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谈兵法·解三国(230)辛宪英:巾帼鉴识超须眉

机器人

<p class="ql-block">曹魏大臣辛毗有一女儿,名叫辛宪英,聪明有才鉴。旧时有歌曾将辛宪英的智、曹娥的孝、木兰的贞、曹令女的节、苏若兰的才和孟姜的烈并称,皆谓之出类拔萃。</p><p class="ql-block">当初魏文帝被立为太子,抱着辛毗的脖子对他说:“辛君你知道我欢喜吗?”辛毗把这件事告诉了宪英,宪英叹息道:“太子是要继承君王、宗庙和国家的人。接替君王就不能不忧愁,主持国政就不能不忧惧,应该忧愁反而兴高采烈,国家怎么能长久!魏国恐怕就不会兴盛吧?” </p><p class="ql-block">司马懿准备趁曹爽随皇帝去高平陵祭祀魏明帝的机会,诛杀大将军曹爽,于是待他们出城后关闭了城门。当时,辛宪英的弟弟辛敞任曹爽的参军。曹爽的司马鲁芝率领府兵砍断门闩去救曹爽,招呼辛敞和他一同去。辛敞很害怕,就问姐姐宪英说:“天子在城外,太傅(司马懿)就关闭了城门,人们说这将会不利国家,事情能够这样做吗?”宪英说:“有些事情恐怕我们不了解,但据我估计,太傅大概是不得不这样。明皇帝临终时,把着太傅的手臂,嘱托后事,这些话还在朝臣耳边回响。况且曹爽和太傅一起从皇帝那里接受了托付的重任,可是曹爽却大权独揽,这对王室来说就是不忠,从人道上讲就是无理,太傅的这个举动不过是要诛杀曹爽罢了。”辛敞说:“既然如此,那我们就不要出城营救了?”宪英说:“怎么能不去呢?恪尽职守,这是人的大义。大凡有人遇到灾难,尚且要去救助;替人执鞭服役却不为人家做事,这样做是不吉利的。况且被人家重用,就要为人家效命,这是受人信任之人应尽的职分,你不过从众而已。”辛敞于是出城和大家一起去救曹爽了,司马懿果然诛杀了曹爽。事情平定之后,辛敞感叹说:“我如果不和姐姐商量这件事,几乎失去了道义。”</p><p class="ql-block">后来,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钟会担任了镇西将军。宪英对丈夫的侄子羊祜说:“钟会为什么到西边去?”羊祜说:“为了灭掉蜀国。”宪英说:“钟会处事往往恣意而为,这可不是长久居于人下的作风,我怕他有不可告人的打算。”</p><p class="ql-block">等到伐蜀大军要出发的时候,钟会请求让宪英的儿子羊琇任参军,宪英忧虑地说:“以前我为国家担忧,现在灾难到我家了。”羊琇向司马昭坚辞参军,未被允许。宪英对儿子说:“去吧。古代的君子,在家中就向父母尽孝道,离家后就向国家尽忠。在职位上就要想到自己所担任的工作,在道义方面就要想到自己的立身行事不给父母留下忧患罢了,在军队里能够解救你的大概只有‘仁恕’吧!你要慎之!”</p><p class="ql-block">钟会到了蜀地果然反叛且被杀,而羊琇全身而回。</p><p class="ql-block">一个弱女子的鉴识凭啥能远人几山、高人几筹呢?这与辛宪英看问题的视角与方法有关。</p><p class="ql-block">一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孙子兵法.行军篇》有“相敌三十二法”,辛宪英则有一双犀利的眼睛,其共同特点就是注重透过树木见森林,透过滴水见太阳,透过当下见远景。辛宪英通过曹丕被立太子后的小举动,敏锐地预见到了曹魏的前途;通过钟会的为人与个性,准确地预感到了潜在的危机。</p><p class="ql-block">二是杂于利害算得失。《孙子兵法.九变篇》提出:“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应对司马懿诛曹爽这个问题上,辛宪英坚持让弟弟辛敞去救曹爽,就是基于利与害的权衡:去救,既维护了道义,又为自己在曹爽那里留了后路;既是职责所系,又属从众行为,即使司马懿追究,也是责不罚众。 </p><p class="ql-block">三是基于道义察安危。《孙子兵法.形篇》曰:“故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辛宪英通过曹丕看曹魏的国运,即基于政道;对司马懿与曹爽之争的判断,即基于皇道与人道;对弟弟、儿子的建议,即基于义道。</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i>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