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往事,林海春秋。二:林业生产篇:四大工种一一采、集、装、运

竹林信步chenjunyuan

<p>谨以此篇向林区的开发建设老前辈们及其家属致以崇高敬意!</p> <p>国有重点林区天然林全面停止采伐已经5年多了,浩翰林海得到休养生息,呈现出盎然生机。林业已转型发展。林业生产曾经是林区延续多年的热闹场景,是林区人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成了历史的记忆。定格在岁月的年轮里,挥之不去。</p><p> </p><p><br></p><p><br></p><p><br></p> <p class="ql-block">这些正在逝去的记忆,回想起来总是让人笑中带泪。停伐五年忆先贤,峥嵘岁月在眼前。老前辈们把一生都献给了林区这片热土,献了青春献子孙。今天的果实里有他们付出的血汗…… </p><p class="ql-block"> 一张张在冰天雪地里手捧着雪吃、砸开冰层舀水、肩扛油锯奔走在没膝深的林海雪原中的老照片,林区人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当年林区开发建设时期的记忆。那时他们住在四面漏风的大棚,小杆搭的床铺,吃着苞米面窝头就着咸菜,细粮每月只有3斤,偶尔改善伙食才能吃上白面馒头。脸上却带着满足的笑容。他们从不报怨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苦,保证质量尽快完成生产任务,就是他们最简单的幸福。</p> <p>林业局的四大工种是:采伐、集材、装车、运材。在生产生活艰苦的条件下,林场生产小工队开始建点。工人们选择地势平坦、避风向阳,接近水源的地方,支起简易工棚,用小杆搭铺,用废弃的油桶改造成取暖用的炉子。工人们爬冰卧雪,穿的又破又脏,干完活后棉裤、棉袄、棉鞋都湿透了,又没有换穿的另一套,只好脱光衣服围着铁炉子烘烤衣裤和鞋子。反正没有女的工人们也就习以为常了。工队大师傅做菜的方法很简单,将冻白菜大头菜切碎放入锅里,添水放盐,熬熟后工人们抢着吃。最困难时,连咸菜大酱都吃不上,吃饭只能就着盐水。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林业生产没啥机械化,全是人工干。伐木用“大肚锯”也叫快码子锯,两个人拉,单人用“弯把子锯”。集材用人力、牛马套子。归楞、装车全部是人力作业。65年才有了油锯和拖拉机。那时的口号是:先生产,后生活。边生产,边建设。</p> <p>手锯采伐时,在雪地里伐木,要先用长柄斧头和双脚除去树根周围的灌木、杂草和积雪,两人手拿快码子锯的各一端,弯下腰身或者干脆跪着,在平坡上采用坐式采伐,在斜坡上采用单膝脆地式采伐。采伐时锯不要平端,下楂锯进树木深度三分之一处时,再用斧子从上往下砍叫“端下颚”,伐根高度要求20厘米左右。贴着树根来回拉扯着大锯,特别累,干一小会儿就会气喘吁吁全身大汗。树倒后用长柄斧去掉枝杈。伐木时还必须喊山,要大声连喊三声根据树倒方向喊:顺山倒、上山倒、横山倒,以提醒其他人注意安全。</p> <p>伐木时也会有意外发生,比如树木倒下弹回来的枝杈叫“回头棒”或树上掉下来的枝杈叫“吊死鬼”碰谁身上都是大事,此类事故伤亡不少。遇到风大的时候,原本横山倒的树下山倒了,这时要及时喊号,告诉同伴,以免发生危险。</p> <p>又放倒了一棵参天巨松。</p> <p>归楞全靠人工完成,蘑菇头也叫尖扛就是专用的抬木头的杠子。掐钩上端有个铁环,套上绳扣,穿上尖杠就构成了抬木头的家什。木头重要增加人,就要用到把门子。把门子是用一米多长的硬杂木做成,一面为平面,另一面为圆面。使用时平面朝下,两端各套上绳扣,分别穿进尖杠,然后前一支掐钩挂在把门子中间。6人抬时前面4人用把门子,遇到特别大的木材需要8人一组。第二排叫二杠,二杠承受的压力最大,最为吃力,尤其是小肩(左肩抬木者)最累也紧缺。小肩还要负责拿掐钩和把门子。</p> <p>上楞时由一个人喊号子,其余的人接号子,动作是哈腰、挂钩、挺腰、走步、上跳板、放下。遇到特大号木材时喊号子:哈腰挂呀,挺腰起哟,前面有个小雪窝儿𡂿……肚子饿了会加上这样的号子:今天中午吃油饼呦,加把劲呀,快收工喽……号子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具体情况由喊号子的随机应变。都是现场现挂喊出来的,看见啥喊啥,咋俏皮就咋喊,风趣幽默,调动大家的情绪和干劲。滑稽的俏皮嗑、带点色的,带掌故的,还有些粗话……</p> <p>工人归楞作业。</p> <p>归楞的都是一级棒的棒劳力。</p> <p>抬大木头上跳板装待运的国铁大火车车皮。</p> <p>采伐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清林。伐区沒清干净前,木头是不会让你全部拉走的。清林的工作相对就显得比较轻松了,就是将不用的枝丫堆成一米见方的枝丫堆。在伐区内的地面上不允许看到横七竖八、长短不一的枝枝杈杈。</p> <p>早期的采伐工具,双人用的快码子锯,也叫大肚子锯。</p> <p>林业工人早期的柳条编的安全帽。</p> <p>抬木头用的掐钩。</p> <p>贮木场归楞。</p> <p>工人在汲取生活和生产用水。</p> <p>工人在破冰取水。</p> <p>工人日常的简单伙食。</p> <p>停伐前的照片工人在山上吃简单的午餐。</p> <p>停伐前的工棚,工人在火炉边烤火,炉筒旁吊着烤的是工人们的湿透了的棉鞋。</p> <p>工人师傅的简易工棚夜景。这个东北管它叫地窨子,有三分之二卧到地面以下,这个就比四面漏风的大棚保温和暖和多了。</p> <p>油锯手和助手在采伐作业。</p> <p>林区人家门外的大拌子垛。一般都要储备够烧一冬天的,所以垛子特别大。</p> <p>林业工人每天天不亮就出勤,披星戴月,趴冰卧雪,又脏又累又危险,主要是在冬天作业,林业局每年都要搞冬运大会战,当官的就是会下高指标,下边就得拼命干。冬天是木材生产的黄金季节,开化以后各工序都受影响,所以要抢在冬季争分夺秒创高产。化冻了林区的险峻山路就不好走了。没有星期天假日,就春节能歇几天。工人带着午饭,很多时候都在山场吃饭,有时拢把火烤烤冻硬的干粮吃。这就是林区工人赖以生存生活的工作,没有选择,任劳任怨,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一代人一代人重复着,慢慢成了往事和记忆,成了历史。</p> <p>没膝深的大雪司空见惯。</p> <p>滴水成冰,哈气成霜。</p> <p>一声顺山倒震撼了林海雪原。</p> <p>拖拉机集材,一般用的都是集材50拖拉机。每辆车配有司机和助手,林区管拖拉机叫爬山虎。这是很重要的一道工序也很辛苦。需要技术和技巧还有体力来完成作业任务。驾驶员叫大掌柜地,又苦又累又遭罪,上山早下山晚。</p> <p>跟车的助手也叫挂钩的,拽大绳的(拉那些捆绑木材的钢丝大绳捆绑好了木材再用索扣锁住。)学名叫挂材员,很辛苦,需要有眼力见,手脚灵活,有窍门。</p> <p>爬山虎在密林中作业,轰鸣机声,沸腾了雪岭冰河。</p> <p>油锯轰鸣群山震颤。要求伐根要低,不超20公分,节约木材。</p> <p>检尺员在检尺描号作业。</p> <p>冬天的贮木场楞垛比较庞大,冬运大会战的成果全在这了。</p> <p>工人师傅在楞场用电锯造材。</p> <p>楞场装车,在工队能在楞场干装车就算不错的了。也是需要心灵手巧,观察能力强,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傅干这活。</p> <p>大型龙门吊车在贮木场作业。</p> <p>运原木的汽车在山场装车,满载待发。</p> <p>山上楞场装车。</p> <p>龙门吊作业。</p> <p>龙门吊车后期才有,这家伙威力大跨度大,吊一车大木头像抱颗白菜似的轻松。</p> <p>工人师傳在贮木场装调运木材的国铁大火车。</p> <p>油锯手和助手在采伐作业。</p> <p>拖拉机助手在挂材作业,拽过来钢丝大绳捆绑好木材并锁住。拽大绳很累,一弄一身油,手套几天一付。</p> <p>大树伐倒以后还有一道工序,就是用长把大斧子把树的枝丫砍掉,叫打丫子。</p> <p>林业局贮木场的传送带。</p> <p>车上的师傅在摆正木材</p> <p>女油锯手更是好样的</p> <p>运材车司机在换轮胎。</p> <p>爬山虎拖着粗大的原条驶向楞场</p> <p>这个角度看爬山虎拖的一大车原条很壮观。</p> <p>森调队员在调查森林病虫害情况。</p> <p>装车作业。</p> <p>山下贮木场的楞区。</p> <p>贮木场用架杆机装国铁大火车车皮。</p> <p>行驶在山区公路上的运材汽车。</p> <p>山场装运材车。</p> <p>油锯手在采伐作业。</p> <p>拉原木的运材小火车。</p> <p class="ql-block">靠公路用汽车运材的一些林业局,汽车也是换了几代,有解放牌、东风牌国产车。如:80年代的CA10系列运材车。80年代后又换了瑞典、捷克等国的进口运材车。在林区能开上运材车也算俏活。人脉广,求拉烧材的,求拉人捎东西的多了去了。运材司机师傅也非常辛苦,冬运大会战三班倒,人歇车不歇。开春以后化冻了山区公路反浆行驶艰难更不好跑。林区沒有轻松的工作。</p> <p>带龙门吊的大贮木场。</p> <p>开架杆机的师傅在全神贯注的操作架杆机装车。</p> <p>山场装运材汽车。</p> <p>检尺员在贮木场大楞垛检尺作业。检尺员算林区的俏活了,基本都是女职工。</p> <p>马套子集材。</p> <p class="ql-block">老式解放运材车。</p> <p>蜿蜒长龙出深山。</p> <p>满载待发的原条车。</p> <p>人工抬木头装车又累又险。</p> <p>架杆绞盘机装车是解放生产力的一大进步。</p> <p>贮木场码的整齐的大楞垛。</p> <p>楞垛之间只有狭窄的空间,检尺员就在这里检尺描号。</p> <p>东北珍贵的红松材种。</p> <p>只有木材生产任务巨大的林业局才会有小火车运材。</p> <p class="ql-block">密林深处爬山虎拖着长长的原条驶向楞场。</p> <p class="ql-block">又一车原条运到了林业局山下贮木场。</p> <p>开绞盘机的师傅在全神贯注地操作装大火车。</p> <p>装好的木材车待发往全国各地。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得,感受到林业工人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他们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林区。以诗人郭小川赞美林业工人的两句诗作为本篇的结尾:广厦亿万间,等这儿的木材做门楣;铁路千万条,等这儿的枕木铺钢轨……</p> <p class="ql-block">林区生产作业场景</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伐木机械化了。</p>