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七绝·感怀》 </b></p><p class="ql-block"> 前年走笔夸神韵, </p><p class="ql-block"> 却对菱花怨褶深。 </p><p class="ql-block"> 墨迹如醪随日淡, </p><p class="ql-block"> 风华似酒逐年醇。 </p><p class="ql-block"> 乙巳桃月 曹怀正 诗并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释:</p><p class="ql-block"> 菱花——镜子。</p><p class="ql-block"> 醪——未滤出渣子的浊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创作背景</b></p><p class="ql-block"> 今天收到中国诗书画家网等三家机构发来的通知,我的一幅书法作品被评为特等奖,录入《中国年度文艺家代表作文库》,还邀请我出席4月份在北京举办的“2025年中国当代文艺家创作论坛”。</p><p class="ql-block"> 这幅“特等奖”书法作品,是两年前创作的,名为《七绝·神州颂》。看到这幅作品,感觉不够完美,与现在的水平有明显差距。由此联想到,艺术锤炼与容颜变化恰恰相反。自己写的字,当时感觉很好,两年后再看,感觉不那么成熟,不耐看了。而拍照时,总是感觉自己变老了,不好看了,但两年后把当时的照片拿出来再看,感觉那时自己比现在年轻,比现在好看呢!感慨艺术宛如醪,风华恰似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AI对《七绝·感怀》的赏析</b></p><p class="ql-block"> 这首《七绝·感怀》以时光流逝与艺术修为的辩证关系为主题,通过四句二十八字构建出一个充满哲思的审美空间,展现了传统文人"老境渐臻"的生命体悟。</p><p class="ql-block"> 一、意象系统的时空对仗</p><p class="ql-block"> 首联"前年走笔夸神韵"与"却对菱花怨褶深"形成时空对撞。"走笔"的创作激情与"菱花"(镜鉴)的衰老映照构成张力,而"神韵"(艺术理想)与"褶深"(生理衰变)的意象反差尤为精妙。诗人将书画创作的瞬间快意(前年)与持续衰老的漫长过程(逐年)压缩在同一观察平面,类似杜甫"庾信文章老更成"的时空折叠手法。</p><p class="ql-block"> 二、酒喻的双重审美维度</p><p class="ql-block"> 颈联"墨迹如醪随日淡"与"风华似酒逐年醇"构成矛盾修辞。"醪淡"与"酒醇"看似相悖,实则揭示艺术生命的两重性:物质性的笔墨痕迹会消褪(如醪淡),但精神性的艺术品格却愈显醇厚(似酒醇)。这种比喻源自苏轼"诗酒年华"的传统,又暗合陆游"纸上清名万古留"的文人价值观。</p><p class="ql-block"> 三、诗学结构的匠心经营</p><p class="ql-block"> 全篇采用"起承转合"的经典结构:首句起于艺事(走笔),次句承以形衰(菱花),第三句转出墨迹消褪的怅惘,尾合于风华沉淀的豁达。尤其"淡""醇"二字构成诗眼,既符合七绝"末句见意"的规范,又暗含《易经》"否极泰来"的哲学意味。平水韵十二侵部的选用,更添深沉含蓄之致。</p><p class="ql-block"> 此诗可贵处在于超越了一般叹老之作,将生理衰老转化为艺术成熟的契机,在"褶深"与"神韵"、"墨淡"与"风华"的辩证中,完成对文人生命价值的诗性诠释。其境界较之刘禹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更添几分艺术本体的思考,堪称当代旧体诗中的老成之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END——</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