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名 严隽圻<br><br>美篇号 1833478 <p class="ql-block"> 6年前的2019年12月3日上午走出“一大”会址,我沿着黄陂南路向北到太仓路127号,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宿舍旧址。</p> 2019年10月16日,中共一大宿舍旧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 太仓路127号属于淮海中路街道,是一幢沿马路的三上三下砖木结构独幢的石库门房子,就是原“博文女校”的校址,也是中共一大代表的住宿地。 中共一大代表住宿在博文女校,其实是由中共一大代表王会悟具体安排的。当时王会悟参加了上海女界联合会,担任《妇女声》的编辑,与博文女校校长黄绍兰关系很好,她便以“北京大学暑期旅行团”的名义,向黄绍兰租用教室,作为代表们的住宿地,黄绍兰一口答应下来。 1921年7月中旬,代表们陆续从湖北、湖南、山东、广州、北京等地来到上海,住宿在这里。 毛泽东、何叔衡(湖南代表)、董必武、陈潭秋(湖北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山东代表)、刘仁静(北京代表)、包惠僧、周佛海(广州代表)等9人就住在第2进楼上的中间两间教室里。室内陈设简陋,仅存放着木板床和书桌。 中共一大代表从各地陆续到达上海后,大都忙于整理和准备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情况与资料,准备在中共一大上宣读与汇报。这些知识分子对共产主义的认识与信仰还是比较清楚的。 在经过探索、思考、辩论和分析后,作出各自的大会发言。由于当时是盛夏,中共一大代表们纷纷摇着蒲扇,满头大汗地疾笔写作,直至深夜才休息。 在那大地苍茫、生灵涂炭的黑暗岁月里,9位一大代表汇集在这幢简朴的石库门房里商讨建党大计,犹如曙光初现,大地迎春。 座落在太仓路127号的这幢石库门房子,在用作一大代表临时宿舍时还是新房子,1921年时太仓路叫白尔路,后又改为蒲石路,1949年全国解放后改为现在的太仓路。 博文女校在此幢房屋办校至1933年停办。此房屋以后成为居民住房。195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寻找到党的一大会址和一大代表临时宿舍以后,由房管部门陆续把这里的居民迁出,略加修复。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宿舍旧址,位于上海市太仓路127号,原为博文女校所在地。1921年中共一大曾将该校作为会场和代表住地。 博文女校是一所私立女子学校,由进步人士黄绍兰主办,黄兴夫人徐宗汉、陈独秀夫人高君曼、李达夫人王会悟都曾在此工作。该校于1916年创办于原贝勒路(今黄陂南路)弄堂内,1920年停办。1921年,迁至原法租界白尔路(后称蒲柏路)延庆里389号 (今太仓路127号)复校。 博文女校建筑平面呈梯形,东西向宽约10.5米,南北长约18.1米,建筑面积317.03平方米。建筑共二层,是砖木结构石库门住宅。值得一提的是,一大代表宿舍旧址从太仓路沿街的正立面看上去,它具有后期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风格特征。这可能给人一种误导,但事实上,北部临街的一跨房屋并不是房屋初建时的状态,而是后来为了博文女校教学使用时扩建的。 从平面上人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除去北面临街的一跨,它就是一个典型的早期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形制和空间布局——中轴对称,三开间,进门是一个天井,正对着天井的是客堂间,客堂及天井两侧为厢房,客堂间后面是通向二楼的楼梯,再后面是后天井。后天井的进深一般为前天井的一半,后天井之后是单层的附属用房。 可能是后期被博文女校使用的缘故,一层的隔墙有所改动,但整体的空间布局还是呈现典型的早期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的特点。 <p class="ql-block"> 1959年5月,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原市政府)公布把此旧址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此楼下客厅勒石纪念。1977年12月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br></p><p class="ql-block"><br></p> 离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宿舍旧址后,我沿重庆路北上走到淮海路,前往渔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