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全名米开朗基罗·迪·洛多维科·博那罗蒂·西蒙尼(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中最长寿的一位雕塑家、画家、建筑家,享年89岁。1475年3月6日诞生在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雷斯,今年是他诞生550周年。米开朗基罗的父亲是地方的行政长官,母亲在他6岁时就去世了。米开朗基罗在一位石匠家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一说他母亲是石匠的女儿,一说他的奶娘家是石匠),是“吃石匠家的奶长大的”,自幼就熟悉叮叮当当敲打石头的声音。或许正是这种耳濡目染吧,他一生就跟石头较上了劲,成为一位伟大的雕塑家,他的杰出的雕塑作品《大卫》《哀悼基督》《摩西》《被缚的奴隶》《垂死的奴隶》《昼》《夜》《晨》《暮》等,将意大利,乃至欧洲文艺复兴雕塑艺术推向了顶峰。</p> <p class="ql-block"> 米开朗基罗《自画像》(匈牙利 1964)</p> <p class="ql-block"> 米开朗基罗《自画像》& 左:雕塑《被缚的奴隶》(苏联 1964)</p> <p class="ql-block"> 1505年米开朗基罗应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邀请,赴罗马参与圣彼得教堂内的陵墓建造。正当他为建筑设计、塑像雕刻全身心投入的时候,1508年突然接到教皇命令,让他去西斯廷教堂画天顶壁画。据说这是当时艺术总监勃拉曼特出的主意,他忌惮米开朗基罗的建筑、雕刻才华,担心影响自己的地位和前途,便唆使教皇作出这一决定。米开朗基罗热衷的是雕塑,对教皇的这一命令很不满,但又无可奈何,在着手绘制壁画的当天,他满怀委屈和怨恨写下了这样一句话:“1508年5月10日,我,雕刻家米开朗基罗,开始作西斯廷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 米开朗基罗13岁时曾拜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多梅尼哥·基尔兰达约为师学习绘画,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学雕塑晚于学绘画,启蒙老师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著名雕塑家多纳泰罗的学生贝尔托尔多。尽管米开朗基罗痴迷于雕塑,对教皇让他去西斯廷教堂画天顶壁画一百个不情愿,但艺术家的内在气质促使他很快忘记了恩怨,全神贯注地投身到创作中。米开朗基罗对艺术创作要求精益求精,不允许丝毫的马虎。他要画的是布满西斯廷教堂整个天顶的巨幅壁画,他要让绘画能和雕塑一样永存,因此他坚持用艺术效果好、保存时间长,但画起来相当麻烦的湿壁画方式作画。起初教皇给他安排了一些助手,但米开朗基罗嫌他们工作效果达不到他的要求,便将他们辞退,独自承担全部工作。由于是在天顶上作画,所以常常需要平躺仰面工作,米开朗基罗以巨大的勇气、顽强的毅力,躺在18米高的架子上,连续画了4年零5个月,1512年10月31日终于完成这幅题为《创世纪》的鸿篇巨制,震惊了整个罗马,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同时成为与达·芬奇并峙的伟大的画家。</p> <p class="ql-block"> 《创世纪》取材《圣经》,画面长36.54m,宽13.14m,依西斯廷教堂天顶布局,在长矩形中央安排3组9个画面(其中5幅较窄,四周绘有20个裸体男子[Ignudi,通常称作“奴隶”]):一,神的寂寞,包括《光与夜的分离》《创造日月》《创造天体》;二,创造人类,包括《创造亚当》《创造夏娃》《原罪—逐出伊甸园》;三,洪水,包括《挪亚献祭》《大洪水》《挪亚醉酒》。周围建筑框边拱间分别画十二先知与女预言家;矩形两条长边八个三角档间画基督祖先的故事,矩形两端四个大三角档内,画《礼拜铜蛇》《大卫杀歌利亚》《哈曼的磔刑》《朱提斯杀荷罗芬尼斯》四个《圣经》故事。整幅画绘有343个人物。苏联1975年发行纪念米开朗基罗诞辰500周年邮票小型张的背景即《创世纪》。</p> <p class="ql-block"> 小型张背景类似素描,单色勾勒,中间又被邮票主图米开朗基罗自画像遮挡了一部分,难窥原画风采,我们从网上下载了一幅《创世纪》彩色图画,以便欣赏:</p> <p class="ql-block"> 16世纪意大利美术史家瓦萨里是米开朗基罗的挚友,他对米开朗基罗非常了解,他曾这样评论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包括雕塑与绘画):“(米开朗基罗)专注于艺术中的主要领域——人体,而把色彩的快感、想象、奇特的构思,一概让给了别人。”米开朗基罗把人体看成 “最能表现人类的思想与意志”。《创世纪》虽取材《圣经》,但并不拘泥《圣经》故事情节,而是把“表现人体的力与美”作为壁画的真正主题,虽是平面艺术,却具有雕塑的特质。画作中主要人物采用了裸体画形式,借以表现人体(尤其是男性)的雄浑粗犷和强健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创造亚当》是《创世纪》主图的第四幅,被认为是全画最佳的一幅,图中上帝耶和华以一位既威严又慈祥的老人形象出现,正在完成创造亚当的最后一步:伸手欲拉他起身。亚当身材魁梧,虽还没站立起来,但青春的活力正在喷发,给人以力与美的感受。《创造亚当》也最受一些国家邮政部门的青睐,争相把它纳入自己发行的邮票中。笔者比较收集到的数枚邮票,以为匈牙利1975年发行的邮票小型张、梵蒂冈1994年发行的邮票,设计印刷最理想。前者故意安排一些壁画因时代久远而产生的裂缝图案,以求历史沧桑感;后者图案清晰,色彩柔和。</p> <p class="ql-block"> 第八幅《大洪水》没有囿于《圣经》传说,而是极力描绘大洪水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以及人们在生死关头表现出来的抗争和互助精神。画面三分之二是一片汪洋,挪亚方舟在洪水中漂泊,一个盆船载着七八个人正竭力划向左边的一块高地,水中有人挣扎着欲爬上盆船。右边一块凸出水面的礁石上挤了一群人,尽管已经没有多少空间了,但当一个男子抱着一位奄奄一息的人走向礁石时,礁石上一位长者、一位女子仍然伸出双臂欲帮助他们。从水中逃生的人相互搀扶着、帮衬着登上左边的高地避难。印有《大洪水》的邮票也很多,笔者最喜欢的也是梵蒂冈1994年发行的邮票:</p> <p class="ql-block"> 密克罗尼西亚2012年发行1枚邮票小全张,将《创世纪》主图第一组的三幅画作《光与夜的分离》《创造日月》《创造天体》纳入其中:</p> <p class="ql-block"> 冈比亚2013年发行的邮票小全张选用了第二组的《创造夏娃》(右上图)和第三组《大洪水》的局部(左上图)及《挪亚醉酒》(右下图):</p> <p class="ql-block"> 格林纳达2012年邮票小型张上是第三组的《挪亚献祭》:</p> <p class="ql-block"> 第二组的《原罪—逐出伊甸园》也被世人认为是杰作中的杰作,米开朗基罗大胆将“原罪”和“逐出伊甸园”两个情节安排在同一幅画中,将它们的起因——智慧树和蛇置于画面中央,既起到了分隔作用,又巧妙地将两个情节紧密联系起来,丝毫没有拼凑之嫌。多哥1968年将这一杰作搬入了邮票:</p> <p class="ql-block"> “原罪”中的夏娃伸手去接蛇递来的智慧果,注视着蛇的目光充满着渴望,同时又那么的勇敢、坚定,显示了人性的觉醒。许多国家特地选择了夏娃的头像作为邮票主图,下面两枚分别是梵蒂冈1970年和巴拉圭1975年发行的:</p> <p class="ql-block"> 作为《创世纪》天顶画的重要组成部分、画在拱间的十二先知和女预言家形象和主图相比,也毫不逊色,甚至有评论家认为是全画最精彩的部分。一些国家的邮政部门将他们一一请入邮票。“德尔菲女预言家”是被誉为“画家创造的最美丽的一个女性形象”,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注视着前方,观者无不为之倾倒。她或以头像特写,或以上半身形象,或以全身风貌频频亮相于方寸,下面是意大利1961年、梵蒂冈1964年、也门1967年、格林纳达的格林纳丁斯1975年发行的邮票:</p> <p class="ql-block"> 中非2011年邮票小版张上“德尔菲女预言家”(第二排左二)采用的是原画全图。该小版张第一排左起还先后印上了“先知约珥”、“先知以赛亚”和“先知以西结”,第二排还有“伊利泰亚女预言家”(左一)和“利比亚女预言家”(右):</p> <p class="ql-block"> 意大利1961年发行的邮票采用了“先知约珥”、“先知以赛亚”、“先知以西结”、“伊利泰亚女预言家”和“利比亚女预言家”头像特写:</p> <p class="ql-block"> 梵蒂冈1964年邮票以“先知约珥”、“先知以赛亚”半身形象为图案:</p> <p class="ql-block"> 意大利、梵蒂冈邮票虽都是单色印刷,但画面清晰,很能反映《创世纪》原画风貌。</p> <p class="ql-block"> 中非2011年另1枚邮票小版张的第二排,还印了“先知撒迦利亚”、“先知耶利米”和“库迈女预言家”形象(左起):</p> <p class="ql-block"> 尼加拉瓜1974年、梵蒂冈1964年、马尔代夫1975年发行的邮票上也分别印有他们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意大利1961年邮票依然以头像特写的方式将三人形象展示:</p> <p class="ql-block"> 意大利邮票还印有“先知但以理”和“先知约拿”的头像:</p> <p class="ql-block"> 《创世纪》主图四周“奴隶”的形象也相当出色,他们各居神态,不仅对主图起到了烘托作用,其本身也是艺术杰作。意大利1961年也以截取头像的方式将其中的几位收进了邮票:</p> <p class="ql-block"> 位于《光与夜的分离》边角者</p> <p class="ql-block"> 位于《创造天体》边角者</p> <p class="ql-block"> 位于《创造夏娃》边角者</p> <p class="ql-block"> 位于《挪亚献祭》边角者</p> <p class="ql-block"> 位于《挪亚醉酒》边角者</p> <p class="ql-block"> 《创世纪》赢得了后人的由衷称颂,同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三杰”的拉斐尔赞叹说:“米开朗基罗是用上帝一样杰出的天赋创造这个艺术世界的!”18世纪西班牙著名的浪漫主义画家弗朗西斯科·戈雅说:“米开朗基罗在《创世纪》中突破了艺术的固有框架,他细腻入微的笔触和栩栩如生的形象塑造,使得这部作品独树一帜,无与伦比。”</p> <p class="ql-block"> 米开朗基罗另一幅光耀千古的画作是《最后的审判》。</p> <p class="ql-block"> 1530年美第奇家族出身的教皇克莱门七世召米开朗基罗到罗马为西斯廷教堂祭坛创作壁画。米开朗基罗拖到1934年9月方抵达罗马。克莱门七世病逝,保罗三世继任。新教皇任命米开朗基罗为罗马教廷建筑、雕刻、绘画首席艺术家,负责祭坛壁画创作。1936年春,61岁高龄的米开朗基罗正式开始创作《最后的审判》,依旧是谢绝任何助手,独自承担。1541年10月31日完成,历时六年。这幅湿壁画长13.7m,宽12.2m,占据西斯廷教堂祭坛后方整面墙壁。画作描绘世界末日来临,耶稣基督召集众亡灵,区分善恶,让善者升天堂,恶者入地狱。</p> <p class="ql-block"> 全画从上往下大致分为四个部分:最上方与壁画《创世纪》相接,由两幅大小相等画面构成,绘天使围抱着基督受刑和被处死时的刑具十字架和耻辱柱。中央是全画的主体,耶稣基督挥动右手,根据生前的善恶对亡灵作最后的审判。圣母玛利亚、众门徒和其他圣徒围绕在他的身旁。下层是天使和受裁决的人群,天使或吹着号角,手持善灵名录,呼唤得救的善灵升天,或挥拳踢腿推赶恶灵下地狱。最底层是地狱,米开朗基罗在这一部分从但丁《神曲·地狱篇》获得了一些灵感,糅合了但丁的构思和自己的想象,居中画地狱之河的摆渡人哈龙,他站在小船上,驱赶恶灵渡河,入地狱之门。</p> <p class="ql-block"> 中非2011年发行1枚邮票小型张,截取了画作上方的下半部和中央部分:</p> <p class="ql-block"> 梵蒂冈1976年邮票展示下层部分呼唤善灵的天使和得救正在升天的善灵:</p> <p class="ql-block"> 吹号天使</p> <p class="ql-block"> 吹号天使和持善灵名录的天使(最下者)</p> <p class="ql-block"> 得救正在升入天堂的善灵</p> <p class="ql-block"> 方寸中未见画作最底层地狱图案。</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网上下载了《最后的审判》全幅图谱,以求欣赏其全貌:</p> <p class="ql-block"> 《最后的审判》描绘了400多个人物,壁画中央的耶稣基督身材魁梧,激凸的肌肉彰显了年轻的伟男子的力量。许多国家邮政部门选择它作为邮票的主图,下面是巴拉圭1975年、梵蒂冈1994年发行的邮票和邮票小型张:</p> <p class="ql-block"> 马尔代夫1975发行的邮票上印有门徒彼得,他手里拿着大钥匙正欲递给耶稣基督:</p> <p class="ql-block"> 另一枚邮票上印的是殉教者圣·巴尔托洛梅奥,他被残忍地活活剥皮处死。</p> <p class="ql-block"> 《最后的审判》中的人物大多以现实和历史中的人物为模特,米开朗基罗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憎,召他来绘制壁画的教皇克莱门七世、保罗三世,画家敬仰的诗人但丁等都被画入画中。向保罗三世进谗言,诋毁米开朗基罗的教皇司礼官塞斯纳被画成长着驴耳朵,蟒蛇缠身的地狱之神米诺。米开朗基罗把自己也画入了画中,不过是圣·巴尔托洛梅奥手里拿着的人皮的头像。马尔代夫邮票上米开朗基罗头像只出现了一部分,我们从网上截选了全貌:</p> <p class="ql-block"> 前面说过,米开朗基罗崇尚人体,把“表现人体的力与美”作为艺术创作的主题,《最后的审判》亦如此,为了彰显这个主题,米开朗基罗将画中的人物全部画成裸体。这遭到罗马教廷一些人的攻击,说在如此神圣的地方,裸体“渎神”、不道德。米开朗基罗去世后,教皇庇护四世下令让画家达尼埃莱·达·沃尔泰拉给裸体人物画上腰布或衣饰。1565年沃尔泰拉完成了这一工作,但他却遭到了开明世人的非议,被讥刺为“穿短裤的人”、“内裤制造商”。实事求是地说,给《最后的审判》中人物加饰布并不是沃尔泰拉的本意,他只不过是奉命行事而已,怪不得他,况且他还是米开朗基罗的学生兼好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对《最后的审判》进行维修,虽清除了部分饰布,但仍然保留了沃尔泰拉的大部分修改以及其他历史痕迹,以示对历史的尊重和文物保护原则。</p> <p class="ql-block"> 1541年的圣诞前夕,《最后的审判》揭幕,轰动了整个罗马城,人们竞相赶来欣赏。传说教皇保罗三世看到这幅宏伟巨作时,跪倒在画前,说:上帝啊,当末日降临时不要审判我的罪啊。</p> <p class="ql-block"> 《创世纪》《最后的审判》两幅巨制之外,米开朗基罗还给世人留下了其他绘画佳作,圣马力诺1975年邮票上的《圣家族》就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幅蛋彩画,现藏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圣家族”原本是文艺复兴画家常采用的题材,可米开朗基罗画笔下的“圣家族”却与众不同,第一,圣母玛利亚、圣父约瑟和圣婴基督头上都没有传统的圣光环,宗教色彩淡化,与民间普通人无异。第二,画面人物布局独特。传统“圣家族”绘画一般圣婴都被安排在圣母的前方,圣父往往在一旁或身后,有陪衬之嫌。米开朗基罗让圣父抱着圣婴立于后,圣母跪坐于前,扭头,向后伸开双臂去接欲到自己怀里的圣婴。强烈的动感代替了传统的相对静态。第三,更重要的是:米开朗基罗是用制作雕塑的方式来画这幅画的,平面艺术却充满了立体感。圣父健壮的身体放射着力量;圣母也不似他人画作中那么温婉,而是结实刚劲,颇有点男子汉气质。圣马力诺邮票是三横连票,中间是画作全貌,左、右分别是圣婴、圣母头部特写。圣母的结实刚劲在特写中尤为明显。</p> <p class="ql-block"> 巴拉圭1975年邮票选用的《圣母子、圣约翰和天使(曼彻斯特圣母)》是一幅油画,现藏英国国家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 邮票色彩偏重了一点,前面引用过得冈比亚2013年发行的小全张的左下1枚也是这幅画,底色淡一些,看起来就养眼多了。藏画虽是残缺之作,但仍不失为杰作。</p> <p class="ql-block"> 米开朗基罗画作流传下来的数量不算多,但幅幅是经典。米开朗基罗是伟大的雕塑家,同时也是卓越的画家,名列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三杰”,当之无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