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童年对大米的记忆

北国之春毛喜良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在北方河南省偃师县的农村,60年代末,那是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家乡很穷,经常是吃不饱,穿不暖,食不果腹。记得有一次,父亲去安徽出差,买回来几十斤大米。对于北方的老百姓来说,大米是个稀罕物。</p> <p class="ql-block">  母亲每天中午用洋瓷碗给爷爷蒸一碗大米,还放上白糖。那时的我,多么想尝一口那香甜的大米啊,但那是孝敬爷爷的,我只能咽下口水,默默作罢。时至今日,那一幕仍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仿佛还能闻到那碗大米的香气。</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大米不仅是食物,更是一种奢侈的象征。家里来了客人,或者逢年过节,母亲才会拿出一点大米,煮上一锅稀饭,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分着喝。有时候,我会偷偷跑到厨房,看着锅里的大米粒在水中翻滚,心里想着,要是能多吃一碗该多好。</p> <p class="ql-block">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我们只能小心翼翼地品尝每一粒米,生怕浪费了这来之不易的美味。当年那瓦罐装满了白色的大米,仿佛在诉说着那个年代的故事,让我回忆起那段艰难却又充满温情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北方偃师忆旧年,</p><p class="ql-block">物资匮乏苦难全。</p><p class="ql-block">家乡穷困食难饱,</p><p class="ql-block">衣衫单薄冷风穿。</p><p class="ql-block">父亲远行至安徽,</p><p class="ql-block">归来携米数十斤。</p><p class="ql-block">稀罕之物北方少,</p><p class="ql-block">香甜滋味梦中寻。</p><p class="ql-block">母亲每日蒸洋瓷,</p><p class="ql-block">一碗大米敬爷爷。</p><p class="ql-block">白糖点缀情更浓,</p><p class="ql-block">儿时馋意难自持。</p><p class="ql-block">咽下口水默默退,</p><p class="ql-block">孝道传承心中记。</p><p class="ql-block">至今回忆那香气,</p><p class="ql-block">一碗大米暖旧岁。</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也当了爷爷在成都带孙子,现在的生活水平和当年不能同日而语,是天壤之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细想:我们世世代代辛苦奋斗拼搏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常常萦绕在我的心头。我看到身边的人,日复一日地忙碌着,为了生活,为了梦想,为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却又值得倾尽全力的目标。我想,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温饱,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内心的满足,一种能够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生活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