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关于对个人痛苦的看法,应该有这样的认知:痛苦一定是个人的,与他人无关。</p> <p class="ql-block"> 痛苦伴随着人的一生,但痛苦是什么呢?痛苦不是苦和累,而是个人心灵上的孤单,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也就是说,在痛苦的浩淼海洋上,不是首先要看到彼岸,而是要看到同病相怜的人影。彼岸太遥远,只有身边绰绰的人影,才会让你心安。当别人与你同样了,你便觉得不痛苦了!</p> <p class="ql-block"> 在人生的所有境遇里,无论多深重的痛苦,只要大家平等地承受,就无足畏惧了。因为平等,所以平衡;因为平衡,所以平静。问题是,世界不会把所有的一切都摊均匀,于是在认同感上,若有人比自己强,可以接受,生出些嫉妒心罢了;若自己不如所有的人,就会变得十分地不甘心,痛苦不仅仅生出来,便会愈发强烈。</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两种痛苦的状态真是苦不堪言。一种是在命运的荒寒处,只有你一个人在痛苦,一个人在战斗。势单力薄不怕,怕的是形单影只。有时候,个人甚至可以坚强到连孤单都不怕了,可要命的是,在他人面前你还得装作不孤单,什么事都没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另一种是人生的一部分痛苦还在于有苦痛不能言,有苦痛而无人可言。在他人面前,表面上得强大到谈笑风生,装做什么事情也没有,什么问题也没有发生,可一转身则凄惶到满心悲凉,泪流满面,哽咽无声,痛不堪言。</p> <p class="ql-block"> 人生之不如意常十之八九,精神上的痛苦总是相伴人一生。而人常犯的错误却是,当自己痛快的时候,却忽视别人的痛苦;当自己痛苦的时候,却又总觉得别人都在痛快。痛苦不痛苦都是自己的事情,与别人关系不大。在自己的天地里呆得太久,痛苦就没有了释放的出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痛苦到踽踽独行,最容易心生凛冽,就是内心濒临绝望的状态,而一颗凛冽的心,会让人的襟怀变得狭小。人在这时候,会不停的追问:这么大的世界,为什么偏偏是我如此的不幸?痛苦到委屈,就会觉得自己越发地可怜;而越可怜,就会越孤单;越感孤单,就越觉得痛苦。不能不说,这是人性的灰暗之处。</p> <p class="ql-block"> 这种灰暗,实际上是内心中一种扭曲的反抗。因为强大的追问,常常会把痛苦逼到绝地,把人逼到绝境。痛定思痛,无需再痛,放下或摆脱痛苦便才有了可能。</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世界上,放下或摆脱痛苦的一种方式,就是要去知道还有更多的人也正在痛苦着,当在你心底里盛下别人时,博爱之心会冲淡你内心的苦痛,多少都是会淡忘并减轻一些自己的痛苦。</p> <p class="ql-block"> 放下或摆脱痛苦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就是找人倾诉,让他人的安慰来冶愈你受伤害的心灵。对象是亲友,或长辈,最多的可能是闺蜜,但倾诉因同一爱恋对象而不得产生的痛苦不在此列!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逢人便诉说“阿毛的故事”,便是这样的。不过,逢人便诉说自己的痛苦,变成了祥林嫂第二,也是讨人嫌厌的,这并非是最佳减轻痛苦的办法。</p> <p class="ql-block"> 放下或摆脱痛苦的最佳方式,就是做更有益的事,比如工作,来转移内心对痛苦的关注力,慢慢地就会走出那痛苦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 永远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种现实:痛苦永远是个人的事!你痛苦时,别人并不一定就痛苦;你不痛苦时,别人却恰好痛苦不堪!比如失去亲人,你痛苦万分,悲痛欲绝,而他人却并无此感!东晋大诗人陶潜(陶渊明)在《挽歌》里设想自己死后的情景,死后埋入山间后,“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身同山阿”。只有失去亲人的亲戚们尚在悲伤,而其他相送人却已在欢歌。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痛苦,痛苦者唯有坚强如战场上的幸存者,“擦干脸上的血迹,掩埋同伴的尸体,直起腰挺起胸,拿起枪继续战斗!”这样才能摆脱痛苦的纠缠与折磨!</p> <p class="ql-block"> 面对人生苦痛,提倡两种境界:一是痛而不言,二是笑而不语。痛而不言是一种智慧,人生在世,往往会因这样或那样的伤害而心痛不已,对坚强的人来说,累累伤痕是生命赐予的最好礼物。笑而不语是一种豁达,朋友间的戏虐,遭人误解后的无奈,过多的言辞申辩反让人觉得华而不实,莫不如留下一抹微笑,任他人作评。</p> <p class="ql-block"> 所以,要微笑的面对人生中的痛苦,摆脱不掉便正面直对,痛并快乐着!(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