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80-90年代电话亭承载着许多人的珍贵记忆,在城市的街头巷尾、车站、码头、机场、工厂、学校等场所随处可见,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城市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p><p class="ql-block"> 当时,对于外出打工、求学的人来说,电话亭是他们与家人沟通的重要途径,让他们能及时报平安,倾诉思乡之情和生活的酸甜苦辣。通话方式在记忆中有三:</p><p class="ql-block"> 1.投币式电话:80年代开始出现,使用时投入硬币,按照通话时长扣除费用,硬币投入的声音和电话接通的声音成为那个时代的独特记忆。</p><p class="ql-block"> 2.磁卡式电话:90年代初兴起,使用磁卡插入电话亭的卡槽进行拨号通话,磁卡上通常有各种精美的图案,成为当时人们收集的对象。</p><p class="ql-block"> 3. IC卡式电话:90年代中后期逐渐普及,相比磁卡更小巧、方便,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存储容量。</p> <p class="ql-block"> 电话亭是街头旧景,我每日途经,熟悉到失去探寻的冲动,熟悉感磨灭了初见的惊奇。乍一想,这被遗忘的角落:程田寺古街后井电话亭,是现有遗存最有代表性的一处,最火还是在20世纪80 - 90年代至2003年左右 。</p><p class="ql-block"> 古街电话亭曾是城市重要的公共通讯设施,在移动通讯不发达的时代,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远程联系途径,承载着无数游子与家人的牵挂、朋友间的情谊。它见证了通讯技术从有线到无线的跨越,是时代变迁的缩影,更是一代人难以磨灭的集体记忆。</p> <p class="ql-block"> 古街电话亭铃声渐远,背后藏着城市通信变迁,藏着更是街巷兴衰史,程田寺古街位于福建泉州市德化县宝美村东南隅,有如下重要历史阶段:</p><p class="ql-block"> 宋初至明清:商贸兴起与格局形成:始建于宋初,原名“陶瓷街” ,古街长约500米。彼时德化陶瓷业发展,古街成为屈斗宫、祖龙宫等大窑场的商品集散地,也是三明、大田等地商货中转站,以及德化陶瓷运往刺桐港,通向海外的主要集散地。到明清时期,形成了前店后坊的格局,前店用于展示销售瓷器、土特产等,后坊则是生产场所,部分建筑还使用废弃瓷片作为材料。</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人才汇聚与产业完备:民国时,这里依旧繁华,“前店后坊”格局延续,德化陶瓷从这里走向各地。当时街道人才荟萃,如知名的蕴玉瓷庄在此,苏学金、苏勤明、许友义等陶瓷名家在此创作。而且周边生产加工陶瓷完备,如民国时期山间有大窑,窑主许世南还会做雕塑。</p><p class="ql-block"> 近现代:逐渐衰落与文化复兴 :随着德化县城其他区域的发展,古街逐渐走向衰落。但2021 年,屈斗宫窑址和尾林—内坂窑址组成的“德化窑址”,成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点,古街作为德化窑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新机遇。如今,当地致力于复兴瓷帮古道的白瓷文化氛围,让这条古街重新散发独特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