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28日,周五</p><p class="ql-block">大哥那天休息,我们仨商量后,决定去佛山,先到了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清晖园。原想着非周末能避开人潮,却不料春日的游兴是不分周几的。入门处依然排着十来人的队伍。</p><p class="ql-block">这园子虽小,但建筑众多,纷繁复杂,去时也没做功课,就有些晕头转向。回来后翻看照片,回想下园子的布局,才慢慢有了条理。</p> <p class="ql-block">清晖园的历史:该园原为明末状元黄士俊府邸,入清以后,黄家中落。乾隆年间,为进士龙应时购得。后经龙氏一门五代精心营建,格局始臻定型。抗日战争期间,家人避居海外,庭园日趋残破。1959年后,在时任广东省委书记陶铸关注下,修复扩建,成为集旅游服务于一体的岭南园林。</p><p class="ql-block">清晖园名字的由来:一说为取唐诗人孟郊的“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因龙应时之子,翰林龙廷槐辞官南归,筑园奉母。一说为灵感来源于南朝诗人谢灵运的“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p> 清 晖 园 的 特 点 <p class="ql-block">清晖园占地面积小,故又称“岭南庭园”。园林不仅是游览观光场所,更是生活场所,宅邸与园林融为一体,厅堂、居室、亭榭,阁楼布局紧凑,空间联系巧妙,密而不塞,开敞通透,形成园中园,景中景。</p> <p class="ql-block">清晖园当年选址在顺德县城南门外,依山(凤山)、傍水(柳波涌,已湮),将园林融入真山真水的大自然。植物种类多,达200多种,且有多棵百年古树、中外名木。一年四季葱茏满目,自得园中清凉。</p> <p class="ql-block">园内水多,呈现的形式也多样:方、园、狭长或宽阔;几乎一半的建筑都临水。</p> <p class="ql-block">亭榭楼阁均是青砖灰瓦,尽显岭南庭园雅致古朴风格。装饰也多用岭南的花木水果作图案,以灰塑、木刻、砖雕等形式呈现,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p> <p class="ql-block">园内花窗形式多种多样,最具特色的是几乎都镶嵌着彩绘玻璃,精致典雅,令人赞叹。</p> <p class="ql-block">古今名人题写之楹联匾额比比皆是,为园中之景画龙点睛。</p> <p class="ql-block">清晖园布局呈“南疏北密”特点,从西南部旧门口开始大致可分为:南部水庭、中部庭园、北部庭园三个部分,有助于引入夏季凉爽的南风,遮挡冬季寒冷的北风。各区域间虽有分隔,但以游廊、甬道以及各式小门相互勾连,融为一体。既考虑到岭南气候的特点,又丰富了园林空间层次。整体布局功能性与观赏性兼备。</p> 南 部 水 庭 <p class="ql-block">南部水庭以长方形水池为中心,有架出水面的亭榭(澄漪亭、六角亭)、临水而较隐藏的小厅(碧溪草堂)、高出池面的山亭(花亭),参差错落,一“隐”一“露”间,改变水池单调挺直的线条,增加曲折变化之感。</p> <p class="ql-block">澄漪亭位于园内南部临水处。名为亭,实际上是水榭。临水一面全是落地门窗,开敞通透。推窗望去:一方池塘清凉扑面,六角亭凌波依卧,眼前水面清澄,游鳞翔底;水面风静,微泛涟漪,确是待客品茗、赏荷寻景的好地方。“澄漪亭”得名亦源于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塘北侧为一六角亭。此亭多半是当年龙氏老母、小姐及女眷活动之处。亭内近水三面设有“美人靠”,既可“常倚曲阑贪看水”,也宜凭栏玉立,体味荷塘听雨任东风的情愫。</p> <p class="ql-block">步入“澄漪亭”,仿佛触及了时光的静谧一隅。这个空间以水为魂,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一种别样的宁静,无声中传递着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恬淡与和谐。</p> <p class="ql-block">碧溪草堂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两侧有九十六个互异之篆文“寿”字。是嘉庆年间龙廷槐母亲的住所。草堂之名为后来改称。</p><p class="ql-block">碧溪草堂通过池廊与澄漪亭、六角亭左右相牵。</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题字</p> 中 部 庭 园 <p class="ql-block">中部有船厅、惜阴书屋、真砚斋、花亭、狮子山等园林小筑,庭园设高低不一的几何形花台,园路呈几何曲尺型,又称为“曲尺庭”。此处掩映在绿云深处,周围厅敞栏疏,径畅台净。</p> <p class="ql-block">澄漪亭沿池廊直出即抵达船厅。船厅是清晖园的主体建筑,别称小姐楼,为昔日园中未出阁之小姐所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楼船式双层砖木建筑。厅前原有浅水池,以曲栏桥作入厅通道。厅壁通排窗格雕饰竹叶图案,前中舱之间木屏风镂刻芭蕉树及蜗牛行石图案。登楼推窗俯瞰,水平如镜,绿树如烟,屋瓦鳞次栉比,颇具南国水乡舟游情趣。船尾有丫环楼。</p><p class="ql-block">船厅与惜阴书屋、真砚斋、南楼等建筑彼此以曲廊相联,古树穿插其间,彼此既有联系又有分隔。</p> <p class="ql-block">惜阴书屋,这组庭院式书斋为昔日园主供族中子弟读书及接待到访文人墨客之所,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建筑风格古朴雅致。书屋门的右下方有一副精美的木雕屏风《八仙过海》,刀工精细,玲珑可观。惜阴书屋的匾额“绿云深处”为乾隆帝十一子、书法家成亲王所书,形象描绘出四周绿树掩映之清幽景致。“惜阴书屋”有劝勉子弟珍惜光阴,发愤攻读之意,龙家历代不乏学业有成之人。</p> <p class="ql-block">“真砚斋”位于惜阴书屋的后面。走进“真砚斋”,仿佛踏入了一个古雅的世界。这个区域以砚文化为主题,每一处都弥漫着深厚的文化气息。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各式各样的精美砚台,还能感受到古代文人墨客的雅趣与情怀。</p> <p class="ql-block">“花亭”在惜阴书屋一侧的坡地上,与澄漪亭、六角亭相互守望,与四周景致交相辉映。</p><p class="ql-block">花亭旁是一座惟妙惟肖的“狮山”,有一大二小的三只狮子蹲伏棕竹丛中,呼之欲出。狮山又与竹苑内石山上的斗洞相呼应,构成对景,古人造园:“既有狮山,必有斗洞。”设计者构思之严谨,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