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七律·陶行知先生与重庆育才中学》</p><p class="ql-block">行知大道贯长虹,教育为民万世功。</p><p class="ql-block">晓庄播火开新局,渝水培才树伟风。</p><p class="ql-block">千教万教求真谛,一心一意育俊雄。</p><p class="ql-block">桃李芬芳满天下,行知精神耀碧空。</p><p class="ql-block">注:诗作以七律形式颂扬陶行知先生与重庆育才中学的教育精神。首联总括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光辉,颔联分述其在晓庄师范与重庆育才的办学实践,颈联化用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名言,尾联以桃李满园喻其教育成果。全诗力求体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崇高理念。</p> <p class="ql-block">陶行知先生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景星学社社员。陶行知于1908年考入杭州广济医学堂;1915年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7年起创办晓庄师范学校;1929年被圣约翰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陶行知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1931年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1933年与厉麟似等来自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7月25日因长期劳累过度于上海逝世,享年55岁。陶行知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近代中国危机多难,“教育救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正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陶行知去世后,毛泽东亲自题写悼词“痛悼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宋庆龄也为其题词“万世师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年经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97年,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免费为其开蒙。1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98年,在方秀才蒙馆读书,接受传统文化教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99年,转学到休宁县万安街吴尔宽经馆读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3年,回歙县,先到程朗斋秀才处学四书,后到贡生王藻处求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6年,进入歙县耶稣教内地会所办的学校崇一学堂读书,开始接受西方文化教育;为了激励同学们时刻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于是挥笔在宿舍的墙壁上写下“我是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的誓言,以此明志。1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7年,学习期间,曾邀集同学多人,警告歙县西干寺勾结官府、欺压百姓的和尚,并将该寺泥菩萨摔入江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8年,转到杭州广济医学堂学医学;因不满校方歧视非教会学生,愤而退学,回到歙县,专心自修英语一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9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1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0年,汇文书院与同是教会系统的南京宏育书院合并,成立金陵大学堂,陶行知升入金陵大学堂文学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一度回故乡参加地方起义,任徽州咨议机构秘书半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2年,研究王阳明的学说,深受其“知行合一”思想的影响,并仰慕其为人,又取名“陶知行”、但“陶文濬”原名仍继续使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3年,先后任金陵大学学生杂志《金陵光》中文报中文编辑和中文主笔;开始以“陶知行” 之名发表文章;在校长包文博士(Dr.Bowen)和亨克教授(Prof.Henke)的指导下,同时受詹克教授(Prof.Jenks)《耶稣的社会原则》一书影响,特别是受传教士艾迪博士现场演讲的影响,敬佩耶稣基督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人格精神,成为基督教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4年,在《金陵光》发表《民国三年之希望》《呜呼某校》《医德》和大学毕业论文《共和精义》;出席毕业典礼,宣读毕业论文《共和精义》,并接受美国纽约大学承认的文科学士文凭;赴美国伊利诺大学,攻读市政学硕士学位,并担任学生会秘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5年,获伊利诺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转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在斯特雷耶稣教授指导下,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同时修读杜威、克伯屈、孟禄等人教育哲学和教育史等课程,成为杜威实用主义哲学与教育学的信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6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中国学生会和“中国教育研究会”年度主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年的陶行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职业经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7年,受时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郭秉文(哲学博士、原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校友)的鼓动,作回国任教的准备;获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都市学务总监”资格凭证,离美回国;9月,应聘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学专任教员,主讲教育学、教育行政和教员统计等课程;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p> <p class="ql-block">育才中学周边的教学基地长满了绚丽多姿的七彩油菜花</p> <p class="ql-block">橙红色油菜花</p> <p class="ql-block">粉红色油菜花</p> <p class="ql-block">水粉色油菜花</p> <p class="ql-block">蝴蝶兰油菜花</p> <p class="ql-block">橙黄色油菜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