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军路上,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离开军旅生涯中的导师、人生道路上的指引者——连队指导员吕震53年啦!时光过了这么多年,虽常穿梭于城市车水马龙之间,脑海中却时常闪现吕指导员不苟言笑的容颜。回想起在吕震指导员严厉而悉心教导下的3年,从黄旗海,到固阳城,庆幸有他在我新兵下连、入团入党、晋升提干的一路上严管厚爱,谆谆教诲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让我受益匪浅;感恩有他内峻外和、辞微旨远的训导,使我从行为幼稚走向成熟稳健,从愚昧无知走向洽博多闻 ,改变和开拓了我的军人情怀与人生格局。可以说,没有吕震指导员严苛的教诲,就没有我的今天。</p> <p class="ql-block">——1971年5月,我在连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下图为作者2021年获得中共中央首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1973年4月,从连队卫生员提干到师医院工作</p> <p class="ql-block">——2005年,评获军队高级技术职称,技术5级</p><p class="ql-block">——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褒奖若干</p> <p class="ql-block">50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小兵卫生员(17-18岁)的时候,连队吕指导员给我立下许多不成文的规矩,诸如每天雷打不动必须练字、每月1块零花钱、节假日顶替饲养员喂猪养鸡、到班排巡诊、到炊事班帮厨等等。这些让我做人做事的规矩,开始接受不了,心里特别委屈,经常伤心流泪,甚至想当逃兵;直到最后理解释怀,感激不尽,永远铭记在心。</p><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献给我最尊敬的指导员——吕震</p><p class="ql-block">感谢他对我诲人不倦的教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初见黄旗海,缘起固阳城</b></p><p class="ql-block">1969年1月入伍前,我只上了6年学,小学文化程度;在家放过牛,当过大队保健员(后称赤脚医生)</p><p class="ql-block">1969年3月新兵下连,我被分配到北京军区工程兵第1工区163团3连2排6班当战士,吕震为连队指导员;部队驻地在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黄旗海南岸。</p><p class="ql-block">1969年7月,部队整编,我们排改编成连,编入由内蒙古军区骑兵第五师改成的北京军区守备二师130加农炮营3连,吕震仍为我们连的指导员,部队移防到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在3连担任卫生员,正式与指导员同在一个屋檐下工作和生活了3年;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吕指导员对我格外“关照”,吃喝拉撒睡约法多章,决不迁就,工作学习约定俗成,毫不留情。</p><p class="ql-block">(下图为作者1969年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少不经事,施策磨砺</b></p><p class="ql-block">入伍的前两年,由于我文化程度太低,基础知识太差,加上年少无知,时常浑浑沌沌,还爱耍点小聪明,搞点小事情,大错不犯,小错不断。1958年入伍的指导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决意给我来一个以法为教,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方式传道受业,从日常小事着手,从做人基础抓起,蒙以养正。</p><p class="ql-block">一是从日常小事方面给我立规矩,比如每月给我1块零花钱;每个星期天和逢年过节,让我顶替饲养员喂猪喂养鸡;每天背着药包到施工或训练现场跟班作业,早晚还要到各个班排巡查巡诊;每天工工整整书写300个字,错一罚百;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吃饭睡觉不准说话,否则罚站等等。开始总认为指导员跟我过不去,怨恨、委屈、郁闷、掉眼泪相互交织,习以为常;从愤愤不平到理解顺从,从被逼无奈到自觉自愿的过程,大约经历了2-3年时间。</p><p class="ql-block">二是旁推侧引,循循善诱,通过磨练引导使我人生观发生质的变化。我记得指导员常说的话,诸如: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人靠心好,树靠根牢;好儿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他总是让我好好琢磨这些广泛流传、赋有人生哲理的俗话,想一想自己应该学些什么,怎么学;做什么,怎么做。告诫我做人要品行端正,因为人品,是一生的通行证。反复强调“有品德不贱,有学问不贫”的人生道理。指导员从人生、人品、知识、技能、经验和感悟等方面潜移默化的点拨与指引,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而且,重新塑造了我勤于学习进取与特立独行的个性,受益匪浅,影响着我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每天必写300个字,错一罚百</b></p><p class="ql-block">确实,我只读了6年书,字写得乱七八糟的,实在难看,有时候连我自己也认不出来写的啥。为此,从1969年下半年开始,指导员要求我每天写300个字,晚上熄灯以前给他。如果他探亲休假,或离开连队出差开会,就交给副指导员。我记得每天用钢笔在300格草稿纸上一笔一划的抄写《毛主席语录》、“老三篇”,或《毛主席著作精选》等书籍,在草稿纸下方要标注书写的日期,每个月1本装订成册。如果发现写错了,或是写的不工整,每个字再写100遍,直到检查合格为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每周逼出1期黑板报</b></p><p class="ql-block">黑板报是用粉笔或广告颜料作为书写或绘画工具的最方便、最常见的一种宣传形式。当年,连队每个班都有一块大黑板,要求十天半个月更换1期。连部的一块以往都是文书负责书写,指导员为了让我练字,让我学着写黑板报。我记得第一次出黑板报时的狼狈与尴尬,十来天写了擦、擦了写,报头不会画,字写的太难看,就是不敢抬出去摆放。</p><p class="ql-block">办好黑板报要进行版面设计、报头设计、标题设计、文字编排、板书、美术字、黑板画和尾花、花边等部分。不仅字要写得好,而且,各种字体、各种颜色的字都要搭配非常重要。除此以外,画报头、插图、花边难度更大,这对我没有一点书写基础和绘画基础的人比登天还难。当时,相关参考资料市场上没有买的,指导员就让他夫人(学校老师)邮寄。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我逐渐爱上写写画画。久而久之,熟练生巧,常用的美术字、印刷体、简笔画、水彩画、工笔画等等,也略知一二,还算拿得出手了。</p><p class="ql-block">(下图为类似的黑板报样 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每月只给1块零花钱</b></p><p class="ql-block">入伍的第一年,我每个月的津贴费6块钱。从1969年下半年开始,指导员为了不我乱花钱,每到发津贴的时候就让司务长发给我1块钱当零花钱,把另外的5块钱存起来。即使到了第二年每月津贴费7块钱的时候,仍然是每个月1块零花钱。如果过年时给父母亲寄点钱,也要找指导员批准,司务长才能给我取出存的钱。那时,连队大多是住在偏僻的农村,远离城市,没有银行和储蓄所,只能在司务长或给养员那里暂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节假日顶替饲养员喂猪养鸡</b></p><p class="ql-block">为了改善连队伙食,连队一般要种点菜地,养几头猪和一些鸡,并专人管理。逢年过节或星期天,指导员要求我替换饲养员喂猪养鸡,让饲养员休息。连队养猪场不大,养了十几头猪30多只鸡,猪圈鸡舍都是临时搭建的低矮草棚,脏兮兮的圈舍,臭烘烘的味道,没有人愿意去,我也一样。一天三顿要从炊事班挑好几担酸溜溜的泔水拌饲料,平时喂猪还无所谓,过年则有点受不了。</p><p class="ql-block">入伍第一年春节,指导员第一次让我喂猪去,指导员说饲养员一年忙到头没有休息过,让我去喂猪,好让饲养员休息几天。我一听特别不情愿,本来第一年在外过年就特别想家。再说,我虽然是农村兵,在家父母亲也没让我喂过猪哇。看着其他的战士高高兴兴过年,我却要孤苦伶仃地干又脏又累的活。想不开我就哭着鼻子找连长说想退伍回家,连长自然连哄带骗说教一番,无奈我还得去喂猪。猪圈离连队3、4百米远,孤零零的建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沟里。冬天固阳天气特别寒冷,我不仅每天早晚要把炊事班的泔水挑过来,倒在猪圈旁的大锅中与饲料搅拌加热后喂猪,还要打扫猪圈卫生和喂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每天跟班作业,早晚巡查巡诊</b></p><p class="ql-block">虽然我们是炮兵连,但主要任务是干工程兵的活,挖山洞,打坑道,搞战备。当时坑道施工作业条件很差,大多是靠钢钎、铁锤、小推车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风险系数高,磕磕碰碰时有发生,连队施工三班倒,24小时不停歇。故此,指导员要求我白天背着药包跟班作业。一般情况下,我每天上午或下午身背药包并挑着两桶开水上山,然后,再与大家一起搬石头,抡大锤,扶钢钎,推小车,干1、2个小时下山。</p><p class="ql-block">当年连队没有正规营房,大多分散借住老乡家里,或是闲置的厂房、学校等。在固阳,我们连队就住过养鸡场和奶牛场。于是,指导员要求我每天早晚背着药包到各个班排巡查一遍,主动看看有没有小病小痛的。我最害怕刮风下雨的晚上巡诊,村子黑灯瞎火,人生地不熟的一个人走在迂回曲折、坑洼不平的路上,总是惶恐不安的疾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没有入党甭想离开连队</b></p><p class="ql-block">1970年以前,师医院多次发《商调函》要我到那里工作,指导员一直不让走。他说:你没有入党之前别想离开3连。指导员解释道:一是到一个新单位入党,从熟悉了解到组织考察,也得1、2年,到时服役期满退伍了也可能入不了党;二是像医院这样的后勤单位没有连队管理严,想入党也是比较难;你一直是支部培养的重点,这个时候放你走不合适。</p><p class="ql-block">其实,我当然想到师医院工作。因为,1969年我在师医院见习期间(当时还叫卫生科),时任卫生科科长吴政、副科长林泰昌和赛夫所长等都让我留在这里,因为正赶上卫生科扩编成医院,各科室缺编人员很多。所以就有了上述话题。</p><p class="ql-block">诚然,我晓得指导员是为我好。不过,两年后我入了党,提了干,还是调到师医院工作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没有结束的尾声</b></p><p class="ql-block">我总在想,茫茫人海,芸芸众生,能在天南海北与有缘人相识是件难得的幸事,能在祖国北部边疆与吕震指导员这样的导师相遇更是千载难逢的机缘。</p><p class="ql-block">除上述外,吕震指导员对我的关心和管教实例数不胜数,比方说每天要读一篇《毛主席选集》,并写“心得笔记”;节假日晚上轮换站岗,到炊事班帮厨等等。我深知,他是关心我的成长,他对我的严管是外在表现,核心是内在的厚爱。</p><p class="ql-block">衷心感谢吕震指导员,不仅让我在做人做事、文化知识等方面受益匪浅,更是在人生道路上给了我无尽的启迪。他的教诲如同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衷心感谢吕震指导员,他是我戎马生涯起跑线上的引路人,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一直感染和影响着我。</p><p class="ql-block">最后,再次向我的老指导员吕震表达最诚挚的感谢与敬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