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灵通之前世今生

仲坪苍岩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科普作家叶永烈与“小灵通”的跨时空联动:从科幻小说到通信革命</b></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科幻文学史与通信技术发展的交织中,有一个名字承载着两代人的记忆——“小灵通”。</p> <p class="ql-block">它既是作家叶永烈笔下充满未来幻想的少年记者,也是21世纪初风靡全国的无线通信终端。这场跨越文学与科技的奇妙联动,背后是一段关于想象力、商业智慧与时代机遇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一、叶永烈笔下的“小灵通”:科幻预言照进现实</b></p> <p class="ql-block">1961年,年仅21岁的叶永烈完成了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初稿,但受限于时代环境,这部作品直到1978年才正式出版。</p> <p class="ql-block">书中主人公“小灵通”是一名机智的小记者,他穿越到未来世界,见证了原子能气垫船、水滴型的飘行车、机器人服务员、人造器官、环幕电影、太阳能照明、新式学校、写话机、智能手表、无人驾驶汽车、人造器官等超前科技。</p> <p class="ql-block">令人惊叹的是,这些“幻想”在数十年后大多成为现实:智能手表普及、无人驾驶技术落地、器官移植手术成熟……叶永烈用科幻笔触预言了一个技术爆炸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此后,叶永烈又于1984年和2000年推出续作《小灵通再游未来》《小灵通三游未来》,进一步拓展了未来世界的图景。</p> <p class="ql-block">三部曲累计销量超千万册,成为70后、80后一代的集体记忆,甚至被评价为“中国科幻第二波浪潮的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b>二、从文学符号到通信品牌:一场无偿授权的跨界合作</b></p> <p class="ql-block">1996年,中国通信行业正经历巨变。邮电分营后,失去移动牌照的中国电信急需突破业务瓶颈。此时,浙江余杭电信局局长徐福新从日本引入了一项名为PHS(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个人手持电话系统)的无线市话技术。这项技术成本低、辐射小,但需一个接地气的名称以打开市场。</p> <p class="ql-block">机缘巧合下,UT斯达康公司高管叶舟(叶永烈之子)提议借用父亲笔下的“小灵通”为产品命名。</p> <p class="ql-block">叶永烈欣然同意,并无偿授权UT斯达康使用这一名称。他坦言:“科幻作品能为科技发展服务,是我的荣幸。” </p> <p class="ql-block">中国电信和UT斯达康公司达成协议,UT斯达康负责技术引进和生产“小灵通”,而中国电信则负责“小灵通”的基础运营和收费。1998年,中国首个“小灵通”业务在浙江余杭开通,标志着这一名称从文学符号蜕变为通信品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浙江余杭是首个应用小灵通的中国城市</span></p> <p class="ql-block">在PHS技术之前,市场上要么是固定电话,要么是无线电话,界限泾渭分明。但是,PHS由于采用了WLL技术,打破了这一局面,使得固定电话可以在无线网络覆盖的范围内自由移动使用。说得简单点,你可以把它看着是一个放大版的“无绳电话”。</p> <p class="ql-block"><b>三、小灵通的狂飙与落幕:技术过渡时代的缩影</b></p> <p class="ql-block">凭借低廉资费(月租20元、通话0.2元/分钟)和单向收费模式,小灵通迅速席卷全国。2006年,其用户数突破9341万,成为通信市场的“价格屠夫”,倒逼移动、联通大幅下调资费。然而,小灵通也存在信号差、无法漫游等缺陷,民间甚至流传调侃诗:“手持小灵通,站在风雨中,左手换右手,还是打不通。”</p> <p class="ql-block">随着3G时代来临,小灵通频段被收回为移动通信让路。2014年,全国小灵通基站关闭,这一过渡性技术退出历史舞台。尽管昙花一现,小灵通却为中国通信资费改革和终端普及按下加速键,并为华为、中兴等企业积累了终端研发经验。</p> <p class="ql-block"><b>四、叶永烈的双重遗产:科幻启蒙与科技实践</b></p> <p class="ql-block">叶永烈不仅是科幻作家,也是中国科普与纪实文学领域的巨匠。</p> <p class="ql-block">他创作的《十万个为什么》启迪了无数青少年,而《小灵通漫游未来》则通过名称授权,意外推动了通信技术的普惠化。对此,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评价:“叶永烈在科幻文学与科技实践间架起了一座桥梁。”</p> <p class="ql-block">这场跨界合作的意义远超商业范畴:它证明了科幻文学不仅是未来的预言书,也能成为技术落地的催化剂。</p> <p class="ql-block">正如叶永烈所言:“科幻作家应走在科学前面,但也要为现实服务。” 从纸上幻想到手中终端,“小灵通”的名字承载着一代人的科技梦想,也见证了中国通信产业狂飙突进的黄金年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参考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 《小灵通漫游未来》的科幻预言与通信技术发展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 叶永烈无偿授权“小灵通”名称的决策背景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3. 小灵通技术兴衰与通信行业变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图片源自网络,修图所用APP:百度AI、文小言AI等。文章编撰运用Deep Seek、海螺AI的生成内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