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风拂过校园的樱花树,粉白花瓣与琅琅书声共舞。在这个万物生长的季节,为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们群体合作及教研能力,实现教师教学的优势互补,推进教学共融创新,我校与东平县第四实验小学共同组织了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p> <p class="ql-block"> 从春天出发,怀一腔灼灼热忱</p><p class="ql-block"> 以梦想为航,赴星火燎原之路</p><p class="ql-block"> 研课标理念,探教育至臻之境</p><p class="ql-block"> 当玉兰缀满校园的枝桠,细碎的阳光正穿透五年级《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课堂帷幕。当大单元教学的精髓化作层层涟漪,抗美援朝战场上纷飞的战火与中南海不眠的灯火,正在少年们屏息的凝视中交织成璀璨银河。赵梅和付圆圆两位老师以诗性语言解构历史抉择,将“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壮烈,浇灌成少年胸膛里挺拔的白杨。</p> 异构课堂展风采,匠心独具启思维 <p class="ql-block"> 付圆圆老师紧扣文本,概括课文内容,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整体把握。在字词教学环节,充分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通过预习反馈,交流学习经验。</p> <p class="ql-block"> 同时,本堂课注重朗读指导,以读促悟,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在交流表达中感受毛主席作为父亲的悲痛。</p> <p class="ql-block"> “山河如愿,英雄回家”,全体同学起立,共同向英雄致敬。以情动情,老师让教材成为情感交流的媒介,使学生领悟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对教材的理解上。</p> <p class="ql-block"> 赵梅老师借助多媒体视频,将学生带入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通过回顾以往的学习经验,学生们迅速掌握了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p> <p class="ql-block"> 在 “旧物有声,诉伟人衷肠”环节,赵老师通过课堂练习书写片段,将同学们带到那一个夜晚,走进主席的内心世界,将为人的内心世界通过神态、语言、动作表现出来,从而更深刻感受主席的博大胸怀。</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7岁的毛泽东离别家乡,外出求学时写下『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两句诗正和文中『青山处处埋中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相对应,这莽莽青山正是千千万万革命烈士的归宿。最终,赵老师让每一名学生读懂:青山是历史的丰碑,而忠诚与担当,永远在脚下这片土地生生不息。</p> 评中见智启新思,议里寻真促提升」 <p class="ql-block"> 张晓冉老师说到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比较遥远,大部分小学生还没有接受到系统的历史教育,所以他们体会革命文化就有点困难,因此补充好学习资料帮助学生缩短时空距离就显得尤为重要。整合了教材中曾经出现过的革命先烈的资料,不仅让学生走进了一位伟人的内心,更走向更多革命先烈的内心。</p> <p class="ql-block"> 解晓倩老师评价两位老师从理清文章脉络,到剖析人物形象,再到感悟作者情感,师生们在文字间穿梭。老师巧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言,共同挖掘记叙文背后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学会从阅读中汲取智慧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 教师们如同技艺精湛的园林师,在相同的课题土壤中培育出各具风姿的教学景观。有的如工笔画般细致入微,有的似写意画般洒脱奔放。</p> <p class="ql-block"> 评课结束后,冯笑主任进行了总结,对两位老师的课堂给予高度评价。呼吁老师们在比较、反思、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和成长。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虽然充满挑战,但只要秉持不断探索、积极思考的态度,就能稳步前行。</p> <p class="ql-block"> 水本无华,相撞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心灵的碰撞,灵感的生发,即是教研的意义所在。相信在以后的教研活动中,会涌现出更多的精彩课堂,激起更多智慧的火花。嘉和实验学校将深研促优,用心用情托举孩子们美好的明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