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亚,我们选择住在崖州区,主要游览南山寺景区和崖州古城。南山寺背靠南山,面朝南海,是一座仿盛唐风格的大型佛教寺院。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但现存建筑主要为1990年代重建,旨在纪念唐代高僧鉴真对当地的历史贡献。命名南山寺,不仅因为选址南山,也因鉴真出身佛教律宗中的“南山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船队从扬州出发后遭遇台风,漂流14天至振州(今崖州),这场意外使他在海南滞留一年多。其间他双目失明,弟子荣睿病逝,但他仍以佛法、科技和人文精神滋养了这片土地,为海南文化史写下重要一页。在海南的停留也挽救了濒危的东渡计划,为第六次东渡(公元753年)成功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悲华经》记载,观世音菩萨在过去世为转轮圣王无诤念的太子不眴。他因悲悯众生深陷苦难,立下十二大誓愿,誓言断绝众生烦恼与痛苦,引导其常住安乐。其中第二大愿便是常居南海愿,因此又称为南海观音。1995年南山寺启动重建,由赵朴初亲临选址,并建议在此建一座海上观音像。</p> 南山寺是南海观音道场,海上观音像高达108米,是世界最高的金玉观音圣像,被称为海南“镇岛之宝”。我们从入口乘观光车第一站到达这里,但见海上观音像一侧还有个“智慧之手”,也叫“施无畏印”。掌心的法轮寓意佛法无边,能为众生消除恐惧、带来安宁,也代表开启智慧、解脱烦恼。我们由远及近缓缓前行,逐步瞻仰观音菩萨慈容,拜谒大慈大悲的南海观音。<br> 观音头后金色背光装饰华美,衣袂随风舒展,姿态优雅慈悲。观音左手持金色经箧,右手施说法印,象征为众生讲解佛法、开启智慧之门。基座以金色莲花瓣铺就,层层叠叠,与洁白的像身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庄严。 海上观音像既延续了佛教造像的传统美学,又融入了现代工艺的精湛技法。观音像通体采用合金钢锻造,表面覆盖厚度达2毫米的不锈钢蒙皮,经特殊高分子薄膜喷涂工艺处理,不仅具有温润如玉的哑光质感,在不同光线下还呈现微妙变化。<br> 衣袍以 “褒衣博带” 式为基底,宽袖垂地,衣褶流畅自然,既保留了唐代造像的雍容气度,又通过金属材质的刚性线条强化了立体感。衣角处的波浪纹暗刻,隐喻菩萨踏浪而来的意境,与底座的莲花宝座形成呼应。<br> <p class="ql-block">观音胸前垂挂多层璎珞,从上至下分别象征菩萨的「七圣财」「花开见佛」和「八正道」教义。正中悬挂微型鎏金法轮,两侧延伸缠绕的忍冬纹,呼应佛教「法轮常转」的永恒真理;垂链末端以错金工艺雕琢未绽莲苞,与观音足下莲台形成「因果相续」的隐喻。整个璎珞将佛教义理转化为可直观感知的视觉语言,暗藏从「凡夫执著」到「菩萨解脱」的修行次第,堪称“可穿戴的法教”。</p> 海上南海观音建造工程耗时近6年,由300余名工匠采用传统失蜡铸造与现代数控雕刻结合的工艺完成;仅璎珞部分就使用1.2吨铜材,经过800多道工序打磨成型。整座观音像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典范。<br> 许多游客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就是为了这一刻。与我们同一观光车的安徽安庆游客,竟属于一个60人的旅游团。 海上观音周围还有这样的信众,匍匐在地环绕跪拜观音菩萨,虔诚之心,日月可鉴。 海上观音像底座下,建有一座宏伟的圆通宝殿,供奉观音菩萨的金身,还有三十三种观音法相。我在殿外曲折反转的人流里排队半小时,终于进到金碧辉煌的大殿里,人们都在这里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虔诚祈愿。 从南山寺远眺海上观音,才看清是一体三尊,观音像高108米象征百岁百福,三尊观音像一面持经箧,象征智慧;一面持念珠,寓意慈悲;一面持莲花,代表清净。<br> 三十三观音堂,位于南山寺景区的“龙脉中心”,有意思的是一寺两用,朝北是观音堂,朝南是财神殿,而且两者相通。传说中,古时南海瘟神肆虐,观音菩萨与龙五爷携手解救苍生,最终观音在此显化三十三法身普度众生,龙五爷则镇守南山护佑财富。 观音堂内,中央主尊观音像端坐祥云龙身宝座上,右手持宝瓶,左手轻抚柳枝,身姿优雅,面容慈悲祥和,周身鎏金闪耀,服饰细节繁复,衣袂纹理细腻流畅,尽显神圣威仪。 三十三尊观音应化法身群像长50米、重15吨,姿态各异,庄严华美,布局极具层次感,凌立于50米长的流动彩色水系之上,象征观音菩萨普度众生的不同愿力<br>。这一群像因规模宏大、工艺精湛,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br> 南山寺,是建国以来建设的最大佛教道场,也是中国最南端的仿唐寺院,依唐代寺院命名,由仁王门、兜率内院、金堂等道场组成。其中仁王门即山门,金堂即大雄宝殿,兜率内院是依唐风建造,通常寺院并不专设。<br> 仁王门中间供奉大肚弥勒,是从五代开始以布袋和尚为原型的造像。弥勒菩萨袒胸露腹、笑口常开,给人欢喜信受之感,以此来教化善导信众量大福大。我忘不了那副启迪人心的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教人宽容大度、笑对人生、慈悲为怀。<br> 弥勒菩萨背后是韦驮菩萨,佛教的大护法。据说在释迦牟尼佛涅槃后,邪魔将佛的舍利抢走,韦驮及时追赶奋力夺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为驱除邪魔与保护佛法的天神。<br> 仁王门内四周供奉天龙八部。天龙八部为佛教专有术语,是佛教的护法神。据大乘佛经记载,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 兜率内院也称弥勒内院,供奉的是天冠弥勒与协侍菩萨,与大肚弥勒有所不同。据佛教经典,释迦牟尼曾预言弥勒将在未来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降生人间,于龙华树下成佛,接替他教化众生。天冠弥勒是在兜率内院修行待机成佛的状态,代表“未来佛”形象,而大肚弥勒是现世菩萨的形象。 金堂是南山寺的主殿,在全部建筑中空间最大,而且采用双重翘角飞檐、庑殿顶结构。金堂建筑展现出唐代建筑“斗拱雄大、出檐深远”的典型特征,如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斗拱断面尺寸达210×300厘米,高度近柱高的一半;出檐深度3.96米,占建筑高度的近1/3。南山寺金堂出檐深度我估计在2-3米之间,远超小式建筑(约0.9-1.5米)和苏式建筑(0.6-0.8米)的常规尺度。 金堂里供奉代表空间上的"横三世佛",即中间的释迦牟尼佛、左边的药师佛、右边的阿弥陀佛,他们代表不同世界和佛的不同面向,在佛教的宇宙观和信仰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br> 左右胁侍有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释迦牟尼两大弟子迦叶和阿难,还有十六罗汉佛等像雕组成。 崖州古城文明门。崖州是中国最南端的古城,始建于南宋时期,自南北朝起成为海南岛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两千年建置史,八朝州郡之所”之称。宋代以前为土城,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开始用砖石包砌城墙,后经元、明、清三代扩建,形成规模较大的城池。<br> 进入城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崖城学宫,其影壁外刻“德侔天地”四个大字格外醒目。还有一座“少司徒”牌坊,是中国最南端的科举功名牌坊,为表彰崖州籍名臣钟芳及其家族的科举成就而建。钟芳为明代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右侍郎(别称“少司徒”),其子钟允谦为进士,侄子钟允直为举人,形成“父子两进士、一举人”的科举佳话。<br> 崖城学宫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是中国最南端的孔庙,也是古代崖州最高学府,被誉为“天涯第一圣殿”,2013年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崖城学宫就其建筑而言并无特别之处,难得的是,这个曾经的蛮荒之地和流放之地,明清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仅此一地就培养出了4名进士、30余名举人。随着人才辈出,海南涌现出了海瑞、丘濬、钟芳、张岳崧等众多名臣先贤。<br> 崖城学宫里举办的海南历史文化图片展览,重点介绍黄道婆、冼夫人和鉴真和尚,显著提升了其文化品位,成为学宫的一大看点。黄道婆(约1245—1330年)出生于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华泾),早年漂迫至崖州水南村寓居30多年,后返回松江。 <br><br>宋元时期,崖州是中国重要的纺织品织造和贸易基地,尤以黎锦闻名于世。黄道婆在此学习先进的纺织技艺,加以改良带回松江,使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中心,推动了海南与江南经济、文化交融,她也被誉为“中华纺织女神”。<br> 冼夫人(约522—602年),名冼英,岭南圣母,是中国南北朝至隋朝时期岭南地区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领袖。她通过军事与政治手段,将海南在脱离中原管辖近600年后重新纳入中央政权,并上书设立崖州(今海南全岛及三沙海域),为隋唐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br><br>作为俚族首领之女,冼夫人与汉族官员冯宝联姻,成为俚汉融合的典范。她还将中原政治制度、农业技术引入海南,对海南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海南现有400余座冼夫人庙,形成以“军坡节”为核心的国家级非遗“冼夫人信俗”。<br> 鉴真和尚,如前所述,虽然是因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漂流至振州(今崖州),只是在海南滞留一年多,但是却意外成为中原文明与海南边疆交融的契机。他不仅以佛教弘法重塑了海南的宗教格局,更通过技术传播与文化记录,为这片“蛮荒之地”注入了盛唐气象。因此,海南人民至今仍在纪念他。<br> 到达海口后,我们在海南省博物馆参观了两个展览,也有收获。《譬若天工—中国古代文物中的科技奥秘》聚焦文物的科技主题,汇集故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19家文博单位,从青铜铸造、造纸印刷、瓷器制作、建筑营造和布匹织造等五个领域中,精心遴选反映中国古代科技创新的代表性文物145件/套,内容十分丰富。因时间有限,在此仅各挑选几件展品分享,以管中窥豹。<br> 铜鎏金寿星骑鹿香熏,明代,海南省博物馆藏。以铜铸寿星为盖、神鹿为体。铜加金彩,寿星面容祥善,有细密须髯,披襟跨坐鹿背之上,双手握一卷书册;有鹿为骑,鹿四肢修长,健蹄刺骨,短尾硕身,长颈回转口微张,鼻翕合,劲角高竖;鹿身环绕绶带,上饰吉祥图案,寿星座鞍有双螭交尾。自明代宣德年间暹罗国向我国进贡风磨铜,中国铜制艺术品又迈上一个新台阶,此件香薰设计精妙,鹿体中空置料,且器形硕大,并巧妙以铜色和金色区分出图案层次。<br> 三年兴壶,西周,宝鸡周原博物院藏。整器束颈垂腹,下承圈足,大圆顶盖,对称饰有双环贯兽耳,器盖顶饰有团鸟纹,腹、腰、颈部用两条素带相隔,环饰曲波纹,宽疏有序,线条流畅,器盖、底圈足还饰有窃曲纹,形成对应。此壶盖外侧铸有铭文12行,共60字。该器保存完整,壶身黑漆光亮如新,被誉为"壶中之冠",是西周中期青铜壶类标准器之一。<br> 兴簋,西周,宝鸡周原博物院藏。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在祭祀和宴飨时常以偶数的簋与奇数的鼎配合使用,表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兴簋共出土8件,器物上半部为圈足双耳簋,下部铸一镂空方座,颈部饰一圈鳞带纹,中间有一兽首,腹部饰直棱纹。此器盖、器同铭,但行文略有不同。铭文布局规范,文字秀美。<br> 何朝宗款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明代,故宫博物院藏。胎体细腻洁白,釉面莹润如玉,整体微微泛黄,呈现出"象牙白"的色泽。观音低首垂目,神情慈祥,面形长圆饱满,发髻高束,身披长巾,胸前璎珞珠佩呈如意形,双手隐于衣衫之下,衣纹自然流畅,透过垂拂的衣褶,隐约可见观音的肢体形态。此件观音像代表了明代德化窑的高超水平,是何朝宗传世塑像中的经典之作。<br> 三彩马,唐代,海南省博物馆藏。是盛唐时期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此马体型健硕,英姿勃发,马首微倾,双眼炯炯有神,展现出力与美的和谐统一。马身施棕黑釉,呈自然毛釉斑点,脸部、鬃部、尾部及四蹄为白色,细部处理一丝不苟,栩栩如生。三彩马不仅工艺精湛,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唐代昂扬向上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研究唐代社会生活、审美意识的重要历史资料。<br> 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四系罐,宋代,海南省博物馆藏。罐唇口,阔颈,溜肩,鼓腹,浅圈足。罐外壁施黑釉,罐内壁及圈足素胎无釉。吉州窑工匠运用民间剪纸手法,把剪纸花卉生动传神地展现在这件瓷罐上,黑色的地釉和黄褐色的花纹形成鲜明对比,新颖别致,极具艺术装饰效果。<br> “会跑的”柱子。故宫太和殿的柱子是可以移动的,而且也不是垂直竖立在地面上(柱头与柱身偏移4.5度)。当地震来临时,这些可移动的柱子会随着整个建筑结构来回滑移,一方面可以避免自己被摆动的势能折断,另方面可利用与地面的摩擦来抵消一部分地震势能。而与地面呈一定角度竖立的柱子在滑移过程中会自行调整底部的位置,避免在地震后过多偏离原来的柱墩。我在山西应县木塔,也见到“会跑的”柱子。<br><br> 故宫的地基是"海绵"做的。通常以为地基应是很坚实的,实际上常用木桩填土层,木桩可以增强木桩填土的夯实度,保证夯填土的密度均匀和整体性。在地震作用下,大量的木桩可以让整个填土层的下沉力均匀作用到持力层,从而避免局部塌陷,有效防止上层建筑开裂或塌。而且木桩本身也是柔性的,在垂直作用力的影响下,自身的形变可以缓冲一部分压力。<br> 故宫里的上百万个'刹车" 。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的核心连接技术。以故宫太和殿为例,整个宫殿的梁、柱、屋架几乎都采用了榫卯的方式进行连接加固,形成“有限刚性”结构。通过可控形变实现能量耗散与荷载重分配,在动态平衡中维持建筑稳定,体现了中国古代“道法自然”的工程哲学。<br> 龙袍,最华丽的工艺美术极品。龙袍的制作极为考究,清代龙袍,往往由清宫一流工师精心设计,经皇帝审定、认可后,才派专差送往苏杭等地督造。有时一件袍料即费工190天。其特种袍服,用孔雀尾捻线上缀米粒大珍珠,绣成龙凤或团花图案,费工之多,用料之奢侈,骇人听闻。清代的龙袍可谓是中华服饰中艺术最精湛、最华丽的工艺美术极品。<br> 在《琼工坊—海南传统手工技艺陈列》,我们主要参观了椰雕和贝雕。椰雕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明、清两代,椰雕常被官员作为珍品进贡朝廷,所以又有"天南贡品"的雅号。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椰雕技法主要有浮雕、圆雕、镂雕,种类有椰壳雕、椰棕雕和椰木雕等许多类型。这两件作品都属椰壳螺钿镶嵌。<br> 贝雕《孔雀开屏》和《硕果累累》。海南贝雕工艺早在明代就有了较高水平,并逐渐和古老的椰雕工艺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已被列入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br> 海口骑楼老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也是海南岛最具南洋风情的建筑群。它不仅是海口近代城市发展的缩影,更是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洋文化交融的见证。海口的骑楼老街建筑群,初步形成于1920年代至1940年代,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br> 20世纪30年代,骑楼街区达到鼎盛,形成以得胜沙路、中山路、博爱路、解放路、长堤路为核心的“五纵四横”格局,总长4.4公里,集中了海口80%以上的老字号商号、钱庄和会馆。我们到达海口当日寒风细雨,主要只走了中山路。 骑楼底层为宽2-4米的柱廊式人行通道,上层为居住或商用空间,适应热带多雨气候,实现“晴不曝日,雨不湿鞋”的功能。 其装饰元素丰富多彩,山花、浮雕、拱券、百叶窗等细节体现巴洛克、伊斯兰、岭南等多元风格。这些从时光中走来的老房子,处处留有时代的印记,徜徉其间,不由勾起人们的怀旧情感。<br> 骑楼老街的存续不仅是建筑保护问题,更关乎如何激活城市记忆。未来如何在文旅开发中避免过度商业化,保留原住民生活气息,将是关键挑战。2009年启动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综合整治工程,采用“修旧如旧”原则,如用传统灰塑工艺修复浮雕。 一些老建筑经过改造后,散发着历史的幽香,成为许多人的打卡地。 这家骑楼建筑博物馆酒店,采用灰塑传统工艺装饰门面和室内,让老房子焕发新生,赏心悦目,作为老街的点缀或也值得肯定。 博爱路这一段淹没在灯笼海洋里,用新的时代感掩盖了旧的时代感,这样做是好还是不好呢?<br> 中山路上的铜雕群,以生动的艺术形式再现了老海口的市井生活、华侨文化与历史记忆。这些雕塑不仅是街区的文化地标,更承载着南洋华侨精神与本土民俗的交融。《椰韵》,椰树下少女手持椰子,象征海南“椰文化”。雕塑旁的长椅常被游客用于合影,体现椰树对海口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塑造。<br> 《梳妆》,表现昔日母亲为女儿梳头场景,这件作品可帮助唤醒渐逝的民俗记忆。<br> 《商道》,中外商人手持算盘与账本讨价还价,重现骑楼作为清末通商口岸的繁荣景象。<br> 海南有很多北方人落户,海口骑楼老街里,一位东北人竟在这里开了家贝壳店,各种珍奇贝壳琳琅满目,惹人喜爱,我俩就为小孙女买了好几件。<br> 海口钟楼作为紧邻骑楼老街的历史地标,是海口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征。1929年由爱国商人周成梅联合南洋华侨集资兴建,初衷是为海口港口贸易提供统一计时服务,成为当时东南亚商船抵琼的航标,后迁至现址,并进行了三次技术升级。眺望对岸骑楼老街的南洋风韵,仿佛能听见历史长河中商船鸣笛、钟声悠扬的百年回响。<br> <p class="ql-block">摄影器材:华为Pura 70 Pro</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btngvwy" target="_blank">重游海南记:1、文昌</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bysu6bi" target="_blank">重游海南记:3、海口(续)</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