏坛”。 画舫 小桥流水、湖石假山、船厅水榭 步入教育博物馆逐一参观 馆内介绍了明清时期的苏州书院历史,甚至布置重现了当年的教育场景。 展厅 展厅 展厅 展厅 三畏书屋 三畏书屋 庭院中的铁杆海棠 庭院中的铁杆海棠 展厅中资料丰富,图文并茂,还见到了许多课本,不仅有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还第一次见到了一本《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既是一部小学生字典,又是一部小型百科全书,竺可桢、胡适、矛盾等均以此书作为童年的启蒙教材。 千字文 千字文简介 三字经 三字经简介 百家姓 百家姓简介 千家诗 千家诗简介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简介 可园,与沧浪亭隔水相望,是苏州唯一的书院园林。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北宋时系沧浪亭的一部分,南宋时为“韩园”宅邸。元、明时其地入大云庵。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在此筑园,名近山林,再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意,又名“乐园”,后易名“可园”。道光七年(1827年),江苏巡抚重加修葺,划归正谊书院。光绪十四年(1888年),江苏布政使重修,成立“学古堂”,建博约楼,藏书八万卷。1914年,设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初名第二图书馆)于此。 入园,眼前就是一泓清澈的湖水,绕湖一圈,湖畔杨柳依依,满目青翠。 湖畔长廊 挹清堂 挹清堂前观景 挹清堂前观景 看过挹清堂,可以登上堂后土坡。 俯瞰全园 湖西有博约楼,楼前有一株高大的紫玉兰,满树花朵。 紫玉兰 紫玉兰 紫玉兰 紫玉兰 紫玉兰 紫玉兰 紫玉兰 湖景 湖景 往南,有学古堂,办学时为学术交流的场所。 学古堂 学古堂内的兰花 园景 往西,为正谊书院,供奉着郑玄和朱熹两位大儒。 沧浪亭,是一处始建于北宋的中国汉族古典园林建筑,是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古代园林。北宋庆历四年(1045年)集贤院校理苏舜钦流寓吴中,在北碕筑亭,命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作《沧浪亭记》。与欧阳修、梅圣俞等作诗唱酬往还,从此沧浪之名传开。后沧浪亭几经兴废,总算保留至今。 桥上东望 沧浪亭 过桥,进园,眼前就是一座小山。这是小山上的假山石,形如马头。 下山,往东,有面水轩,可观河景。 小山上东望沧浪亭 轩左有复廊,蜿蜒而东,两面可行,内外借景。复廊右侧是沧浪亭。 相传,临河一带旧有湖石玲珑,形有五百罗汉像之说。 隔水眺望可园 园内的黄秆乌哺鸡竹 小山南有小溪,曲廊上嵌有各式漏窗,共有108种式样。 西面有看山楼,可登楼俯瞰园景。 俯瞰 俯瞰 园内有春兰展,吸引了众多游客。1964年,朱德委员长视察苏州时所赠10盆川兰及《兰花谱》置于园内兰圃。一路观赏春兰,花朵小巧玲珑,超凡脱俗,翠玲珑内的品种尤妙。 春兰 春兰 春兰 春兰 春兰 春兰 春兰 春兰 春兰 春兰 春兰 园西有几株山茶,盛开时节,花朵灿烂。 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