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忆念腮忽洞(三)

鸿雁

<p class="ql-block">腮忽洞的经历就是一本厚重的书,慢慢地咀嚼,慢慢地品味,慢慢地回味,重拾我心灵深处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有人曾经问我说:“你师范毕业为什么不回自己的家乡凉城。”“穷凉城,饿和林,穷山僻壤清水河。”这是当时民间流行的俗子语。贫穷和饥饿让我师范毕业工作首选了达茂旗。我没有回凉城,没有留在和林,更没有去清水河,我去了从此以后能够天天吃白面的地方达茂旗。</p><p class="ql-block">达茂旗和四子王旗当时隶属于我们乌盟管辖。这两个旗属于半农半牧的边远地区,不但工资高,浮动一级,还有百分之三十的地区津贴。听说四子王旗如果分配到农区没有百分之三十的地区津贴,而达茂旗不论在农区工作,还是在牧区工作,待遇都是一样的。在达茂旗四子王旗工作,不缺的都是吃白面。而在我们家乡凉城,我从小到大一直吃的是窝头,喝的是玉米糊糊稀粥,一个星期吃上一顿莜面,逢年过节才能吃上几顿白面。</p><p class="ql-block">想吃白面馒头,想多挣一点钱,我就和有很多类似想法的同学来到了达茂旗,被分配到了农区戴帽子中学腮忽洞。那时的腮忽洞中学,由于我们七个师范生的到来,师资力量明显增强了,学校更加有了生气。学校有小学五个班,初中六个班,住校学生也不少。我们之中有三个是语文老师,一个是化学老师,一个是物理老师,两个是数学老师,都担任的是初中各学科的主要课程。</p><p class="ql-block">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们当时大都是单身,没有成家。专心致志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是披星戴月,不计报酬,服从学校领导,把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搞得有神有色。我们学校的学生有的考上乌盟集宁一中,有的考上了旗下营中学。那时的腮忽洞学校名声在外,红红火火,我们这些师范生也受到了学生、家长、老师、领导的认可。</p><p class="ql-block">我们学校有学生食堂,还另外设有回民食堂,有专门给老师做饭的厨师。我们几个外地的单身老师吃的自然是食堂饭。给我们老师做饭的是徐老生,他那发面花卷是一绝,半斤面一个花卷,一个老师一份,炒菜或烩菜也是一份,我们吃的还是打份饭。一日三餐,基本上还是解决了个温饱问题。一般情况下,我们不是莜面窝窝烩菜,就是花卷馒头炒菜,很少吃我们在家乡经常吃的玉米窝头了。</p><p class="ql-block">这里民风淳朴,学校老师之间的关系融洽。逢年过节,当我们这几个单身小伙子从老家回到学校,学校校长和老师都要请我们几个到家里吃饭喝酒。化学王计明老师有一技之长,我成家之后在单身宿舍住着,新买的黑白电视机需要安装天线,热心的王老师就地取材,用高压粗铝线给制作了天线,画面清晰,影视效果不错。</p><p class="ql-block">我在达茂旗腮忽洞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我父母亲家中的生活也有了进一步的改善。每当寒暑假,我提前就从乌克忽洞粮站买好了白面,菜籽油,或者是和村民那里买面买油,准备好带回老家。腮忽洞交通不便,隔一天才有一趟去百灵庙的班车,没有直通呼市的班车。而腮忽洞在乌克忽洞南面十几里的地方,在距离二份子八九里的西面。我回家不是去乌克忽洞坐车,就是去二份子路上等车。</p><p class="ql-block">“小范,你拿了那么多东西,让三子送你吧。”我腮忽洞的姨姨每当我回家,就要让她的三儿子送我到车站。想想那些年,一回老家自己背上前一个大包,后一个大包,背着百十来斤白面,提着十斤一桶的菜籽油,从腮忽洞学校到了乌克忽洞车站,从乌克忽洞车站到了呼和浩特汽车站,从呼和浩特汽车站乘坐着通往凉城的班车,中途在崞县夭南湾下车,再走七八里才能回到我的老家圐圙村。一路走来,一路的艰辛。然而,我的父母亲和弟妹们能吃到来自草原的白面馒头和菜籽油,我为之而高兴。</p> <p class="ql-block">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腮忽洞的麦浪在翻滚,油菜花在飘香。在那里,我追逐着一个美丽的梦;在那里,曾经让我进入甜美的梦乡……</p><p class="ql-block">2025、3、27日于北京忆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