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题记:</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篇三十五年前记的日记,写的时间具体是1990年9月20日,它真实地记录了我第一去革命圣地延安的整个过程,现在看来,还算生动形象,记得具体详细——那是一次震憾心灵的行程,在我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我第一次深深地理解了什么是延安精神,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p><p class="ql-block"> 在弘扬延安精神,开展“五进四推”的活动中,现在翻看当年所写的日记,仍然心潮澎湃,情难自禁,久久沉浸在日记所记录的难忘情景中,沉浸在深深的思索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延安行</p><p class="ql-block"> 1990年9月,我以陕西省教育社特约记者的身份,赴延安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教育社通讯发行会——</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九月十四日早晨,我乘车到达商县,在地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刘致美家里喝了一杯茶,同他搭上了去西安的班车。到西安已是下午三点多,遇见了洛南、柞水、镇安县的三个同志,当晚,我们住宿在公安招待所,我与洛南县教育局的陈振民下榻在二楼的客房。</p><p class="ql-block"> 十五日晨七时,我们一行6人登上去延安的汽车,沿途经过三原、耀县、宜君、洛川、黄陵诸县,于晚七时到达延安,住在凤凰迎宾招待所,我与商南县教育局的副局长李保存住在三楼九号。</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是个大晴天,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会议室,省教委副主任张克俭到会讲了话,他拿了一本毛泽东选集,念了一会《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两篇文章中的有关章节,结结巴巴地发表了一些见解,之后,省教育社社长高培权讲了话,主要讲了一报(教师报)一刊(陕西教育)的发行情况,接下来颁奖,同去的多数有奖,我才接手这项工作,没有奖,只是两手空空。下午又是两个编辑讲话,公布本学期的发行任务,第二天又分组讨论,当摄影师的闪光灯一闪,吓了我一跳,引得同行们的大笑不止。</p><p class="ql-block"> 这一晚,我们去看电影《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故事讲的是一个男孩与一个女大学生由相恋到性爱,最后男孩抛弃女学生,那女学生嫁了个外商。而男孩又被另外一个女孩子所钟情,但他却憣然醒悟,独自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这一晚躺在床上,听着滔滔的延河流水声,很久才入睡。</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曙光初照的时分,我们按照会议的安排,乘车去参观。</p><p class="ql-block"> 汽车在平坦的公路上疾驶,越过延河大桥转了几个弯,就到了毛主席当年的故居之一——枣园。</p><p class="ql-block"> 枣园位于延安西北约8公里处,这里原来是一个地主的果园,从1943年10月到1947年3月,这里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一直是指导中国革命的中心。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等领导人居住于此。在这里,中共中央领导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全党整风运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领导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全面内战作了充分的准备;在这里,毛主席作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演讲,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这里已是全国著名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走进枣园,景色秀丽,环境清幽。一行行合抱粗的大树和几排低矮的土院墙,墙边几许绿竹和一渠清清的流水映入眼帘。我们随着一个细高个大眼睛的导游姑娘,走进了任弼时同志的故居。任弼时同志的窑洞清净而简陋,木桌木椅,原色的木床上罩着洁白的床单,窑洞里有一架纺线车,导游姑娘说那是王震旅长送的,任弼时同志曾参加过纺线比赛,并且得了奖。</p><p class="ql-block"> 我们又来到了毛泽东同志的故居。这是一个有三孔窑洞的小院,东边的是会客室,另外两间是卧室和办公室。办公室有一张写字台,上面有一盏小台灯,一把籐椅,还有一把躺椅。卧室里有桢照片,是毛主席与长子毛岸英的合影;床也是木制的,上面铺着白粗布单子,放着两床被子,随行的一位姑娘摸摸床上的被子和褥子,转过身来对我们说:“好硬呀!让我睡了一定腰疼!”惹得大家轻声笑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站在窑洞门口,导游用清澈丰满的声音,向我们讲述了毛主席在这里的几个动人故事:枣园居住期间,是毛泽东思想发展成熟时期,在这极其简陋朴素的窑洞里,毛主席写下了《为人民服务》《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关于重庆谈判》等光辉著作,会见了许多外国政要和作家记者,也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一次毛主席去延安鲁艺做报告,听一位学员说王明前几天在做报告时,表扬了鲁艺的好多老师,唯独把一位坐在前排非常优秀的叫向偶的老师没有表扬,向隅老师觉得很没面子,回去和妻子抱头痛哭,精神萎靡不振。毛主席记下了这个小事,在做报告时运用“一人向隅,举座不欢”典故时,问鲁艺的领导们“向隅同志来了没有啊?”向隅同志赶紧站起来,“来了,我在这儿呢!”毛主席就势表扬了向隅同志几句,使他非常感动,过后工作更加努力,终生记下了毛主席的恩情。一位从上海到延安的诗人,写了许多“爱呀!情呀”的情诗,到枣园向毛主席要求给他出诗集,并且要办一个诗刊,毛主席仔细看了他写的诗,批评他现在是紧张的战争时期,应该深入战场,深入工农兵,写出有份量的作品,而不要成天“哥哥妹妹”地唧唧我我,并告诉他,边区政府的财政账面上只有五角钱……这位诗人大受感动,后奔赴东北战场,在战斗中写下了不少鼓舞战士英勇杀敌的诗歌,解放后到北京,受到了毛主席的表扬……</p><p class="ql-block"> 我们又参观了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彭德怀同志的故居,这些当年叱咤风云的领导人,房间十分简陋,用具也非常简单。导游姑娘用充满激情的声音,给我们演唱了《周总理纺线线》的歌曲,让人顿时心生敬意,久久伫立,不愿离开。</p><p class="ql-block"> 离窑洞不远处,有一个地道,走进去,约有六七十米深,是当时防空用的。洞口的沙土里斜插了一枚炸弹,上面锈迹斑斑,据说是胡宗南军队进攻延安时飞机扔下来的,当时没有爆炸,而毛主席风趣的说“我不叫它爆炸,它就不敢响么!”听的人都笑了。</p><p class="ql-block"> 导游姑娘引导我们又来到后沟毛主席发表《为人民服务》演讲的地方,轻声地给我们讲述了张思德同志的事迹,我们随着她清脆的背诵《为人民服务》声音,轻轻地发自内心的声音“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阳光灿烂,绿草如茵。来到“幸福渠”边,波光粼粼的渠水静静的流淌,这条灌溉着60多顷土地的水渠,仿佛向我们讲述着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和战斗的日子,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工作,怎样生活……</p><p class="ql-block"> 离开了枣园,我们又去了杨家岭,这里是一个小山沟的小地方,窑洞大多数建在山坡上,我们在毛泽东同志住的小院里八个人合了影,又沿着石路下到中央办公厅,这里是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地方,毛主席在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走过一座小桥,就是中央大礼堂,礼堂呈一架飞机型,基本上为石木结构,这在当时不失为一宏伟建筑,里边是中共七大的会址,两旁的木架上插着24面党旗,预示着中国共产党24年走过的历程,后边挂着毛泽东在发表《组织起来》演讲时的照片,前边是主席台,台上的桌子后并排放着6把椅子,是书记处的5位书记与毛泽东的座位,帷幕上挂着毛泽东和朱德同志的头像,横幅上写着“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我们在毛泽东作报告的讲台前留了纪念照。给我们讲解的解说员是个20岁左右的姑娘,脸圆圆的,口齿伶俐,目光灵动,穿一身灰中带小麻点的西服,她的解说,赢得了一片掌声。</p><p class="ql-block">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走到杨家岭小路边的一个小石桌旁,讲解员姑娘介绍说1946年8月6日下午5时许,就在这个小石桌边上,毛泽东同志在蒋介石将大举进攻延安时,对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发表了著名的论断“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给解放战争中的中国人民带来了信心和希望,为后来的战争奠定了胜利基础。不远处,三块小石头支着一块青石板,上面凿着“狼吃娃”和“四道顶”游戏方格,可见当时的艰苦岁月和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p><p class="ql-block"> 从杨家岭出来,我们又参观了王家坪,这里是延安当时八路军的总部和军委所在地。在军委大礼堂里,我们看到了毛泽东同志起草的《纪念白求恩》手稿,那朴素又精典的文字,真正的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之后,我们又相继参观了朱德、彭德怀、毛泽东的窑洞,亲眼看到这些简陋的摆设和相当艰苦的条件,不禁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然后又去参观延安纪念馆,当成千上万帧照片和大量的实物将我们的思绪带回到40多年前时,面对着一件件“小米加步枪”的展品,我不禁心潮澎湃,热泪盈眶,对延安精神的真谛加深了理解,深深地感到了它真正的含义——从毛泽东喝水的杯子、盖过的毯子,从游击队员的榆木炮、土枪、长矛、大刀,从红军开荒的镢头、纺线的车子上,我深深地认识到“人心向背决定成败”是历史的基本规律,而绝不是一句空话,感到此次来延安的最大收获在这里,而不是在繁华的街道上,在丰盛的宴席上。</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下午,我们登上了宝塔山和清凉山。</p><p class="ql-block"> 宝塔山是延安的象征。山上松柏森森,亭台楼阁隐约可见。到宝塔山底抬眼望去,它一共九层,据说44米高,为唐代所建,我们穿过一段幽暗的小洞,沿着石阶和木梯拾级而上,木梯很陡,只容一人上下,隔一层旁边有一小门,门囗冇铁栅栏,登了一会儿,不觉心跳气短,头昏眼花,坚持爬到了顶层,放眼望去,延安全城尽收眼底,但见高楼林立,汽车如流,人群如蚁,延河的水在缓缓流动,在夕阳的照耀下,犹如溶化了的金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我们不敢久留,因为下边的人又接连不断地上来。下得山来,又乘车去了清凉山,山上有万佛寺,寺里的石壁上的佛像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又生动形象——只可惜让红卫兵把许多佛像的头、手、脚给敲掉了。沿着石路继续走,又参观了范仲淹的寺,看了他的诗词。旁边有个月儿井,亭子建在石壁上,下边是一口井,据说晴天的晚上从亭子的窟窿中可见下边井中的月亮,可惜是白天,我们无福消受这一景观。</p><p class="ql-block"> 走过了一段两旁有栏杆的向上台阶,就是当时的《解放日报》社址和新华社社址,中共中央当时的声音就是从这里的窑洞里发出的,照片上那些穿着臃肿衣服的播音员和记者的形象,使人联想到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条件是多么艰苦,也对“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听讲解员说,那地方当时喝水都非常困难,连徐特立老人也是从山下吃过饭后,手提一瓦罐子水,一步一步地走上山来的。</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第四天(即九月十九日),我们先后去了北关小学和延安中学参观,回来后即总结了会议。</p><p class="ql-block"> 北关小学原先叫列宁小学,曾多次迁址,现在规模较大;延安中学是一所现代化的学校,每年高考中有200多人考入一本大学。我们参观了微电脑设备和阅览室、电教室等。</p><p class="ql-block"> 学校的名誉校长姓张,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的发展状况,他是个老资格校长,给国务院总理李鹏当过老师,去年因盖教学楼去北京找李鹏总理,总理拨了200万元。并说他去北京,国家部委有26个部局长都要和他见见面,有的私人设宴招待他……他讲的尽是实话,博得了阵阵掌声。</p><p class="ql-block"> 下午开完总结会,我沿着中心街漫游,买了两斤大枣,一只紫砂壶,卖枣的老汉自豪地说他父亲曾见过毛主席,毛主席吃过他父亲的红枣,并说那时候农民看戏,和毛主席在一起,不要钱,而现在看戏,要钱呢!他愤愤不平地一边说,一边忙着给游客称枣,也是挣钱呢!</p><p class="ql-block"> 街上的行人个个穿着朴素又大方,我的心里不免又想起毛泽东这个伟大领袖,他在这黄沙漫卷的黄土高原上,在简陋低矮的窑洞里指挥全国的战争,而且料敌如神,创建了一个新中国,可谓是一代天骄,一代伟人,联想到他写的“沁园春.雪”,深为他的雄才大略所倾倒。我边走边想,不觉红日西坠,暮色已经降临。</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二十日,我们乘车返回西安。</p><p class="ql-block"> 途径黄陵县,我们去偈拜先祖——黄帝陵。</p><p class="ql-block"> 黄帝陵四周的山坡上长满粗大的古柏,陵墓前是郭沫若同志的手笔,刻在石壁上,陵墓前的山上有个石栏围成的院子,可俯瞰四周。山下的园中有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等人偈拜时撰写的碑文和祭文,毛泽东的祭文对仗工整,用词磅礴大气而准确,可见他的古文功天之深。轩辕庙院内有一棵古柏,据说是黄帝亲手所植,也被称为轩辕柏或世界柏树之父,树高19.4米,树围8.58米,树龄约5000年,可谓大矣!园中还有一黄帝的脚印,约一尺多长,刻在石上。另外,园中修竹茂密,百合花盛开,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当晚,我们住在西安的空军导弹学院招待所。第二天,我与商县教育局的殷鉴同志同乘一辆车返回商州,并于当晚七时抵达丹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