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洋过海的你(上)

宜昌石头

▲2016年推特上比较火的一棵造型很美的楝树,位于希腊的菲洛帕波斯半山坡<br> 本文为原创作品,非AI创作,请平台核实并积极推荐,谢谢。 ▲2024年,黄鹤楼前,一片粉晕浅紫爆火<br> 春夏之交,葱茏的绿叶中有一种淡雅的紫色就会无意撞入眼帘。<div> 苦楝在微风中繁密的花朵在暖风中轻轻摇曳像是淡紫的云烟晕染了天空,</div><div> 浮动的芳香似乎传达着属于夏日的气息,又像是春天留给我们最后的浪漫。</div> ▲想意画 温庭筠<br> 这就是楝树,中文名:楝;别名:紫花树,森树,苦楝;<div> 英文名:Chinaberry Tree;拉丁学名:Melia azedarach;我国特有物种。</div><div> 楝树最早见载于《尔雅》:“叶可练物,谓之楝。”</div><div> 唐朝花间派代表诗人温庭筠的“天香熏羽葆,宫紫晕流苏”将楝花的清新脱俗和馥郁香气刻画得入木三分。</div> ▲2023年高雄劳工公园楝树浪漫绽放<br> 楝树是落叶乔木里的“高个子”,能长到10-20米!<div> 树干笔直修长,暗褐色树皮上有着深浅不一的纵裂痕迹,特有岁月沧桑感。</div><div> 树冠向着天空舒展,宛如一把大伞。就叫人想起那首歌:</div><div> “头顶一个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你昂起头,冰雪压不服。好大一棵树,任你狂风呼,绿叶中留下多少故事”。</div> ▲2024年南京玄武区明故宫后宰门好看的楝花<br> 楝树是个“阳光少年”,特别喜欢光照,<div> 对土壤也不挑剔,酸性、中性、钙质土都能长,还特别耐旱耐瘠薄,适应多种自然环境,种到哪儿都能活。</div><div> 生命力杠杠的!在我国南方,几乎到处都能看到楝树向上的身影。</div> ▲上世纪二十年代宜昌车水,代昊提供<br> 楝木材质优良,纹理粗犷而富有光泽,是制作家具、建筑、农具等的上乘之选。<div> 在很多老照片中的传统水车的刮水木板就是楝木做的;</div><div> 据说,早期我国南方人家家中生女儿就会种下楝树,</div><div> 女儿出嫁时便砍树做成箱柜等妆奁,承载着父母对女儿的深深爱意和祝福。</div> ▲2024年楝花给扬州带来一波紫色浪漫<br> 楝叶两两对生,形状各异,特别精致。<div> 春天稚嫩的时候为浅绿,渐渐转为墨绿,等到秋天就变黄了,满树的金黄可以与枫叶媲美。</div><div> 古人还会佩戴楝叶用来避邪,道教弘景法师在《别录》记载:“俗人五月五日,取楝叶佩之,云祛恶也。”</div> ▲2023年成都沙河楝花与红车<br> 唐宋时期的文人墨客对楝花更是情有独钟,留下不少咏楝花的佳作。<div> 宋代张蕴《楝花》中写道:“密叶成帷荫紫苔,青幢缨络缀琼瑰。”</div><div> 将楝树的叶子比作帷幕,生动地展现出楝树生长的繁茂状态,</div><div> 把楝花比作缨络上点缀的美玉珍宝,形象地写出了楝花的美丽与精致。</div> ▲想意画 杨万里<br>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的“只怪南风吹紫雪,不知屋角楝花飞”,<div> 将吹落的楝花比喻成飞舞的“紫雪”,足以可见苦楝花繁茂的程度,隽妙无穷。</div><div> 生动地描绘出了楝花飘落时的轻盈姿态和纷纷扬扬的动态美感,给读者带来了一种视觉上的强烈冲击。</div> ▲2024年绍兴小窗花烂漫<br> 北宋诗人王安石的《钟山即事》称:“楝花开后始无春”。<div> 清朝的陈淏子在《花镜》中也说:“江南有二十四番花信风,梅花为首,楝花为终”。</div><div> 我国民间也有“桃花开、杏花败,楝树花开抽蒜薹”的说法。</div><div> 春天最早开放的要数梅花,而最晚的就是楝花。楝花成为春夏季节的分水岭。</div> ▲新开的花与去年的果在对话<br> 而到了秋季,楝树枝头挂满了金黄的果实,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微光,<div> 随着秋风的吹拂,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div><div> 这些场景,构成了几代人共同的童年记忆,承载着人们对故乡的深深眷恋。</div> ▲李明义老师在宜昌留光城市记忆馆的讲座<br> 偶尔读到漂洋过海的楝树相关报道,便向写过《影响世界的宜昌植物》一文的李明义老师求证,<div> 他的回复证明了笔者的猜测:百年之前那个“中国的威尔逊”在宜昌采集的植物标本和植物种籽中就有楝树。</div> ▲威尔逊<br> 1900年2月24日(己亥年正月廿五),<div> 英国植物学家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1876-1930)自香港经上海抵达湖北宜昌。</div><div> 那一年,他二十四岁,朝气蓬勃,意气风发。而晚清的中国正处在巨大变革的前夜。</div> ▲电视截屏 年少时的威尔逊(中)<br> 威尔逊与植物有缘,少年曾在私人苗圃公司当学徒,16岁进入伯明翰植物园,<div> 1897进入英国皇家邱园植物园工作,</div><div> 因表现优异,经推荐受聘于著名的维奇园艺公司赴中国寻找珙桐、绿绒蒿等珍贵植物,</div><div> 继而受到美国哈佛大学的重视和聘用。</div> ▲1907年12月23日威尔逊(前排中坐)在宜昌 代昊提供<br> 前后十余载,不辞艰险,深入我国西部采集、引种植物,取得巨大成功。<div> 用威尔逊自己的话说:</div><div> “在我旅居中国的11年之中,共采集约65000号植物标本,约含5000种植物,寄回超过1500份不同植物的种子。”</div><div> 加之著述甚丰,成为享誉全球的园艺学家和植物学家。</div> ▲1909年1月20日威尔逊与他的宜昌小哥们 吕航提供<br> 威尔逊自1900年第一次抵达“距长江入海口约1000英里,是考察鄂西地区的便利起点”的宜昌<div> 到1911年最后一次离开这座西陵峡口的城市,在为期11年共4次在华旅途中,</div><div> 都将当时“位置处于长江轮船航运的起点”的宜昌作为其立足点、转运港和大本营。</div> ▲1909年2月16日威尔逊拍摄的镇境山寺 李志伟提供<br> 被称为“打开中国西部花园的人”的威尔逊以宜昌为起点,<div> 行程路线涉及今天的云南、湖北、江西、重庆、四川,就有了许多惊人的发现,</div><div> 就会在《中国——园林之母》中发出这样的感慨:</div> ▲《中国 园林之母》(英)威尔逊著(初版)<br> “中国是园林的母亲,千真万确,<div> 在我们(即西方)的园林深受其惠的那些国家中,中国位居榜首。</div><div> 从早春的连翘和玉兰破蕾绽放,到夏季的牡丹和蔷薇,秋季的菊花,中国对世界园林的贡献有目共睹”。</div> ▲2022年5月1日在长阳乐园看鸽子花开<br> 在宜期间,威尔逊的足迹遍及宜昌城区、兴山、秭归、五峰、长阳,<div> 找到了被他称为“北温带植物中最有趣、最美丽的树种”的珙桐;</div> ▲宜昌豆梨<br> 发现了身材魁梧、果小如豆,在大洋彼岸大放异彩的豆梨; ▲雾渡河的“羊桃”漂洋过海成就了新西兰奇异果<br> 让雾渡河的“羊桃”(中华猕猴桃)从宜昌出发,变成新西兰的奇异果; ▲宜昌橙<br> 宜昌橙是全球已知最古老的柑橘物种之一,被冠以“宜昌”之名而永留青史; ▲背景是威尔逊翻过的万朝山<br> 还有那龙门河边的毛肋杜鹃、血皮槭和紫丁香…… ▲宜昌黄杨<br> 李明义老师在他的《洋人旧事》一书中列举了<div> 威尔逊采集并以宜昌命名的植物有宜昌黄杨、宜昌木姜子和宜昌润楠等。</div> ▲宜昌方言俗名及注音<br> 同时指出:1887年,韩尔礼(原宜昌海关医生,植物学家)<div> 通过皇家亚洲学会中国分会会刊发表一份宜昌的564种植物名录,这些植物都得到邱园拉丁文学名认定。</div><div> 韩尔礼给这些植物配上了宜昌方言俗名及注音。如杨桃、羊母奶子、洋芋等中文俗名一直沿用至今。</div> ▲威尔逊当年使用的植物采集箱<br> 因为威尔逊十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div> 这个漂洋过海而来的英国人在中国收集了数万种植物标本和数千种中国特有的植物漂洋过海移植到西方园林,</div><div> 让世界植物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div><div> 他将11年的探险经历写成《中国:世界园林之母》,也因此被后人称作“中国威尔逊”。</div> ▲《洋人旧事》封面<br> 和李明义老师在《洋人旧事》里提到的那样:<div> “威尔逊不仅可以居住在有同胞相伴的宜昌外国人社区里,而且这里还有值得威尔逊信赖的宜昌人。</div><div> 这些忠诚、睿智、可靠的宜昌人是威尔逊采集植物和引种的得力助手”。</div> ▲电视截屏<br> 央视拍摄的纪录片《中国威尔逊》也指出:<div> “……威尔逊预感到自己不会再回到中国,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自己的团队告别。</div><div> 他为他们拍照留影,以作纪念。</div><div> 十一年间,他们随威尔逊四次出征,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分别时刻,他们个个表情凝重,内心的复杂可想而知。</div><div> 威尔逊给这组照片命名为‘我忠诚的中国朋友’。”</div> ▲威尔逊与他的中国朋友<br> 如果没有这个植物采集团队,<div> 那个自称“我生命中差不多有11年时间是在中国内陆的荒野小路上来来回回”的威尔逊将无功而返,</div><div> 从而使得威尔逊在以后的岁月里对“我忠诚的中国朋友”念念不忘、身怀感激,并记录在自己的书里。(未完待续)</div> ▲一树楝花开,一夜入夏来<br> 文字有些多,图片有些多,故事也有些多,不得不分为两部分发表,敬请谅解,值得期待。 ▲在武陵山(湖北)野生动植物标本馆<br> 感谢李明义、罗洪波、李志伟、曹竟斌、赵志满、吕航、代昊、余红、李茂清等亲朋好友<div> 提供的数据资料及历史老照片,感谢宜昌炎黄经济专委会一如既往的支持。</div> ▲苏州河畔楝花开<br> 让我们在“好大一棵树”的旋律声中期待下一次和大家的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