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瓦窑的岁月与革命回响

青山农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代瓦窑的岁月与革命回响》</span></p><p class="ql-block">在故乡那片满溢温情与故事的土地上,国洋里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而在这片土地上,有一处瓦窑,静静坐落于去寮仔路下方那较为偏僻之地,仿若一位洞悉世事的睿智长者,以沉默之姿见证着岁月长河的悠悠流转与时代的沧海桑田。 </p><p class="ql-block">瓦窑所处之地,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世外桃源。山林幽深静谧,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宛如一幅梦幻的画卷。微风轻拂,树叶沙沙作响,似在低声诉说着古老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云霞缥缈悠远,如梦如幻地在天际飘荡,时而如轻纱曼舞,时而如骏马奔腾,给这片山林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对面的山峦连绵起伏,层峦叠嶂,像是大地隆起的脊梁,彰显着无尽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时光回溯至古时,上岙与内岙虽距离不算遥远,但这一带山林广袤无垠,荆棘丛生。那时,先祖们尚未发现内岙这块宜居的宝地。冬日里,牛群为寻觅地草,悠然走向内岙。彼时,大地被皑皑白雪覆盖,漫山遍野银装素裹,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唯有牛群在内岙的休息安卧之处不见积雪,仿佛这里被大自然赋予了特殊的庇护。 </p><p class="ql-block">每至傍晚时分,夕阳将余晖倾洒在水面上。金色的光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跳跃闪烁,如梦如幻,美得让人陶醉。牛群似乎也被这迷人的景色所吸引,眷恋此地,迟迟不愿返回。它们悠然自得地躺卧在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上,有的闭目养神,有的反刍着草料,享受着这宁静而美好的时光。</p><p class="ql-block">这里山川如画,芳草葳蕤,清风轻柔地拂过脸庞,带着花草的芬芳和泥土的清香,让人心情舒畅、神清气爽,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这轻柔的风一一吹散。先袓选定在此处安居,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若要建造房屋,建窑烧制砖瓦便成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这座元代瓦窑,也因此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p><p class="ql-block">时光流转,来到了风云激荡的一九三二年。叶飞领导的闽东游击队在前岐一带的活动极为活跃,如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周佳山、贡嘎山以及国洋村,都在革命的浪潮中成为了坚实的游击根据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怀揣着对自由和正义的向往,纷纷投身到革命事业中,为了理想和信念英勇奋斗。</p><p class="ql-block">一九三五年六月,鼎平县委成立,国洋村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恰好处于鼎平县的腹地,成为了革命斗争的重要区域。红军游击队时常在国洋村停留或路过,他们的到来,给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革命斗争开展得愈发如火如荼,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被革命的热情所感染,积极为游击队提供帮助和支持。</p><p class="ql-block">同年十二月,刘英、粟裕率领挺进师进驻国洋里。他们在李氏祠堂向村民们宣传革命道理,祠堂里挤满了热情高涨的村民。刘英、粟裕等革命志士用朴实而坚定的话语,向大家描绘着革命胜利后的美好蓝图,号召群众踊跃参军,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村民们被他们的激情所打动,纷纷响应号召,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p><p class="ql-block">一九三六年秋末,革命的征程中出现了一段特殊的插曲。红军游击队的几名同志因战斗受伤,来到国洋村养伤。当地治伤名医李乃算听闻后,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为同志们治疗的重任。为了避免引起敌人的注意,把同志们转移到那座充满历史韵味的瓦窑。</p><p class="ql-block">窑内部,阴暗而潮湿,弥漫着一股陈旧的气息。窑洞的墙壁上,残留着岁月的痕迹,烟熏火燎的印记见证了它曾经的繁忙。窑顶的缝隙中,偶尔透进几缕阳光,形成一道道明亮的光柱,光柱中尘埃飞舞,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窑洞的一角,摆放着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一张破旧的木床,上面铺着薄薄的褥子,这便是游击队同志养伤的地方。李乃算每天都会按时来到窑洞,仔细地为同志们检查伤口、换药,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关切与专注。</p><p class="ql-block">在养伤的日子里,闲暇时,红军游击队同志与李乃算在窑中促膝长谈。他们互相探讨当时的热门话题,从国家的命运到革命的前途,从百姓的生活到理想的社会,他们那坚定的革命信念,深深打动了李乃算。</p><p class="ql-block">李乃算对红军战士的为人深感钦佩,他被同志们为了革命事业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所感染,于是积极投身到动员年轻人参加红军、报效国家的工作中。他走村串户,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向年轻人讲述着革命的意义和重要性,鼓励他们勇敢地拿起武器,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奋斗。</p><p class="ql-block">解放后,这座承载着无数历史记忆的瓦窑,依然发挥着它最后的余热,继续烧制过砖瓦,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逐渐普及,瓦窑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渐渐被人们遗忘在岁月的角落。后来,它便荒废了。</p><p class="ql-block">如今,当人们再次来到这里,只能看到窑门坍塌已久,只留下一个小小的洞口。洞口周围杂草丛生,仿佛在努力掩盖着曾经的辉煌。那残留的窑壁,在风雨的侵蚀下,显得破败而沧桑,但它依然顽强地伫立在那里,像是一位历史的守望者,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见证着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一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