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北京知青文化山庄遗址

王礼民

<p class="ql-block">考察北京知青文化山庄遗址</p><p class="ql-block">一代人记忆的消逝与回响</p>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4日,上海知青馆课题组成员王礼民、朱盛镭与北京知青联盟姜飚先生一行,赴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镇实地考察已拆除的“北京知青文化山庄”遗址。尽管事前已知山庄因政策调整被夷为平地,课题组仍坚持前往,试图厘清知青场所“关停并转”背后的深层原因,并记录这一特殊历史载体的最终命运。</p> <p class="ql-block">废墟上的告别:从记忆殿堂到施工工地</p><p class="ql-block">考察组抵达时,眼前已是一片繁忙的施工场景。推土机的轰鸣声取代了往昔知青们的笑语,裸露的土地上散落着断裂的砖瓦和木质构件,其中依稀可辨原山庄的招牌残片。姜飚与现场施工人员确认了主建筑原址位置,指向一片刚被压实的地基:“这里曾是知青们办展览、开茶话会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交流</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2017年9月5日中国知青联盟网正式挂牌的“北京知青文化山庄”坐落于革命老区鱼子山民俗旅游村,占地50亩,园内千余棵果树与淳朴的乡土风情相映成趣。其创立初衷是为知青们提供追忆青春、文化交流的实体空间,通过历史追溯、经济互助和精神传承,打造晚年生活的精神家园。然而短短三年后,这片承载集体记忆的场所便因“政策原因”戛然退场。</p> <p class="ql-block">消逝的不仅是建筑:知青公共空间的困境</p><p class="ql-block">现场考察发现,山庄原址规划用途尚不明确,但确定“不再保留知青山庄”已成事实。课题组在废墟中看到到部分遗留物—残损的知青展板碎片、知青活动的遗物,山庄匾牌等,这些物件将成为知青场馆“城市化进程中知青文化空间变迁”研究的实物见证。 </p><p class="ql-block">“拆除的不只是一栋建筑,而是一代人的情感纽带。”王礼民感慨。近年来,全国多地知青主题场馆面临生存压力,或因土地开发被征用,或因运营资金短缺关闭。北京知青文化山庄的案例,折射出非营利性历史记忆空间在当代发展中的普遍困境。 </p><p class="ql-block">回响:记忆如何延续?</p><p class="ql-block">尽管物理空间消失,考察组注意到,仍有知青群体通过线上社群组织活动。姜飚表示,北京知青联盟将尝试以“流动展览”“口述史计划”等方式延续山庄的精神功能。朱盛镭则提出:“保护知青文化遗产,需要政策支持与社会力量的结合。或许下一站,我们该探讨数字化存档与虚拟纪念馆的可能性。” </p><p class="ql-block">离开发掘现场时,推土机正将最后一堆瓦砾填入坑道。夕阳下,考察组以废墟为背景合影,镜头定格了这片土地作为知青记忆载体的最后一瞬。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歇,但如何让后人听见车轮碾过时那些未被记载的声响,仍是留给当下的命题。 </p><p class="ql-block">【报道附注】</p><p class="ql-block">北京知青文化山庄背景:</p><p class="ql-block">2017年3月7日陕西知青贾维岳协同知青好友,在鱼子山二队承包一片土地开始了北京知青山庄的筹建,以果树种植、文旅休闲为载体,兼具知青史料展示与联谊功能,年均接待各地知青超万人次。其拆除被视为北京非核心功能疏解与乡村土地重整的连锁反应。</p> <p class="ql-block">大门</p> <p class="ql-block">未拆除前的知青山庄建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