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 : 吴永辉</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 2520474</p> <p class="ql-block">“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这柳绿桃红、水暖风清的阳春三月,正是春游踏青的绝佳时节。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踏入福建永安吉山村,探访那隐匿于时光深处的萃园,与春天相约,开启一场别具一格的春日之旅。</p> <p class="ql-block">沿着文川溪畔的田间小路缓步前行,路旁是一片翠绿欲滴的竹林,小溪在竹林间静静流淌,村庄笼罩在一片宁静之中。竹林深处,泉水叮咚,为这静谧的春日增添了几分悠然与淡雅。溪边,一方荷塘正悄然积蓄着力量,虽然荷叶尚未铺满水面,但周边盛开的油菜花倒映其中,为这片荷塘平添了几分灵动与俏皮。穿过这片葱郁的竹海,山麓下一座古朴而静谧的建筑静静伫立,那便是永安市唯一现存的古代书院——萃园。</p> <p class="ql-block">刚走近萃园,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便映入眼帘,在春日暖阳的轻抚下,它们熠熠生辉,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微风拂过,泛起层层花浪。正如诗句所描绘的“满目金黄香百里,一方春色醉千山”,这壮观的景象,让我瞬间沉醉其中。抬眼望去,金黄色的油菜花与周边的古建筑、青山、蓝天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天然画卷。</p> <p class="ql-block">萃园是吉山村中保存完好的知名书院,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由清顺治末年(1661年)吉山倡导教育的创始人刘奇才建造,至清雍正二年(1724年),刘元晖考中进士后对历经63年的萃园进行了重修。“萃”字取自《周易》,意为“聚集”。刘奇才将萃园选址于此,旨在为刘氏子孙提供一处专心读书的场所,期望此园成为子孙“开门而仕,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冶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的优美环境,体现了“儒隐”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踏入萃园,推开过半人高的半月形围墙的小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河卵石铺成的院子,其间一条蜿蜒的小溪格外引人注目。这溪水从山间潺潺引出,清澈见底,沿着院子缓缓绕上一周后悄然离去,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为整个萃园注入了鲜活的气息。抬头便是萃园的门牌楼,门额题刻绿色的“萃园”二字,门旁一副楹联:“吉水泽兰草松竹聚萃,山风鼓莲荷桃李满园”,楹联首尾二字正好组成“吉山”、“萃园”二词,寓意深远。</p> <p class="ql-block">萃园有两道围墙,穿过第二道大门,半亩荷花池便豁然眼前。池中假山嶙峋,错落有致,偶有几尾鱼儿在池中嬉戏,漾起一圈圈细微的涟漪,将水中倒映的天光云影搅得斑驳陆离,宛如一幅立体的水墨画。萃园的建筑造型独具匠心,处处彰显着苏州园林的婉约风格,让人沉醉于“山川佳色澄悬镜;松桂清荫静读书”的意境之中。</p> <p class="ql-block">沿着池边的小径前行,便来到二进前厅与三进正厝大厅之间的天井。天井虽不大,却被布置得精巧雅致。抬头望去,一方蓝天被四周的屋檐框成一幅独特的画。阳光透过云层,洒下丝丝缕缕的光线,落在地面上,勾勒出明暗交错的图案。天井两侧各有两间房,雕花的门窗半掩着,仿佛在邀请人去探寻其中的奥秘。这里曾是琴棋书画室,往昔的文人雅士或许就在此处,伴着茶香,抚琴弄墨,对弈论道,留下了无数风雅韵事。</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萃园,指尖轻轻抚过古老的墙壁,思绪飘飞。这座始建于清顺治四年的书院,由刘奇才自费建造,历经岁月的洗礼与修缮,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清雍正年间的重修,为它延续了生命;抗战时期,省防疫大队设于此,屋后的防空洞更是那段特殊历史的见证者。从2000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到2013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萃园一步步成为历史文化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曾经有多少学子在此寒窗苦读,追寻知识的光芒;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此驻足停留,留下思想碰撞的火花。如今,我站在这里,虽听不到当年的琅琅书声,却能从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感受到那份对知识的敬畏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此次萃园之行,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明白,文化的传承如这萃园的溪水,虽历经波折,却从未断流。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如守护萃园一般,守护好先辈们留下的文化遗产,让知识的火种代代相传,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