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生活里的常用字:撮 龇 髽鬏 㤘

般若石

<p class="ql-block">髽鬏zuājiū女孩子梳在头两旁的发结。</p><p class="ql-block"> 妹妹小时候有个发小,六七岁时,梳两个髽鬏,每天都和她玩,有一天忽然神神秘秘地把手背屁股后边进屋来,和我妹妹在火炉上烤湿笤条棍,用来卷刘海,烤一会小棍就冒烟,赶紧卷,一不小心把额头烫个红印。爱美是女孩的天性,那么小就变着法儿的美,想想既可笑又可爱。</p> <p class="ql-block">龇zī张开嘴露出牙。</p><p class="ql-block"> 龇牙裂嘴,通常是说人长得丑陋,或一时痛苦的表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动画片《喜洋洋和灰太狼》这是近些年来设计得较好的动画片,有趣味。美的艺术享受,首先是有趣味才是符合大众审美的首要条件,即让人能够接受,乐于接授,也就是肯看下去。否则为了有意义牺牲了有趣味就失去了审美的条件,也就失去了观众。寓教于乐,中的寓很重要。寓之有法,也要寓之有度,寓之有美,寓之有“人”。你别看每每灰太狼挨打都龇牙裂嘴的,小孩子就等这一刻释怀地笑呢!至于所谓的什么误导,都是胡说八道,如果真这样的话,法制宣传片就都要停播了,看电视剧要看主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撮zuǒ成纵的毛发</p><p class="ql-block"> 一撮毛。前几年,有些人恶搞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形象,让杜甫在小孩子中着实火了一把,也无形中增加了普及率。著名的学者吴小如教授在回忆学习唐诗的经历时讲,他年轻的时候喜欢李白等浪漫的诗人,他的父亲吴玉如先生常常提醒他研究唐诗要从杜甫开始,读多了才理解父亲的深意,杜甫的命运多舛,把广阔的生活都写成了诗。五十年代,有一次父亲来西郊北大宿舍小住,有闲便随意抽一册唐诗选本来读。恰值有学生问我,王维诗“寒山转苍翠”,为什么天冷了草木凋落,山色反而更绿了?我一时回答不出,便向老人请教。父亲说:“木落千山天远大,正由于百卉俱凋,而山上常绿乔木很多,因此显得更加苍翠。如在夏天,到处都是绿色,山的苍翠反不突出。故着一‘转’字。”我茅塞顿开,觉得很受启发。吴小如的这一段回忆尤其值得人们借鉴,读书多了,才有真正的审美与领悟。话再说回来,大众文化的普及首先要让人们接受。尽管孩子们恶搞了杜甫,但他们关注了这位诗人,会影响一辈子,闲来会觉:“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我也用AI作图,给杜甫设计了一撮毛飘在领后也动感十足。</p> <p class="ql-block">㤘zhòu性情固执,不听劝说。</p><p class="ql-block"> 东北有好多方言是在运用中变了音的,我以为我们说一个人脾气不好叫臭脾气,其实应为㤘脾气。指性情固执,不听劝说。但这种㤘属于民间的,不同于上层阶级的刚愎自用。因为没有任何权力纯属个人秉性。总有人把之混同于休养不够,其实不然。譬如,我们把湿木枝放到火上,一时浓烟四起,不烤干万难燃起火来。想想你就容易理解了,无难不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