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上海的老建筑与海派旗袍,像是这座城市的一体两面——一个凝固了岁月,一个摇曳着风华。当我们穿着旗袍走近老建筑去触摸历史的脉搏,会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上海历经岁月风云,见证沧桑巨变,它用优雅而不老的灵魂吟咏着海上史诗。</b></p> <p class="ql-block"><b> 旗袍红颜会会长毛茹蔚因为深爱旗袍而爱上了上海的老建筑,多年来她深读建筑史书,专研老建筑的前世今生,并带领旗袍姐妹走进一座座经典的老建筑,讲述建筑背后的人文故事,真正让旗袍赋予了文化的内容。</b></p><p class="ql-block"><b> 昨天下午,我和兰珍姐还有文瑰,一起跟着毛会长走进了位于外白渡桥东侧、黄浦路15号的著名礼查饭店,之后又漫步浏览了外滩附近的一些老建筑,获益匪浅。</b></p> <p class="ql-block"><b> 礼查饭店始建于1846年,当时上海开埠只有三年时间。英国商人阿斯脱豪夫·礼查(Richard)在英租界与上海县城之间,兴建了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旅馆,名为Richard's Hotel and Restaurant(礼查饭店)。这是上海最早的一所现代化旅馆。它是中国最早电灯电话,最早使用煤气和自来水的地方。世界各地的许多名人都前来下榻。</b></p><p class="ql-block"><b> 建国后1959年被改为“浦江饭店”。</b></p> <p class="ql-block"><b> 走进大堂,顿觉装潢非常有历史感,整个装潢是比较古典的。 </b></p><p class="ql-block"><b> 风格独特: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维多利亚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大弧形拱窗、爱奥尼立柱等元素使其外观典雅庄重。 </b></p><p class="ql-block"><b> 内饰豪华:如孔雀厅有波浪形木地板、大理石壁柱,礼查厅有大提琴形状的条木镶嵌地板、拱形装饰的彩色玻璃窗和罗马柱。</b></p> <p class="ql-block"><b>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在此开业,就在这里敲响了上海证券市场的第一记开市锣声——中国资本市场的大幕就此开启。</b></p> <p class="ql-block"><b> 中国股票就从上海的这里开始。走进大厅看到惟妙惟俏十分逼真的股民群像正在争先购股,我和兰珍姐也轧记“闹猛”。</b></p> <p class="ql-block"><b> 这些认购证和BB机我们都熟悉,似乎岁月并没走多远,但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b></p> <p class="ql-block"><b> 礼查大厅还曾是上海交谊舞发祥地,慈禧太后60大寿时上海道台为了拍老佛爷马屁在礼查厅举办舞会,上海各地官僚、领事馆大使等都来捧场,此后交谊舞在上海慢慢流行。</b></p><p class="ql-block"><b> 现在这里是世界与“一带一路”交易所文化展。</b></p> <p class="ql-block"><b>孔雀厅的波纹地板</b></p> <p class="ql-block"><b> 在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下榻的房间里稍坐会儿。</b></p> <p class="ql-block"><b>三楼船型中厅。</b></p> <p class="ql-block"><b>三楼是红色文化专题展。</b></p> <p class="ql-block"><b> 在孔雀厅包厢围栏处留下我们瞬间的美好。</b></p> <p class="ql-block"><b> 礼查饭店从创建开始到新中国第一家挂牌上市的证券交易所,它接待过各国政要,文化名流,经历两落两起,历经世事,坐看风云。</b></p> <p class="ql-block"><b> 离开礼查饭店,我们沿着外白渡桥走去,再游览外滩附近的老建筑,去聆听历史的回声。</b></p> <p class="ql-block"><b> 走进外滩源壹号,这里原是英国驻沪总领事馆,是外滩第一界面现存最早的建筑。屋前有典型的英式草坪花园。古树绕屋而立,环境幽静。记得多年前,我和十多位旗袍姐妹来过此地,留下了许多照片。今日重来,依然兴趣盎然。</b></p> <p class="ql-block"><b> 有着200年龄的广玉兰树展现眼前。</b></p> <p class="ql-block"><b> 原教会公寓(新天安堂宿舍),与原新天安堂比肩而立,与划船俱乐部隔路相望。这里的斑马线成了热门的打卡地,我们也潇洒走一圈。</b></p> <p class="ql-block"><b> 上海划船总会旧址。</b></p> <p class="ql-block"><b> 漫步在苏州河畔,看到有两座醒目的玻璃房驿站,走上去一进屋顿觉有家的味道,来来往往的游客可以到这里坐坐。透过玻璃房,附近的建筑楼群映入眼帘。</b></p> <p class="ql-block"><b> 北苏州河路190号——公济医院旧址。</b></p> <p class="ql-block"><b> 华灯初上,夜色阑珊的建筑群让外滩更添光彩了。</b></p> <p class="ql-block"><b> 今日的上海大厦就是原先的百老汇大厦,它是为商住两用楼,入住者主要是英、美洋行以及他们的大班、高级职员等。1937年上海沦陷后,被日本军政府以低于造价的价格收购,成为日本军、政、外交人员和汉奸的住所。抗战胜利后,由国民政府接管,为“励志社”第七招待所。1949年5月28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1951年,陈毅市长将大厦命名为“上海大厦”。周恩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陪同各国元首或政府首脑、政府代表团做客大楼,俯瞰上海市容。</b></p><p class="ql-block"><b> 1989年9月25日,百老汇大厦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百老汇大厦所在的“外滩建筑群”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坐在上海大厦一楼大厅,每人点了一碗牛肉面加一杯西瓜汁,人均花费48元。透过玻璃我们可以看到外白渡桥五光十色的夜景,真是梦幻一般。</b></p> <p class="ql-block"><b> 灯光璀璨,游人如织,陶醉于这美景之中真让人感叹上海真美,作为上海人都会为我们美丽的家园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b></p> <p class="ql-block"><b>旗袍姐妹度过这样一个美好的下午是如此的开心且有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海派旗袍与海派建筑是上海近代史上的“双生花”,建筑是旗袍的T台,旗袍是建筑的注解。当海派旗袍邂逅海派建筑时,将共同体现上海近代中西交融,开放创新的城市气质。二者的关系,恰如张爱玲所言:“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而海派建筑,正是这座城市披在身上的外衣。</b></p><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 <p class="ql-block"><b> 感谢毛茹蔚会长的组织和讲解,让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旗袍爱好者应当做弘扬海派文化的传播者,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我们一起继续阅读上海,共同挖掘和享受这座城市丰富的文化宝库资源,真正让海派文化代代相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