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昵称: 热带雨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 250733633</b></p> 拍摄于1976年7月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6年夏天,我在厂办的“7.21”大学学习机械制造,在学习液压课程时,因为大家都没接触过这个技术,厂里便组织我们去泰安一家起重机厂实地参观学习,学习任务结束后,正逢第二天是厂休日,于是,二十名年轻人便一致决定:爬泰山!第二天早晨不到五点,同学们便相互敲门叫起床,快速洗刷后,来不及吃饭,在路口买了两个茶鸡蛋,便朝着上山的路走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工厂的生活紧张又忙碌,难得有这么一个放松的机会,何况还是集体出游,大家都异常兴奋,一路上说说笑笑,十分热闹。同行的还有两老师,其中一位,已经年过半百,大家都劝他爬到中天门就歇着,上面的路很陡,很累,怕他吃不消。他笑着指指我说:她能上去,我就能上去。因为五个女生中,我身体最单薄瘦弱,老师不服老,要和我比一比😅!</b></p> 网上截图🙏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过了斗母宫,有人提议去看经石峪,于是我们离开主路,多走了一段,便看到顺着溪流有一大片石坪,平平整整的石头上,刻着隽永刚劲的大字,十分壮观。看了几块石刻,虽然能读下来,但并不解其意,只知道刻的是《金刚经》,是佛教文化。那时正值文革后期,一切国学文化都没有恢复其应有的地位,更不要说佛教了。文革开始时,我刚刚小学毕业,虽然大部头的小说看了不少,但从未接系统地受过触过历史、古汉语等方面的教育,随后的十年,几乎无书可读,我只有一套鲁迅全集和一部红楼梦,看了一遍又一遍,想找本参考书也很难,所以不要笑我们那时学问太浅,巧妇实在难做无米之炊。经石峪上的石刻,堪称大字鼻祖,榜书之宗,著名的泰山文化瑰宝之一,可惜我们那时知之甚少,不知道国宝就在面前,只是觉得隶书字写得很好,有同学说,等以后有时间专门来看经石峪,这里面大有学问。可如今想再去经石峪看看那些石刻,可是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路上,我们边走边看边赞叹美景,不知不觉来到了中天门。只见峻岭阔谷之中,屹立着一群古代建筑,亭台楼阁,玉石栏杆,淡淡的云雾笼罩其中,时隐时现,犹如仙境一般,让我一下想起电影《七仙女》王母娘娘的宫殿。到了中天门,山路已经过半了,大家都歇了下来,凭栏远眺,苍翠的树木,潺潺的溪水,巍峨的群山、还有山脚下的泰安城尽收眼底,一路攀爬的游人,就像蚂蚁一样布满了山路,多么美的景致,真想坐在这里不走啦,可是,怎能半途而废呢?无限风光在险峰啊,还要继续向上啊!大家相互鼓励着,招呼着,稍微吃了点东西,喝了点水,就又出发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山越爬越高,人也越来越累, 就在大家都没有精力多说话的时候,忽然一段很平坦的路出现在脚下,快活三里!这名字起得太切实际了,沉闷的气氛立刻变得轻松快乐,大家甩着臂膀,大步向前,好走的地方就不要再停顿了。很快,来到云步桥边,我们立刻感到了不一样的景色,这里地势相对开阔,桥下溪水潺潺,山上飞流四溅,云在桥下飘,人在桥上走,犹如天上人间。大家不约而同停下脚步,紧靠“云步桥”三个字,拍照留念。</b></p> 网上截图🙏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走过云步桥、看过五大夫松,来到了屹立悬崖上的泰山迎客松下,只见它优雅从容,伸出枝条,探向斜下方,仿佛张开双臂在热烈的欢迎着游客的到来,它的根部紧紧抓着裸露的岩石,傲然孤立,不畏地势险峻,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突然想起沙家浜中郭建光的一段唱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挺然屹立傲苍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八千里风暴吹不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九千个雷霆也难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烈日喷炎晒不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大概就是时代的烙印吧,那个年代,八个样板戏几乎人人会唱。😅</b></p> <p class="ql-block"><b> 大家分别在树下留影以作纪念,然后接着向上攀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前面就是十八盘了,石阶劈山而上,两侧陡壁如削,仰头上望,南天门真的像是天宫的大门一样,有着气吞山河之势,是那样居高临下,高不可攀。石壁谷的两侧,刻有“天门长啸”,“层崖空谷”等字样,更增添了十八盘的险峻。十八盘,是爬泰山最精彩的地段,也是最累、最考验人的体力与意志的一段山路。泰山有个顺口溜: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一千八百多个台阶,像天梯一样挂在人们面前,我们已经马不停蹄地走了三个小时了,累得气喘吁吁了,还有体力向上爬吗?男生们当然毫不犹豫,女生们也默默紧随其后,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十八可不是好爬的,台阶陡峭之处足有七十度,爬一段腿就酸酸的,往上看,只看到更高的台阶和上面人的脚后跟,往下看看,呀,不由倒吸一口凉气,原来我们已在云雾之上!中天门已被我们远远甩在脚下,白云缭绕在红墙灰瓦间,甚是好看!难怪都说,泰山之壮美,尽在攀登中。看到如此美景,顿时来了劲头,努力向上爬去。再看看那位老师,不仅落在我的后面,而且被一位身强力壮的男生背在了背上!这么陡的台阶,再背着一个人,太危险了……,我不敢再看下去,只看自己脚下的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爬到一段不太陡的山路,看到同学们已坐在高处的台阶上休息,正向下挥着手,鼓励后面的人加油,但南天门还是高高的挂在天边,我虽然还算不上手脚并用,但已有点狼狈不堪,又爬了一段,忍不住坐下来,暂时喘口气,休息一下。由于山路稍有弯曲,已经看不到中天门了,只有一道天梯挂在淡淡的云雾之中,而我,就坐在这天梯之上,伸手,能抓住云,抬头,面对蓝天,这时我第一次感受到大自然无穷的魅力,也第一次感到人在自然中的渺小,这巍峨的泰山,不知傲然挺立了多少年,古往今来,从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都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来朝拜它,而今,他们都一代代做了古,只有泰山,巍然不动,笑看天下,从那时起,我对大自然,多了一份敬畏之心。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十点多点,我们终于登上了高不可及的南天门!红墙琉璃瓦,天上宫阙,气势非凡!门侧有对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重万级俯临千嶂奇观”。我深深舒了一口气,胜利的喜悦油然而生,俯首下望,天梯已在脚下,我开始有点不相信,我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来的?再看在那位同学背上的老师,虽然还差一段台阶,在我们众目睽睽之下,也已待不住了,执意要下来自己走。我们在上面不断地为他加油喝彩,终于,他也气喘吁吁地上来了,见了我,就连连地说:我输了,我输了!哈哈。也是从那时起,我重新认识了自己,我不再是那个羸弱的小姑娘了,我靠自己的双脚,一步一步登上了泰山!这时一件多么值得自豪与骄傲的事情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过了天街的牌坊,就已是天上人间了,地势平坦,心情豁然开朗,放眼望去,云雾翻腾,似海似浪,瞬间万变,一会似飞龙远去,群山清晰可见就在脚下,一会又似银蛇缠绕在我们身边,白色的棉桃伸手可以摘到,云海!第一次看到云海,简直摄人魂魄,太壮观了!有人介绍说,这叫云海玉盘,是泰山奇观之一,只有在夏秋两季,气候多变时才会出现,是水蒸气上升遇到冷空气所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没有风的时候,在山顶就会看到大朵大朵的云桃聚集在脚下,平铺万里,像一个巨大的玉盘平托在天地之间,游人如处仙境一般:风大时玉盘就会化作巨龙翻江倒海,山间景色时隐时现,更是令人称奇,而我们十分幸运,这奇观两景同时展现在我们面前!大家都静静地看着,欣赏着,心潮澎湃,感慨万分。大自然的神奇,净化了我们的心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曾经经在照片上见过泰山探海石,在旭日东升满天通红的背景中,它像探出山巅的一个巨型金蟾,又像是昂首报晓的金鸡,气宇轩昂,神奇峻险,它是岱顶的一景,也是泰山的象征。清代人有诗为证: 才听天鸡报晓声,扶桑旭日已初明。苍茫海气连云动,石上有人别有情。(著名清官李兴祖)。可惜不是太阳升起的时候,没有那种传奇的色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我们走近它时,才发现,它是斜插在山顶平地上一块像利剑一样的大石头,剑尖向上,大有刺破云天之势,但并不是险不能攀的悬崖,我们几个女生,大着胆子爬山去,来了张合影,又每一个人拍了张个人照留念。(这也是唯一一次在探海石上拍照,后来,它便被铁栏杆保护起来,不准随意攀爬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随后,我们爬山的全体人员,在探海石前留下了篇头那张珍贵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不拖大家的后腿,趁大家还在山顶逛看,我和几个女生加那位老师,慢慢开始下山。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这话一点不假。从十八盘上下来,我可是做了难,上山时脸朝里,看到的是台阶,下山时,眼睛不仅看到台阶,还看到飞流直下的山涧,让人眼晕,加上腿肚子发硬打哆嗦,下了几十级,就不敢走了,坐在台阶上犯了愁,别人告诉我,不要往下看,腿不要太直,我试着又走了一段,还是不行,腿抖得厉害,真怕一头栽下去。这时,从后面快步走过来一个人,二话没说,抓起我肩上的夸包背在他自己身上,又快步朝山下走去,我心中一惊,接着又笑了,原来是我们的一位同学,他们看完石刻已返回,很快就追上了我们,见我如此吃力,帮我减轻负担。另一位男生,则走在我前面,对我说,让我挡住你的视线,看不到山下,你就不那么害怕了。他这一招还真灵,他在我前面两三级台阶,按我的速度往下走,我只能看到脚下的台阶,没有了恐惧感,虽然腿肚子依然发硬,但速度却快多了,再看看那位老师,把来时背他的同学当成了拐棍,扶着他的肩,也在一步一步下,心中暗自感慨,还是人多力量大,集体出游真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返回的路上,路过长寿桥下的阴阳界,这个名字有点吓人,但的确名副其实,它所处地势险峻、位于东百丈崖的峭壁边缘,岩石上有一条天然的白线,越过它稍有不慎就会失足跌入崖下,落谷身亡,古人便将这条线看作是阴间与阳间的分界线,称之为“阴阳界”,虽有夸张之处,但对游人有警戒作用。我们二十个人拉开了很大的距离,我们几个大概是在最前面,正好带着相机的同学与我们同行,听说相机里还有几张没照完,于是,大着胆子,爬上阴阳界,拍照留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真是: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阴阳界上走一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龙潭虎穴也敢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不畏艰险登高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人生路上永前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泰山上有些景致已经模糊不清了,但有些细节却仍然记忆犹新,人的记忆有时和电脑里的储存功能有点类似,删去可有可无的,才能保存那些最珍贵的,最能打动你内心的东西。在行走的路上,那些曾经和你同行的人、鼓励过你、帮助过你的人,会让你觉得温暖,会给你前行的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谢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拍照: 同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照片翻拍: 热带雨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章作者: 热带雨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