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鹏成小学读过几年书

鶴发童心

<p class="ql-block">我在鹏成小学读过几年书</p><p class="ql-block">五原路是上海一条比较短的东西向的小马路。从东到西只有不到四百个门牌号码。东头是常熟路,西连武康路,中间被乌鲁木齐中路拦断,靠西一点则有永福路往西南方向斜伸出去。</p><p class="ql-block">50年代初,在乌鲁木齐路和常熟路之间的五原路有两所小学,一个是求备小学,设在73号救主堂里,大概是教会办的。还有一个是私立鹏成小学,在81弄18号。五原路的儿童大多在这两所学校读书,家里条件好一点的就进鹏成小学。</p><p class="ql-block">五原路81弄到底往右拐就是18号鹏成小学的大铁门,向东开,进门是个大天井。18号原来是一个坐北朝南的三层楼的大别墅房子。每层都有东西二个厢房作为学校的教室,中间是个大厅作为学校的礼堂。底层大厅下三个台阶即是大天井,是学生集合地也是学生下课休息的地方。操场在81弄左边,不过二百多平方米的一块场地,操场东南角装有爬杆,是男生最爱玩的地方。操场东边是五原路77弄走道,南边是77弄的住家,北边是五原路79号的花园。</p><p class="ql-block">51年春天的开学前,一个在华山路的公立小学招生,二姐带我和小妹阿姐去报名,因为我家是老虎灶,没有被录取。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没进求备小学,小妹阿姐和我都进了鹏成小学,她插班读一年级下,我读幼稚园大班。大班在底楼的东厢房,房间里放了六个矮矮的长方桌,每个桌子可以坐四到六个小孩。新华煤球店的王根海和我坐在一个桌子边,我俩很要好,下课一起玩。那时候,抗美援朝正热火朝天,上海各界捐献飞机大炮,幼稚园的孩子也常常把零用钱塞进捐献箱里。我也塞进去好几次,每次几百元,有时候是一千元。那时候币值较大,到53年,币制改革一万元换新币一元;一千元换一角。这些钱都是我很难得到的零用钱。</p><p class="ql-block">到了秋天,我读一年级,王根海因为年龄小仍然读幼稚园。教室在底楼的西厢房,西厢房的钢窗是向里开的,高一点的孩子常常要碰到头,窗外是五原路87弄的走道,因此窗门用木板做了上大下小的围栏。光线照得进来,学生看不见外面。</p><p class="ql-block">这时候袁方和我在一个班。我们班大约有50多个学生。我们的班主任是宓老师,教语文、算术。顾老师也教过我们语文,林老师教我们体育。顾老师、林老师是很年轻的女老师,我们特别喜欢她们。林老师在下雨天的体育课常常给我们讲童话故事,有声有色,把我们牢牢地吸引住了。</p><p class="ql-block">我的同学吕兆祖住在淮海中路1412弄。他用一只皮书包,一天他的皮书包的带子卡在书桌的夹缝里,拉不出来,我帮他一起拉,把带子拉断了。可把我急死了,不知道怎么处理才对。他倒没说什么,不能背了,就拎了回家。第二天,他又背起书包来上学。我才知道他妈妈已经让皮匠修好了。从此我俩比较要好。</p><p class="ql-block">二年级上,一天课后,那时候放学比较早,大概二点多一点点,我们俩和王国定三人一起去了外滩看大轮船玩。那时候我不知道外滩有多远,我们仨沿着淮海路一路往东走,走了好长时间到了八仙桥,坐在路边休息了再沿着金陵路往东走到了外滩,看到了大轮船。我记住金陵路头是买轮船票的。又沿着外滩向南走到十六铺,一路腥味扑面而来,看到许多黄鱼车在运鱼虾海鲜。外滩的门面都是鱼行、海鲜行。我们已经没有兴趣再走下去了,就往回走。我们记住买船票的地方是金陵路,往左拐一直走到八仙桥,转弯到淮海路一路朝西,走到我们熟悉的襄阳公园就快到家了。那天我回到家时妈妈正在到袁方家找我。</p><p class="ql-block">还有个同学可能比我要大一、二岁,叫熊耕发,个子比我高好多,一头黄发。许多同学都叫他黄毛,他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他外公外婆住在曹家弄,在龙华可能也有房子。二年级下,一天课后,他约了我和王国定到龙华去他外婆家。我是第一次去龙华,又是春天季节,一路上,我们蹦蹦跳跳地向龙华走去,十分兴奋,走了很长时间,我和王国定问熊耕发怎么还没有到呀?他说快了。走走还没到,熊耕发独自一人走在前面,我和王国定已经疲惫不堪,又跟不上熊耕发的脚步,没有信心再走下去。将走到龙华塔下时,太阳已经下山,远远地看着熊耕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我和王国定决定往回走。回到家时已经晚上8点多了,遭到大人的一顿训斥。</p><p class="ql-block">我现在还记得几个同学,林卓卓住在麦其里大弄堂边,圆圆的脑袋,讨人喜欢。罗明住在常熟路,人很精明。王云龙的爸爸在公安局常熟区分局工作,他常常带我们到警察局去玩。我们特别羡慕他,因为他爸爸是警察叔叔。朱国光,是同兴坊弄堂口糖果店的小开,衣服穿得很整齐,头发也梳理得很清爽。还有五原路74号姚家的小儿子,叫什么我已经忘了,印象深刻的是他每天上学都是由奶妈背进背出。我们家对面131号的徐某芳,他家可是一座很好的大别墅,我很少去他们家。因为我家与他家相差很大。</p><p class="ql-block">哦,还有一个同学叫张融融的,住在五原路288弄3号。他的爸爸就是大名鼎鼎的张乐平。那时候,我们就知道他爸爸是画三毛的。据说那个叫熊耕发的后来住到他家,由张乐平收养。不过我在60年代初挑汰浴水到288弄3号他家,没有碰到张融融和熊耕发。见到了张融融的小姐姐张小小,因为张小小是我四姐的同学,我认识她,她不认识我。</p><p class="ql-block">三年级下我们班级一拆二,袁方在三甲班,我在三乙班。</p><p class="ql-block">很快我们升四年级了。荣生也进了鹏成小学读一年级。那时候学费要30多万(旧币)一学期,我家几个小孩都在念书,靠老虎灶收入经济已经十分困难。不得已我和荣生在1955年春天离开了鹏成小学,到常州乡下外婆家去念乡村小学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