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说起李应才,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谁,但说起东留大阳桥,武平人就有许多人都知道,而这大阳桥就是李应才倡议、捐钱捐物主持复建的。</p><p class="ql-block"> 李应才(1604一一1680年),字崇徵,号参三,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殁于清康熙十九年。是北门坊仕诚公的第九代裔孙。</p><p class="ql-block"> 李应才幼时就喜欢以棍棒作玩具,稍年长后更是喜好武术,常舞刀弄枪玩拳术,家长见其偏爱武术便援请武师教导,督促其在习文之余练武。</p><p class="ql-block"> 由于种种原因,李应才30多岁时在文科考试中都还未取得功名。明崇祯十年(1637年)朝庭下令全国府、州、县都要设武学生,武平县衙也设了武学生,在南门坝设立了射靶场。李应才此时已三十三岁,但他仍改作武学生。经过几年努力终于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考取武举人,是武平有史记载的明朝时期仅有的3个武举人之一(另二个一是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中举的车应山;再是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中举的王人哲)。</p><p class="ql-block"> 李应才家道富足且古道热肠,常有侠义之心。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施桥修路结善绿;多次赈灾放粮救活无数饥民;倡议并带头捐资维修学宫使之面貌一新;他还有胆有识敢担当,引领民众杀贼保平安;他深明大义高风亮节,不与乱党同流合污。</p><p class="ql-block"> 李应才一生做了许多值得称颂的事情,今天我讲三个小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一、捐款捐物主持复建大阳桥。</p><p class="ql-block"> 大阳桥,座落于福建省武平县东留镇大阳村,距武平县城约30公里。由于桥所处大阳村,所以称作大阳桥。大阳桥横跨发源于泥洋南坊从北往南流的荥阳河,呈东西走向。是南连闽西武平,北通赣南会昌的交通要道,也是联通东留上四乡(包括封候、新联、新福、大阳、泥洋、南坊六个村)的通衢之处。</p><p class="ql-block"> 大阳桥始建年代不详,李应才在云游路过此地时,此桥已因自然灾害等原因冲毁。而大阳桥是过往客商和贩夫走卒挑担往来的必经之路,李应才看到他们或趟河而走或过跳石而行,稍有不慎便会跌落河中,李应才看到他们的艰辛,便萌动复建大阳桥之心。</p><p class="ql-block"> 经过精心准备,清康熙年间,李应才相邀同是武举人的侄儿李绅一起集资主持复建大阳桥。李应才捐红木300根,并和李绅一道捐赠了建桥所需的大部分资金。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终于将大阳重建起来,极大地便利过往客商和挑夫走卒,得到过往客商和当地老百姓称赞。</p><p class="ql-block"> 因当地常有山洪暴发,该桥常被冲毁。但由于重建时桥礅基础牢实,事后只需稍作修复便可照常使用。现存的大阳桥是风雨桥(客家人称荫桥),是距李应才复建大桥近二百年后即清咸丰五年(1855年)再建的,现在是县级文物保护的文物,桥头悬掛“大阳桥”三字的牌匾,是上世纪九十代初时任县长曾克荣题写。</p> <p class="ql-block"> 二、有胆有识敢担当,引领众人驱贼保平安</p><p class="ql-block"> 清顺治元年(1644年)4月22日,清军在吴三桂的引领下入关,10月定都北京,此后在各路明朝降将的辅助下,一路南下势如破竹。清顺治三年(1646年)九月,清统兵李成栋率清兵占闽西各县,进入武平境内。清顺治五年(1648年),在清庭攻克汀州府建立政权后的第三年,本县赤岗人(现东岗村赤岗自然村)朱良觉不愿归顺清朝政府,筑寨聚众对抗清庭。他与上杭悍匪张恩选勾连,要求张率部攻打武平城。</p><p class="ql-block"> 张恩选,绰号猪婆龙,是明末清初长期窜扰闽粤赣三省边界各地的悍匪,打家劫舍欺压百姓的事他就没少干,是三省边界各县谈之色变的恶人。</p><p class="ql-block"> 是年润四月,朱良觉与张恩选约定于二十九日攻城,张纠集数千人屯兵二十里外相呼应。朱率人潜入县城,在城内举火为号,指引贼人进攻方向。由于守城官兵不多,又有内奸放火,一时城内民众人心惶惶,李应才登高一呼,号召城中百姓和守城官兵一道杀敌保城,并执戈挥刀引领民众奋力杀寇,民众见状精神振奋亦极力反博,截杀寇匪二百余人,余党全部败退逃跑,张恩选部看攻城无望,也率兵退出武平境内,城内百姓得以安宁。</p> <p class="ql-block"> 三、 高风亮节,不与乱党同流合污。</p><p class="ql-block"> 在清朝初期,由于政权不稳定,统治力量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各省,因此采取了以汉治汉的政策,扶植汉族降将来管理南方各省。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兼辖贵州部分和四川、湖南;尚可喜被封为平南王,镇守广东部分及广西;耿仲明被封为靖南王,镇守福建,大本营位于福州。这就是史称的清朝藩王制度。</p><p class="ql-block"> 在清军征服全国后,三藩却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拥有过大的兵权、财权和地方政治影响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清廷分庭抗礼,成为清廷的心腹大患。</p><p class="ql-block"> 康熙在其皇位稳定后便做出了撤藩的决定。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清廷下诏撤消“藩王”封制,导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反清,后来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耿仲明之孙耿精忠也响应发起叛乱,这就是史称“三藩”之乱。</p><p class="ql-block">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耿精忠(耿仲明之孙,当时世袭了靖南王之位)在福州响应吴三桂的叛乱,拘禁了福建总督范承谟的幕僚50余人,为发展自己的藩镇势力,以封官晋爵拉拢党羽,派遣心腹接管延平(今南平)、邵武、福宁(今霞浦一带)、建宁、汀洲(今长汀)诸府。耿精忠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分兵攻占浙江、江西多地,一时兵势甚盛。</p><p class="ql-block"> 在耿精忠发动叛乱后,写信给李应才,要求李应才支持参与叛乱,他予以坚决拒绝(县志记载:康熙十三年耿精忠之变,坚拒伪札),表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当时耿精忠正呈节节胜利态势,其势力已占据了闽浙赣大部分地区,许多地方的镇守将领官吏都归顺了耿精忠,而李应才却逆势而为,足见其勇气可嘉,忠心可鉴。待“三藩”之乱平息后,县主刘昈赐以牌匾“莹彻无瑕”嘉奖其高风亮节。上宪也赐“中流砥柱”牌匾,以褒奖其深明大义的精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李应才无疾而终,享寿七十有七。</span></p><p class="ql-block"> 李应才一生坦荡磊落,做过许多善事和有益的事,民国版县志在列传中为其立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