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有物】知青回忆中的历史痕迹(十):橡胶种植兵团知青悲欢录

白纬

<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城市知青关于廿世纪七十年代的回忆中,除了情感倾述外,还保留了很多当年的历史痕迹,这些多属于知青正史中较少涉及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但是,这些历史痕迹中真正保存下了当年上山下乡城市知青的辛酸苦辣,远比一切情感倾述更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他们当年的处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橡胶种植兵团是指云南兵团与海南兵团,阅读橡胶种植兵团知青文后,感觉与其他兵团知青文的最大不同之点有:云南兵团的“知青返城大请愿”、上海对云南兵团知青的业余函授教育、云南兵团中的上海“农民知青”;海南兵团的“霉运”、海南兵团知青生涯对身体危害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  未经历“知青返城大请愿”行动的云南兵团知青,回忆文章的特点是相对平和、详实、客观。</p><p class="ql-block">  经历“知青返城大请愿”行动云南兵团知青的回忆,对农场生涯最后阶段火爆情况的描述,几乎覆盖了他们的整个知青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带偏”了云南兵团知青文的基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关于“知青返城大请愿”唯独发生在云南兵团的原因,除了国务院发文不让兵团知青返城外,刘小萌《中国知青史——大潮》还指出:云南兵团知青存在严重的性别比例失调问题,至1978年,达到男25岁,女23岁晚婚年龄的知青共5.5万,而女生比男生少2.7万人!</p><p class="ql-block">  因此,这些大龄男知青的婚姻难题也就成了主要诱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美友东山闲人就记述了兵团男知青与傣族姑娘交往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其他兵团与农场知青为了返城,也发生过抗争行动,只不过没有达到中央直接派干部下来解决的程度而已。</p><p class="ql-block">  如青海兵团老知青建伟就在《我的回城路》中写道:“我们青海建设兵团,也是经历了请愿、游行、上访、静坐、绝食、上京请愿等等抗争行动,终于得到政府的批准,陆续从青藏高原回到黄海之滨的齐鲁大地。”</p><p class="ql-block">  说到底,“知青大返城”的诸多因素中最基本的一点是,是因为国家找到了打破工业发展瓶颈的途径,因此上山下乡城市知青才有了返城的可能,否则,历史上就不会发生将1958年起招工进城的一千一百万农村“知青”,几乎全部遣散回农村的 1961~1963年“精简”运动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橡胶种植兵团知青的收入与开支</p><p class="ql-block">  云南兵团知青每月26元工资,边疆费2元。</p><p class="ql-block">  但是每月口粮只有38斤;常年食用的油还是含有苯酚致癌物质的橡胶籽油。</p><p class="ql-block">  每两年一次探亲假,时间24天,报销来回车费约60~70元。</p><p class="ql-block">  但是,从连队到孟定街车站20多公里,来回买票几乎要一天。探亲的山路车要跑三、四天,到昆明再转火车,一天一夜到成都。知青探亲来回的花费不下300元,因此两年的积蓄常入不敷出。</p><p class="ql-block">  知青们钱不够花,有不少人就在路上倒卖全国粮票赚点差价。</p><p class="ql-block">——【回归的专栏——美篇(9128666)https://www.meipian.cn/c/9128666】</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海南兵团知青工作的第二年,有小部分人评为二级,工资31元9角;其他知青都是28元6角工资。每月口粮只有40斤。</p><p class="ql-block">  两年一次探亲假。</p><p class="ql-block">——【享受大自然的专栏——美篇(186136311)https://www.meipian.cn/c/186136311】</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评论)在兵团知青的收入排行中,橡胶种植兵团知青名列前茅,因为还有江苏兵团等知青的月收入仅为15元。</p><p class="ql-block">  但是橡胶种植兵团知青的实际生活水平与收入水平不对等,不如收入相同的黑龙江兵团知青等。</p><p class="ql-block">  主要原因有:每月38-40斤的口粮连女知青都不一定够,只能自己掏钱补贴;探亲花费较高;因环境条件引发的病痛较多;十余年知青生涯导致的后遗症可能较重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海南兵团的“霉运”</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在海南兵团农场的时候,我们吃过发霉变质的大米,大米都是发黄发黑,甚至是结成块的大米,大量的黄曲霉素能洗干净吗?尽管炊事员用粗盐反复洗过,但是饭煮熟之后的颜色好像加入酱油一样。</p><p class="ql-block">  等到最近才从其他的文章里得知,原来在1970年九·一三事件之前就有意库存大量粮食,岛内各个农场的粮仓都存满大米,以备不时之需,谁知后来事与愿违,前功尽弃。</p><p class="ql-block">  由于海南是多雨天气,不易保管,所以导致大量的大米出现严重变质,最后也只能是兵团知青消化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年就有刚转业到连队的退伍兵暗地里说,这些米喂马,马都不会吃!</p><p class="ql-block">——【享受大自然的专栏——美篇(186136311)https://www.meipian.cn/c/186136311】</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海南兵团知青生涯对身体危害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  早晨四点钟准时起床,简单洗漱完到食堂打上二两干饭,加点酸菜囫囵舌枣咽下去,背上工具头上带着电石灯,挑起胶桶赶上队伍,一路向上走三里路 ,气喘吁吁到各自的位置,开始一天的割胶。</p><p class="ql-block">    一个胶工要管理360棵左右的胶树,天不亮开始割胶,11点左右割完,下午1点多收胶,3点过后休息。一年365天,大约有200天左右都要割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割出来的胶水要加氨水,中和胶水的酸性物质,防止胶水变质。然后运到分场胶厂压制成橡胶制品。</p> <p class="ql-block">——【回归的专栏——美篇(9128666)https://www.meipian.cn/c/9128666】</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评论)曾看到海南兵团知青文云,他们同一批去兵团的战友,都是一个街区的,返城后基本还住在同一街区。他晚年看居委会的居民名册,偶尔发现,这个街区海南兵团知青的寿命明显比同龄人短。</p><p class="ql-block">  究其可能的原因,除了海南兵团天气湿热外,吃了几个月的马也不肯吃的发霉变质大米;长期食用含有苯酚致癌物质的橡胶籽油;割胶时长年暴露在电石灯产生的乙炔中,可能引起肺水肿和代谢性酸中毒;割胶时长年接触低浓度氨气,可能引起慢性支气管炎,还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表现为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上海“农民知青”</p><p class="ql-block">  1969年10月,云南兵团派出人员前来上海动员并接受知识青年,但是报名前往云南兵团的知青寥寥无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1971年1月5日,当时的上海市上山下乡办公室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动员2万名市郊农村青年去云南生产建设兵团。</p> <p class="ql-block">——【回归的专栏——美篇(9128666)https://www.meipian.cn/c/9128666】</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9年,这些上海“农民知青”回到上海,根据上海市农委一纸“农来农去”的79·2号文件:他们仍然回生产队务农,但是如有队办、社办、镇办企业的,则优先照顾安排。</p><p class="ql-block">到了2000年前夕,一部分“农民知青”行将步入退休年龄的时候,他们去社保局问了相关情况才得知,政府有关部门说他们属于:“农来农去”。就等同于当地从没去过云南兵团,始终在生产队务农的农民一样,只能享受和农民一样的待遇。</p><p class="ql-block">——【余杰《知青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沪郊农民知青下乡及回城始末》—“老知青家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评论)上海“农民知青”是整部知青史中独一无二的,而且他们连“知青”的身份都没有了。</p><p class="ql-block">  当年那些出主意动员上海“农民知青”去云南兵团的人,根本就不会想到自己的荒唐主意,决定了这两万人命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五、对云南兵团知青进行业余函授教育</p><p class="ql-block">  1973年6月20日至8月7日,在北京由华国锋主持召开的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后,上海有关方面提出了在上海知青集中地区试办业余函授教育的政策。</p><p class="ql-block">  上海试办业余函授教育三年,招收学员179,000余人。</p><p class="ql-block">  1975年年的5月28日到6月16日,我在东风农场参加由上海组织的、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进行的业余函授教育。东风农场各个分场都派人参加了,</p><p class="ql-block"> 课程表上清晰地记载着当时的课程:理论学习(毛泽东的《讲话》)、鲁迅介绍、创作漫谈、调查报告、新闻写作、散文特写、评论文、工作总结等。</p><p class="ql-block">     ——余杰“难得一次学习机会”</p><p class="ql-block"> 【进勇的专栏——美篇(442816)https://www.meipian.cn/c/442816】</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评论)上海在文革中对近18万知青进行业余函授?此数量似不确。因为由百度,云南兵团知青人数共10.4万人,全部参加培训,也不够18万。</p><p class="ql-block"> 而其他兵团与插队落户的上海知青,均无人听说过有上海组织的业余函授培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六、海南兵团的五年砍芭、大开荒会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海南兵团五年砍芭、大开荒是那时候的主旋律,开动员大会表决心,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大开荒上。那五年是劳动强度最大的五年,也是生活最艰苦的五年,没完没了的大会战,午饭在山上吃,有时还睡在山上。三天一个大会战,完不成任务到了最后一天,天黑了没完成任务的,要完成才能下山回家,</p> <p class="ql-block">——【享受大自然的专栏——美篇(186136311)https://www.meipian.cn/c/186136311】</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评论)种植橡胶兵团知青的辛劳,在整个上山下乡运动中,属于真正起到正面作用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有的知青作家在他们的小说中,反思自己当年在种植橡胶兵团的劳作,属于破坏大自然的行动。这其实属于时髦的“白左”思想。 </p><p class="ql-block">  因为廿世纪七十年代的共和国,别无选择!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学大寨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1974年,海南农场掀起学大寨运动,把大片平地橡胶林段筑埂,再平整土地,挖施肥沟,名曰修建高质量保高产大寨田,其实许多都在破坏林段原有的生态,本来已经是投入割胶的林段,经这一折腾,把地面原有的营养根系破坏掉,施肥沟里压青的飞机草发烧腐化过程反而烧坏了树根,即使飞机草腐化能有什么肥源?造成胶树产量下降。</p><p class="ql-block">  1975年,农场主管生产的邢副场长上任,没过多久,大概是为了显示自己外交有能力,亲自到沿海购买大批量咸鱼仔,说可以给橡胶林施肥,每个割胶连队都分到几批整汽车咸鱼,连长动员全连队职工一起把咸鱼分别挖坑埋到林段里。</p><p class="ql-block"> 但是不久传来消息,有人看见前面埋下咸鱼,后面黎族老百姓在偷挖出来拿去吃,</p><p class="ql-block">——【享受大自然的专栏——美篇(186136311)https://www.meipian.cn/c/18613631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评论)上世纪七十年代各地的“学大寨运动”,基本上都流于形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八、云南兵团男知青与傣族姑娘恋爱</p><p class="ql-block">  云南兵团转制为农场后,有知青与傣族少女恋爱结婚的。</p><p class="ql-block">  屋里,依香正缠着林建国,让他讲他和依娜相识相恋的故事。一聊起依娜和儿子,林建国就像打开了话匣子,兴奋地说将起来,他从泼水节上的相识一直说到大榕树下的定情,又从寨子里举办傣族婚礼一直说到儿子石柱的出生……</p><p class="ql-block">——【东山闲人的专栏——美篇(9171762)https://www.meipian.cn/c/917176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评论)兵团时期,有知青不准与傣族人通婚的规定吗?</p><p class="ql-block">  文革中遇到趁大串联返沪的新疆兵团知青,听他说来,有维族男青年娶上海女生的,但无上海男生娶维族女人。这应该与信仰有关。 </p><p class="ql-block">  而云南兵团好象没有女知青嫁给傣族人的吧?不知这是何故?</p><p class="ql-block">  (东山闲人)兵团时,领导是说过,知青不准与傣族人通婚。转制为农场后,就不管了</p><p class="ql-block">  傣族姑娘窈窕,水灵灵的,挺吸引人,而傣族男人则不行,个子矮,黑不溜秋的,没有谁愿意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九、云南兵团的“知青返城大请愿”</p><p class="ql-block">  导火索就是1978年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关于“全国知青工作会议”决议,把农场知青转为农场青年职工,从此不再享受知青待遇的通告。</p><p class="ql-block">  农场知青们选举诞生了连、营“罢工请愿委员会”和全团“总委会”。</p><p class="ql-block">  突然发现团部军火库的大门被砸开了,而管理军火库的武装部的人,也突然间和所有团部的干部一起消失。</p><p class="ql-block">  “总委会”立即派出几十个身强力壮的人,手持长刀棍棒,分三班二十四小时严加防守,确保了罢工请愿始终都在法制允许的范围内合法地进行。</p><p class="ql-block">  农场当局长期对知青迫害歧视,随意捆绑吊打的斑斑劣迹,大家早已铭刻心骨,我们每个人都是抱定了不回家,毋宁死的决心。农场当局当然是煞费苦心地想不择任何手段,把知青的罢工请愿活动引向歧途,好给予扼杀和镇压的。</p><p class="ql-block">  情急之下,“总委会”的决定采取自残的形式向命运抗争,不回城,毋宁死!我们宣布绝食抗争,以求真正的中央调查团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边疆农场的知青政策开始松动,商调、病退、顶替、家中有人病危等等,只要到场部开证明盖公章就行。</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批没有接收单位的,就由农场直接办到所在城市劳动局,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包包户口”。</p><p class="ql-block">    ——刘品德“返城杂记”</p><p class="ql-block">【进勇的专栏——美篇(442816)https://www.meipian.cn/c/442816】</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评论)看了不少七八年农场知青闹回城的回忆,有几点疑惑: </p><p class="ql-block">  其他地区的农场知青似无如此大规模的行动,原因何在?仅因云南农场干部对待知青特别恶?还是云南农场生活与劳动条件特别差?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知青行动期间,市、省一级的态度似乎有点微妙。想来各级地方干部心底里巴不得知青都回老家去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